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19)
2023(3158)
2022(2597)
2021(2463)
2020(2227)
2019(4982)
2018(4946)
2017(9578)
2016(5796)
2015(5906)
2014(5634)
2013(5661)
2012(5564)
2011(4943)
2010(4869)
2009(4192)
2008(4104)
2007(3719)
2006(3274)
2005(3001)
作者
(18144)
(15432)
(15329)
(14540)
(9728)
(7461)
(6844)
(5978)
(5895)
(5524)
(5298)
(5231)
(5135)
(5066)
(4971)
(4826)
(4798)
(4629)
(4523)
(4359)
(4031)
(4017)
(3744)
(3637)
(3372)
(3361)
(3332)
(3320)
(3214)
(3191)
学科
(19792)
经济(19776)
管理(11457)
(11337)
方法(9258)
(9111)
企业(9111)
数学(8248)
数学方法(8129)
(7531)
(6391)
中国(5898)
结构(5152)
(4942)
(4761)
地方(4443)
产业(4232)
(3772)
(3741)
财务(3740)
财务管理(3728)
业经(3669)
企业财务(3621)
农业(3242)
(3231)
(3210)
贸易(3206)
银行(3180)
体制(3177)
(3124)
机构
大学(75557)
学院(73450)
研究(31977)
(27728)
经济(27224)
科学(23714)
中国(22435)
管理(22371)
(21045)
理学(19238)
理学院(18901)
(18590)
管理学(18255)
管理学院(18125)
研究所(17336)
(17145)
业大(16999)
农业(16703)
中心(13160)
(13086)
(12385)
(12225)
(12146)
(11542)
农业大学(10904)
北京(10802)
实验(10670)
研究院(10242)
实验室(10219)
财经(10139)
基金
项目(54625)
科学(41153)
基金(39611)
(38325)
国家(38100)
研究(32891)
科学基金(30321)
自然(21973)
(21731)
自然科(21449)
自然科学(21438)
自然科学基金(21074)
基金项目(20658)
社会(19493)
(18760)
社会科(18578)
社会科学(18574)
资助(16781)
教育(14891)
重点(13384)
计划(12908)
科技(12529)
(11851)
科研(11591)
(11278)
编号(11028)
(10875)
创新(10409)
专项(10276)
(9620)
期刊
(29265)
经济(29265)
学报(23504)
研究(20917)
(18891)
科学(18292)
大学(16836)
学学(16254)
中国(15522)
农业(12107)
(10961)
管理(8896)
林业(7896)
业大(7362)
(6564)
教育(5981)
(5812)
金融(5812)
(5558)
财经(5525)
经济研究(5502)
农业大学(5459)
技术(4968)
(4854)
科技(4644)
问题(4173)
业经(4110)
自然(3856)
中国农业(3617)
统计(3544)
共检索到113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中  王瑞勤  付慧杰  韩秋波  
应用SEM对兴安、长白、华北、新疆、日本落叶松10个种源种子种体、种翅的9个特定部位的表面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种的落叶松,其种子表面结构各具特点。②同种不同种源间,种子表面结构基本一致。③同一种子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面结构特征,选择同一部位才能进行种间比较。④在选定的9个特定部位,种子表面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⑤每种种于至少在2~3个位点具有独特的表面结构。⑥种子表面结构的差异是由于其外表皮细胞特征及干燥时收缩状况不同造成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文绪  赵云云  
用扫描电镜对水稻叶鞘表面作了观察,叶鞘表面是由多列纵向排列的片状结构单元构成,每片状结构单元包含长形细胞带、硅化-木栓细胞带、气孔带和瘤状乳突带等4种不同结构区带,并对种和亚种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文绪  余张明  
用扫描电镜对普通野猪、籼稻和粳稻三叶期第三叶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了三叶期第三叶片的硅化-木栓细胞带和气孔器乳突发育不完全的现象。气孔带乳突特征是粳稻小而密,普通野稻大而稀,籼稻居中。大瘤状乳突的形状,普通野稻为扁圆柱形,籼稻为长圆柱形,粳稻为椭圆球形,但农家粳稻品种与普通野稻相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骁才  蒋辉  吴伯骥  郑国   
对离体培养植物细胞(胡萝卜细胞和烟草细胞)的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表面细胞的表面上分布有颗粒和纤丝。颗粒的形状、大小及分布有各种各样,有些颗粒顶部凹陷成小坑。纤丝大多与颗粒相连,在有些细胞表面上纤丝交织成网络。对这些颗粒和纤丝的分泌活动及调节,以及颗粒和纤丝在细胞之间粘连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游新  杨莉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比较了栋属20种、3变种和青冈属11种叶片角质层内外表面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外表面特征变化不明显,但内表面特征差异显著,落叶栎类、高山栎类、青冈栎类都有各自较突出而稳定的特征.该文综合讨论了栎属、青冈属各方面研究的资料,作者认为:把栎属、青冈属归为一属是有一定依据的,建议分为三个亚属,即落叶栎亚属(Subg.Quercus)、青冈栎亚属(Subg.CyclobaIanopsiS)、高山栎亚属(Subg.Suber).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洪晓月  王荫长  尤子平  
朱砂叶螨雌成螨表皮肤纹突起,在第I对背中毛之间为三角状,密度为8.6个/10μm;第Ⅱ、Ⅲ对背中毛之间的为串珠状.密度为3.35个/10μm;第Ⅲ、Ⅳ对背毛之间的也是串珠状,密度为7.66个/10μm;第Ⅳ对背毛之间区域为三角状,密度为7.9个/10μm.腹部和足上无任何效突.生殖区肤绽放射状,上部区域有粒点,无纹突.眼背侧区域肤纹纵向,纹突三角状,密度为8.1个/10μm.腹部区域肤纹斜向,无纹突.雄成螨末端尖,体背有3~4条深凹陷,体背腹表皮均无肤纹突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利  秦道正  任红楼  夏明聪  李慧龙  卢兆成  
该试验应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比较了小贯小绿叶蝉与凯小绿叶蝉成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及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小绿叶蝉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种小绿叶蝉成虫触角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雌雄间无差异。柄节及梗节较粗短,其上具鳞状突起,鞭节细长,分为多个亚节,分布有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2种小绿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及数量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雌、雄性成虫触角表面都有刺体存在,且均为球状刺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惠蓉  陈志远  
泡桐(属)是原产中国的著名速生树种,有关这一属植物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注意到了不同的种在叶表皮毛特征上的差异,包括毛的有无、疏密及是否粘手等等。但叶片被毛的类型与疏密因苗期叶与大树叶、幼叶与成熟叶、小枝下部叶与上部叶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以大树上小枝中上部的成熟叶被毛类型最为稳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严格采用这一部位的泡桐叶进行系统研究;其次,在方法上,以前的观察基本限于光学显微镜甚至扩大镜。Theobald对玄参科的叶表毛状体扫描电镜观察只注意到腺毛的有无,《植物学实验图说》上也只是刊出几幅泡桐叶表毛状体的图像,均未作扫描电镜下的系统研究;同时,由于对毛状体没有采用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全坡  张然然  陈辉  
【目的】研究松六齿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明确松六齿小蠹触角感器的功能和寄主树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与感器进行超微形态观察。【结果】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锯齿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槽纹感器等6类。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85%;锯齿形感器的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锤头部感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6种感器均有分布,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2.3%;柄节的感器数量最少,仅占3.4%。【结论】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及感器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其中毛形感器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辉  李宗波  唐明  
Antennae surfac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male and female Dendroctonus armandi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t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male and female.Most of the sensilla were distributed...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戴仁怀  倪林  张伟  
为进一步探索黑尾叶蝉的行为,以利用其行为调节防治黑尾叶蝉,采用扫描电镜对黑尾叶蝉雌雄成虫触角、复眼、单眼和前足跗节外部感器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黑尾叶蝉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毛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共2种感器,复眼、单眼和前足跗节上存在毛形感器,雌雄成虫各部位感器的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同时,描述了各种感器的形态特征和着生规律,并对其主要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崔龙波  孔俊  周雪莹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蛤蜊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所有鳃丝的组织结构均相同。鳃丝上皮按结构与功能可区分为4个区带:前纤毛柱状细胞区、侧纤毛柱状细胞区、粘液细胞区和扁平细胞区。前纤毛和侧纤毛分别与食物的运送和呼吸水流的产生有关。扁平细胞为呼吸上皮,其结构有助于气体交换。相邻鳃丝通过成排的、含有血管的丝间连接连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宇翀  周成理  陈晓鸣  
应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蛱蝶成虫触角及其感器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枯叶蛱蝶触角为棒状,其上共有5类感器,即B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并对各类型感器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描述。雌雄虫触角感器形态相同,在感器数量与分布上,只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Ⅱ)的数量以及腔锥形感器分布上略有差异,其他感器类型的数量和分布都没有明显差异。在感器总数上,雄虫多于雌虫,但雌雄触角性二型现象依然不明显。对其触角的研究是探索其嗅觉识别机制的前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玉凤  张轲  王文元  曲波  王均喜  
为了丰富鸢尾属植物的分类和杂交育种理论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 L.)、马蔺[I.lacteal var.chinensis(Fisch.)Koidz.]、溪荪(I.sanguinea Donn ex Horn.)、北陵鸢尾(I.typhifolia Kitagawa.)、紫花鸢尾(I.ensata var.ensataThunb.)、黄菖蒲(I.pseudoacorus L.)、西伯利亚鸢尾(I.sibirica L.)、单花鸢尾(I.uniflora Pall.)和山鸢尾(I.setosa Pall.)共9种鸢尾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德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宇彤  杨云朝  陈汝婷  罗雨昕  迟德富  
【目的】探究赤松梢斑螟幼虫和冷杉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为两种梢斑螟幼虫取食行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及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存在差异。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内唇”有2处骨化,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有3处;赤松梢斑螟幼虫的上颚切齿多于冷杉梢斑螟幼虫;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吐丝器口大于冷杉梢斑螟幼虫。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共有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但是,两种梢斑螟幼虫在同一感器的大小和感器分布上存在差异。在赤松梢斑螟幼虫下颚须端部数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着生的锥形感器为Ⅱ型,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此处着生的锥形感器则为Ⅲ型。两种梢斑螟幼虫在相同感器之间的长短、形状也有差异。【结论】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取食行为不同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同感器之间长短、形状的差别,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分布的5种感器,在虫体感知寄主植物体组织部位硬度、寄主表面挥发物、气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幼虫进行寄主定位。此研究明确了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结构及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并对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