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65)
- 2023(11668)
- 2022(9927)
- 2021(8912)
- 2020(7653)
- 2019(17317)
- 2018(16805)
- 2017(32591)
- 2016(17827)
- 2015(19718)
- 2014(20019)
- 2013(20138)
- 2012(19252)
- 2011(17639)
- 2010(17795)
- 2009(16615)
- 2008(16260)
- 2007(14785)
- 2006(13058)
- 2005(11939)
- 学科
- 济(97377)
- 经济(97305)
- 管理(46736)
- 业(44030)
- 方法(37979)
- 数学(33977)
- 企(33875)
- 企业(33875)
- 数学方法(33684)
- 地方(24189)
- 中国(21481)
- 农(21100)
- 学(20532)
- 财(19436)
- 业经(16850)
- 地方经济(15399)
- 农业(14625)
- 制(14325)
- 贸(13945)
- 贸易(13939)
- 易(13387)
- 环境(13123)
- 融(12912)
- 金融(12910)
- 和(12563)
- 银(12174)
- 银行(12137)
- 行(11571)
- 务(11318)
- 财务(11298)
- 机构
- 大学(266812)
- 学院(265563)
- 济(120621)
- 经济(118182)
- 研究(98475)
- 管理(96755)
- 理学(83091)
- 理学院(81967)
- 管理学(80513)
- 管理学院(79998)
- 中国(72664)
- 科学(60803)
- 京(56382)
- 财(52826)
- 所(51429)
- 农(47202)
- 研究所(46756)
- 中心(43936)
- 财经(42143)
- 江(40612)
- 业大(39682)
- 经济学(39024)
- 经(38158)
- 农业(37158)
- 北京(35453)
- 范(35377)
- 院(35175)
- 师范(35041)
- 经济学院(35027)
- 州(31922)
- 基金
- 项目(174923)
- 科学(137994)
- 基金(128452)
- 研究(123649)
- 家(113611)
- 国家(112772)
- 科学基金(95297)
- 社会(80684)
- 社会科(76636)
- 社会科学(76615)
- 基金项目(68070)
- 省(67690)
- 自然(61455)
- 自然科(60004)
- 自然科学(59984)
- 自然科学基金(58911)
- 划(57622)
- 教育(55835)
- 资助(52590)
- 编号(47932)
- 重点(40372)
- 发(39521)
- 成果(39096)
- 部(38972)
- 创(35496)
- 国家社会(34339)
- 课题(33791)
- 科研(33774)
- 创新(33452)
- 教育部(32933)
共检索到400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向伟 陈斐 李峰
文章以中国339个地市为分析单元,对五大区进行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结果表明:五大区在经济增长收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都存在经济收敛情况,收敛的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其次,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不同于其他四大区域,具体表现为其经济增长方式对空间位置关系较为敏感,因此在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需要区别对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向伟 陈斐 李峰
文章以中国339个地市为分析单元,对五大区进行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结果表明:五大区在经济增长收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都存在经济收敛情况,收敛的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其次,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不同于其他四大区域,具体表现为其经济增长方式对空间位置关系较为敏感,因此在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需要区别对待。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尹伟华 张焕明
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对1979—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基本上存在收敛趋势,形成了所谓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如果控制了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则呈现显著的条件收敛。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收敛 面板数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远林 杨竹莘
以经济增长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借鉴FarhadRassekh、MichaelJ.Panik和BharatR.Kolluri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固定影响的panel模型,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之间的收敛性存在着阶段性;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在中国的不同区域之间,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不同,同样水平的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在西部地区比东部、中部的效率更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何江 张馨之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性问题。首先介绍了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的设定和经济意义,并概要说明了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模型选择和估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4年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条件收敛是非常可靠的经验结论,同时验证了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最后概括了主要研究结论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浩 任光宇
文章以经济增长文献中有关收敛性理论为基础,运用半参数计量经济理论建模,对1990~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探讨中国地区经济收敛或发散的内在原因。实证发现,中国大部分城市之间存在条件收敛,只有个别地区发散。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志英 岳缘希
绿色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研究绿色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极其重要。本文以中国30个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绿色创新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绿色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绿色创新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绿色创新在省际间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环境改善资金投入会抑制区域经济增长;环境改善项目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率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最后给出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
空间计量模型 绿色创新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元三 李惠娟
区域经济的协调增长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省内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现象却日渐突出,这种现象在发达东南沿海发达省份也同样存在。文章以江苏省为例,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过去三十年里,苏北、苏中对苏南的经济都有促进作用,苏北对苏南的促进作用大于苏南对苏北的带动作用,苏南、苏中对苏北有带动作用,但是作用不甚显著,苏南对苏中的带动作用与苏北对苏中的促进也不甚显著。不论是促进作用还是带动作用,都有滞后期。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差距的建议。
关键词:
区域 经济增长 相关性 江苏省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雷 李坤望
本文以三个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期增长效应——对区域内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成员国人均收入的收敛趋势的检验,本文发现不同的一体化组织的成员结构对其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各不相同。“北-北”模式的区域组织,其成员国的人均收入呈收敛趋势;“南-南”型区域组织建立之后,成员国的人均收入呈发散趋势;而“南-北”型一体化组织对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分析各类一体化组织的增长效应, 还有助于预测不同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前景,并对一体化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增长 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焕英 石磊
文章采用多水平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说明了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的必要性,系统的讨论了在层次数据分析中,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各城市发展水平等级内部收敛性及区域之间的异质性问题。并与传统线性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比对,发现在具有层次数据结构的分析中,多水平模型明显优于传统的OLS估计,同时所得结论能够更合理地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特性。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敛性 层次数据 多水平模型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志国 张娟 陈国绪
一、引言区域经济能否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涉及到社会稳定的问题。有效的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使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逐步转向相对平衡,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国富 兰宇宁
文章以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在综合考虑内生经济增长和累积因果循环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可能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导致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而验证上述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政策提供依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城市所属省份的增长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政策等因素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未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经济或不经济。文章分析了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博文 高岩
公共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公共教育支出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00-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将公共教育支出引入经济增长收敛模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E)分析公共教育支出对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教育支出缩小了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公共教育支出引起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收敛,但是在西部地区不明显,这说明西部公共教育支出的具有一定滞后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乔宁宁 王新雅
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条件β收敛,而西部大开发后,区域经济增长由原来沿着均衡路径向稳态发展转变为发散性的增长;同时,西部地区各省经济增长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发散迹象。可见,西部开发战略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态势,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安胜 郑逸芳 王强强 许佳贤
一个经济体内各地区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关键性因素。据此提出假说:一个经济体内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地区差异,将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加剧区域经济增长发散;而落后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基于假说,进一步分析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得出两个重要推论。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和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证实了两个推论,与研究假说相容。
关键词:
生产要素 区域经济增长 差异性 收敛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