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19)
2023(6842)
2022(5818)
2021(5391)
2020(4298)
2019(9762)
2018(9613)
2017(18122)
2016(10177)
2015(11072)
2014(10663)
2013(10653)
2012(10193)
2011(9135)
2010(8741)
2009(7166)
2008(6581)
2007(5572)
2006(4885)
2005(4143)
作者
(27617)
(23213)
(22681)
(21761)
(14697)
(11164)
(10381)
(8914)
(8880)
(8065)
(8002)
(7660)
(7519)
(7181)
(7072)
(7057)
(6939)
(6788)
(6680)
(6663)
(5744)
(5490)
(5444)
(5254)
(5189)
(5106)
(5041)
(4895)
(4724)
(4635)
学科
(39754)
经济(39720)
管理(24639)
(20956)
地方(15224)
(14687)
企业(14687)
(13665)
方法(13340)
数学(12155)
环境(12026)
数学方法(11979)
中国(10267)
(9659)
农业(9603)
(8621)
业经(8603)
地方经济(7166)
(6476)
(6276)
(6201)
贸易(6194)
(6133)
资源(5973)
(5911)
(5484)
(5031)
金融(5028)
生态(4913)
(4873)
机构
学院(126612)
大学(124138)
(48977)
经济(47789)
研究(47269)
管理(45494)
理学(39016)
理学院(38438)
管理学(37665)
管理学院(37439)
中国(34440)
科学(30878)
(26439)
(25992)
(23798)
中心(22651)
业大(21838)
研究所(21815)
(21251)
(20906)
农业(20302)
(19189)
师范(18998)
(18002)
(17116)
财经(16403)
(16144)
北京(15942)
师范大学(15461)
(14820)
基金
项目(92040)
科学(72260)
研究(67341)
基金(65230)
(57539)
国家(57038)
科学基金(48751)
社会(41134)
(39877)
社会科(38806)
社会科学(38796)
基金项目(35749)
自然(32551)
(32066)
自然科(31714)
自然科学(31704)
自然科学基金(31065)
教育(30008)
编号(27336)
资助(25004)
(22048)
重点(21205)
成果(20757)
课题(19769)
(19241)
(19180)
创新(18125)
科研(17885)
计划(17742)
发展(17513)
期刊
(57204)
经济(57204)
研究(35894)
中国(27935)
(24657)
学报(21360)
科学(19906)
农业(17208)
大学(15817)
(15658)
管理(15352)
学学(14846)
教育(14314)
技术(11388)
(10693)
金融(10693)
业经(10268)
(10070)
资源(9205)
经济研究(8354)
问题(7524)
财经(6866)
(6700)
(6629)
科技(6242)
(6053)
图书(5777)
业大(5715)
现代(5615)
(5564)
共检索到193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勇  韩舒婉  李嘉源  李博  
交通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高能耗、高污染一直都是交通业的问题,有效控制交通业碳排放量,对于实现中国的碳排放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对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5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碳排放进行了细分研究。首先,使用广义迪氏指数(GDIM)模型分别考察了2005—2016年5种交通运输方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使用蒙特卡洛模拟对2017—2030年的五大交通运输方式碳排放的年平均变化率进行动态情景分析。结果显示:投资规模是影响铁路、公路、航空及管道运输碳排放量的首要因素,运输规模是影响水路运输的碳排放量的首要因素;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运输方式碳排放的作用并非完全相同;不同时间段内,同一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促增效应与促降效应也不同;除基准情景外,2017—2030年5种运输方式的碳排放量均逐渐下降;技术突破情景下,5种运输方式碳排放量预期下降幅度最大。研发使用清洁能源的运输设备、提高其使用性能并进行大力推广等应当作为未来交通业节能减排的主要发展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区域差异化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高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在参考情景下,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区域差异化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高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在参考情景下,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光辉  
交通运输碳排放具有占比较大、增速快、达峰慢等特点,交通拥堵会带来更多的碳排放,交通运输碳减排压力巨大,是全球气候变化及公共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受制于出行总量不断增长的压力,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仍在不断增加。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既面临挑战,又获得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文章认为,需要在法律修订中适时引入低碳交通运输的要素,为交通运输行业碳达峰碳中和专门立法,整合相关产业和经济活动,同时促使相关法律支持配合;以可再生交通燃料使用作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调整和提升法律定位;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国交通强国建设进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欧阳斌  凤振华  李忠奎  毕清华  周艾燕  
基于IPCC推荐方法,结合我国交通能耗统计基础,提出省级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测算方法和特征性评价指标,对2005~2012年江苏省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含港口)和城市客运领域的能耗与碳排放现状进行研究测算,分析能耗与碳排放总量、分能源品种与分运输方式的比例结构、能耗与碳排放强度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提出低碳交通运输发展需以降低能耗与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以公路货运为突破重点、以优化综合运输结构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战略导向、以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为重要途径等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妍慧  栗洋  
在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IPCC提供的“自上而下”的方法计算出2000—2019年湖北省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然后在Kaya等式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自身情况加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使用LMDI分解法对其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省交通运输业2000—2019年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持续上升,碳排放总量由184.35万吨增长至1232.76万吨,经济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碳排放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交通能源强度的改善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湖北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对碳排放总量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同时交通能源结构的变化也会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健全  蔡信威  
文章选取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面板门槛效应模型,探讨了交通运输、旅游发展、可再生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联机制。结果表明:在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旅游发展都具有干扰性的调节作用,且这种调节作用均具有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门槛区间的提高,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在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具有正向增强性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检验表明,上述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朱跃中  
中国交通运输部门未来能源的需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因素作合理的假定 ,可以对中国未来 2 0年该部门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进行详细的预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建翠  
本文利用交通运输部门运输产品的历史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了未来中国交通运输部门的运输产品,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并计算了潜在的节能能力。研究结果发现: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通运输量还会处于高速增长期;②伴随着交通运输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会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社会的增长速度;③在2050年,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时,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占全社的比重、排放的CO_2占全社会的比重分别是16%和14%左右,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比重;④通过对节能潜力的分析,发现交通模式的改变会增加能源消费量,而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的作用非...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磊  周广秀  孙璐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日趋显现,然而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市场萎缩不振,短期财政刺激行为只是一时之策,创新与发展消费金融才是长久之道。针对后疫情时代居民消费特点的深刻转变以及国内消费金融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文章在系统分析东北三省2010-2019年消费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拓宽消费贷款渠道、丰富消费金融场景、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三条路径,实现"增加区域消费金融产品供给、提升区域短期消费贷款占比、统筹协调发展区域消费金融"的最终目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军涛  刘建国  
选取土地、资本、劳动、技术和信息等5种投入量作为输入指标,选取城市经济总量(GDP)、城市投入收益(地方财政收入)2项输出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发现,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存在差异,从技术效率看,东北三省的城市技术效率较低,其中较低和无技术效率的城市达到了27个,占城市总数的79.4%;从纯技术效率看,纯技术效率高和纯技术效率中等的城市达到29个占城市数的85.3%。从规模效率方面看,最有规模和短期易改善的城市只有5个,占城市总数的14.7%。规模报酬递增的城市有13个;规模报酬递减的城市为15个,因此,城市效率有待提高。研究发现,城市效率不仅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且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作用;表明了一个城市其城市效率在提高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周边其他城市的效率提高。文章讨论了主要结果赋予的政策含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涛  刘继生  
运用区位商方法对东北三省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进行分行业实证分析,探讨了2007~2011年东北三省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对东北三省各省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从区位商的测算结果看,东北三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各行业在发展上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发展思路上应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发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柳天恩  
产业分工包括部门间分工、部门内分工和产业链分工。通过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发现,东北三省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区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弱化。本文通过区位熵和自定义的区位熵比值两个指标度量了东北三省27个工业行业专业化程度,发现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存在"大同小异"。尽管三次产业结构趋同,但在第二产业内部各细分行业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东北三省部门间分工在弱化,而部门内分工和产业链分工在强化。为推进产业分工合作,本文研究了东北三省适合参与区际分工的重点行业,并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黄莹  廖翠萍  赵黛青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加。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交通的低碳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通过预测不同情景下广东省2020年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分析不同政策选择对交通部门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影响,进而梳理出广东省交通部门的节能减排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