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3)
2023(758)
2022(635)
2021(559)
2020(473)
2019(990)
2018(957)
2017(1992)
2016(1029)
2015(1213)
2014(1329)
2013(1232)
2012(1196)
2011(919)
2010(855)
2009(822)
2008(897)
2007(809)
2006(601)
2005(590)
作者
(2585)
(2041)
(2026)
(1866)
(1341)
(1014)
(952)
(802)
(783)
(744)
(737)
(708)
(664)
(635)
(627)
(612)
(587)
(560)
(558)
(548)
(502)
(498)
(497)
(487)
(469)
(454)
(450)
(441)
(434)
(430)
学科
文化(3681)
(2994)
经济(2991)
(2330)
企业(2330)
理论(2122)
产业(1964)
业经(1922)
教育(1889)
市场(1804)
方法(1796)
文化产业(1764)
文化市场(1764)
(1638)
管理(1529)
经济理论(1456)
(1439)
中国(1408)
企业经济(1347)
政治(1176)
思想(1167)
思想政治(1135)
政治教育(1135)
治教(1135)
德育(1118)
研究(1072)
地方(1041)
专题(883)
专题研究(882)
(807)
机构
学院(14094)
大学(13931)
管理(4348)
研究(3939)
理学(3654)
理学院(3572)
管理学(3467)
管理学院(3427)
(3319)
(3307)
师范(3303)
经济(3165)
(3116)
师范大学(2607)
中国(2544)
科学(2419)
(2275)
(2045)
北京(1959)
教育(1929)
中心(1801)
(1795)
(1729)
职业(1617)
技术(1560)
研究所(1526)
财经(1423)
业大(1370)
(1333)
(1326)
基金
项目(8661)
研究(7431)
科学(6661)
基金(5518)
社会(4767)
社会科(4464)
社会科学(4463)
(4432)
国家(4342)
(3735)
科学基金(3656)
编号(3569)
教育(3530)
成果(3458)
文化(3091)
(3000)
基金项目(2879)
课题(2457)
(2378)
项目编号(2374)
规划(2056)
资助(1992)
(1974)
(1962)
重点(1960)
(1859)
(1804)
自然(1777)
大学(1761)
人文(1739)
期刊
(5316)
经济(5316)
研究(4634)
教育(4024)
中国(3229)
学报(2463)
大学(2132)
管理(2068)
图书(2064)
科学(2063)
学学(1863)
书馆(1773)
图书馆(1773)
(1537)
(1440)
(1200)
(1076)
论坛(1076)
业经(1022)
农业(994)
(983)
社会(976)
财经(948)
技术(935)
社会科(903)
社会科学(903)
(879)
高等(817)
职业(796)
现代(736)
共检索到21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鸣娟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在本世纪初世界文化大交流、大发展和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为把中国文化引向现代化和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引向成功勇开先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鲁迅、胡适为主要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一系列改造中国旧文化的主张。对此,有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运动,造成中国传统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洪峻峰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辛亥革命流产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部分思想代表对救亡方略重新选择的结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一起,以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后来发展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而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之前,则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还必须从经济上说起。一些论著论及五四运动(包括新文化运动)的经济背景,着重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主义的经济压迫和广大民众经济生活的破产,而这似乎难以说明问题。因为问题的关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兴  蒲滢滢  黎洁  
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性质不同,但它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有着历史的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各种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从而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和晴  
同样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意大利未来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文化运动,都具有否定传统、简化书面语等共同特色,并分别对其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二者在运动起源、精神宣言和政治影响等方面,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意大利未来主义文学因极端地否定传统,以及与法西斯主义的合流,而走向了历史的反面;而中国新文化运动则因其立足于思想的解放,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新中国开辟了辉煌的前景。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姚晓锋  
我国图书馆改革几经波折,最终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消除了思想和体制上的障碍,促成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全面改造,推动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全面发展。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建民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旨在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该运动经历了发起、高潮与落潮三个阶段。自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至1916年12月的2卷4期是其发生期,特点是批判专制与迷信、宣传民主与科学。自1917年1月的2卷5期至1920年9月的7卷6期是其高潮期,标志是形成了新文化阵营,促成了文学上的革命,爆发了政治上的五四运动。自1920年9月至1926年底是其落潮期,标志是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党派纷争取代了思想启蒙。随着新文化阵营在文人南下潮中的解体,新文化运动也宣告了落幕。
[期刊] 求索  [作者] 季水河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宾恩林  徐国庆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技术文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经历了技术文化从以往经验分散化转向独立化和组织化,而高职教育类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生发、壮大和专业化。其中,明显的联系是技术文化的独立性带动高职发展,技术文化组织化带动高职扩张,可见高职发展的技术文化基础是其独立性与组织性。然而智能时代高职发展的技术独立性和技术文化的组织化特征逐步消失。高职未来可行路径应该是在智能化时代寻找技术独立化发展空间;探索高职与技术文化协同进化的组织理念;运用政府力量合理规制高职发展方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宾恩林  
高职教育是中国技术文化转型背景下产生的重要教育类型,它一直处于技术文化的转型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认识阶段、觉醒阶段、改造阶段和重组阶段顺次在中国推进,它与高职教育发展的互动内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层面依次深化,即高职教育先后经历过孕育期、落实期、扩张期和再造期。该视角为高职教育历史变迁提供了新框架,即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简单以法律条文或者学校实体建立作为高职教育发展开端。高职教育类型发展与技术文化转型相关,因而技术文化认知的深化对高职教育发展具有启迪作用,把握技术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才能指引高职教育发展,且基于本国技术文化背景才能保障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任思  
发生于1915—1923年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京剧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后,学界展开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问题的论战。而1919年恰是梅兰芳京剧事业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此梅兰芳步入自己的艺术鼎盛期。这场运动不仅为身处新旧交替、社会动荡历史环境中的梅兰芳在思想上带来深刻思考,而且还使梅兰芳在艺术创作中进行改良,从历史发展的视野看,更为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流派形成甚或整个京剧的发展都带来深远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任思  
发生于1915—1923年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京剧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后,学界展开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问题的论战。而1919年恰是梅兰芳京剧事业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此梅兰芳步入自己的艺术鼎盛期。这场运动不仅为身处新旧交替、社会动荡历史环境中的梅兰芳在思想上带来深刻思考,而且还使梅兰芳在艺术创作中进行改良,从历史发展的视野看,更为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流派形成甚或整个京剧的发展都带来深远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杰  
科技创新呼唤创新文化先行,创新文化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加以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现实文化的土壤里不断成长的。构建科技创新文化就是在承传传统基础上,又要立足于现实,以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袁江洋  董亚峥  高洁  
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使整个社会文化能够为新知识的持续创造与创造性使用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支撑,促使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相应的文化制度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得以形成。与之相应的创新就是指新知识的持续创造与创造性使用。接下来,本文论述了创新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关系,认为科学文化的成熟、发展是文化进入创新型态的重要前提与标志。最后,文章比较了中、西方学术传统的差异,论述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四平  
党的十七大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施需要我们努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作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和知识创新的高地,大学理应是建设和谐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首善之区。如何认识和谐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关系,发挥和谐文化和创新文化对大学自身科学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面对的问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锡荣  何洁  胡小娟  
以《增广贤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代表,应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创新文化的传统缺陷。认为中国具有明显抑制个体创新精神的文化传统,具体表现在不主张探索和尝试、不好冒风险、不提倡求新求变、不敢怀疑、压抑个性、忽视个体权利、忽视创新人才等方面。这些传统文化缺陷具有极强的历史惯性,至今仍在无形之中制约着中国的创新转型进程,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系统的应对之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