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95)
2023(2532)
2022(2253)
2021(2157)
2020(1904)
2019(4164)
2018(4077)
2017(8095)
2016(4876)
2015(5357)
2014(5191)
2013(5256)
2012(5122)
2011(4623)
2010(4770)
2009(4490)
2008(4534)
2007(4251)
2006(4240)
2005(4152)
作者
(12422)
(10341)
(10261)
(10185)
(6512)
(5038)
(4724)
(4009)
(3930)
(3851)
(3724)
(3637)
(3547)
(3516)
(3405)
(3299)
(3151)
(3079)
(2966)
(2881)
(2816)
(2582)
(2534)
(2492)
(2401)
(2392)
(2345)
(2305)
(2211)
(2079)
学科
(21571)
税收(20141)
(19971)
(14088)
经济(14062)
管理(12276)
(11172)
(9184)
(9149)
企业(9149)
中国(5625)
(5200)
(5083)
财政(5007)
(4254)
(3745)
财务(3739)
财务管理(3732)
方法(3710)
企业财务(3525)
地方(3522)
(3485)
(3345)
银行(3345)
(3342)
业经(3227)
(3177)
农业(3126)
收入(3082)
(3057)
机构
大学(59820)
学院(58734)
(23352)
经济(22778)
研究(22395)
(19989)
中国(18953)
管理(18894)
理学(14881)
理学院(14690)
管理学(14483)
管理学院(14362)
财经(13123)
(13073)
科学(12355)
(12162)
(12043)
(11693)
(11210)
(10532)
中心(10428)
研究所(10133)
财经大学(9416)
(9383)
(9232)
(9176)
北京(8912)
(8909)
税务(8610)
(8041)
基金
项目(30609)
研究(24302)
科学(23142)
基金(21545)
(18639)
国家(18461)
社会(15031)
科学基金(14978)
社会科(14230)
社会科学(14227)
成果(10926)
(10851)
编号(10825)
教育(10776)
基金项目(10414)
(9800)
资助(9501)
自然(8430)
自然科(8240)
自然科学(8236)
自然科学基金(8085)
(7953)
课题(7395)
项目编号(7165)
(6941)
(6897)
重点(6896)
(6883)
阶段(6875)
阶段性(6428)
期刊
(31200)
经济(31200)
研究(29196)
(16076)
中国(16062)
(15165)
(15031)
税务(13446)
学报(9521)
教育(8952)
(8908)
管理(7687)
(7577)
金融(7577)
大学(6817)
科学(6747)
财经(5994)
学学(5977)
农业(5661)
(5114)
经济研究(5105)
国际(5073)
图书(4832)
(4340)
技术(4232)
(4220)
(4220)
涉外(4220)
书馆(4076)
图书馆(4076)
共检索到115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树国  
笔者认为 ,五代十国时期吴、南唐田税的变化是唐宋之际两税法税制变迁的反映 ,吴顺义改革和南唐升元改革主要是将原来户税钱转向地亩征收。税钱仅是田亩税的一部分 ,还有税米同时存在。吴、南唐田税始终是钱米并征 ,是以后宋代田税夏钱秋米的滥觞。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建国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仍,政局动荡,政权嬗递,分裂割据数十年。在这样的社会政局下,传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是何状况,具有什么特点?唐后期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否有曲折变化?迄今,在这些方面还缺乏必要的专门研究。而这对于弄清唐宋时期土地所有制关系发展演变的脉络和整体面貌,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拟就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作些探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学檬  
杜文玉教授的新著《五代十国经济史》(以下简称"杜著")已由学苑出版社于2011年6月出版。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全书,还重温了相关论著,写了这篇述评。初步印象是:作者竭尽全力完成了自已的目标:写出一部五代十国"断代经济史",以反映五代十国这一"完整的历史时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胡小丽  
《十国春秋》是记录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史籍。但是对于其史料来源及特点,学界一直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十国春秋》南唐部分直接征引书目范围的考察及其与相关重要史籍之间关系的考析,初步推断该书在史学研究上有保存资料线索之功,但在史料原始性的保存与延续上价值不高,不宜作为第一手史料在学术研究中征引使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际平  
学者普遍认为,自明中叶以后,永佃权和"一田两主"开始流行于东南地区,至清代和民国时期已蔓延全国。就当时所见资料而言,此论无疑言之成理。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十六国至唐代吐鲁番出土租佃契约文书的陆续刊布,以上结论就要修正。笔者发现,中唐《乾元二年(759)或上元二年(761)朱进明转租田土契》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田二主"租佃契实例。后周广顺三年(952),诏罢户部营田务时,首次从法律层面正式承认户部营田务原佃户对其所营田的永佃权。唐、五代"一田二主"与"永佃权"实例的出现,并非纯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背景,亦是其时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租佃制度与契约租佃制度长足发展的结果和标志之一。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赵荣蔚  
择取唐末五代鲜为人注意的李咸用、鱼玄机、刘驾、崔涂、吴融、曹松、殷文圭、伍乔、李中、和凝等十家诗文别集,从著者生平、文学成就、结集过程、体例编次、内容要旨及版本流传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涛  
隋唐五代时期,经济繁荣、文教发达,制砚业作为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更是得到显著发展,砚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技术不断专业化和艺术化,砚式风格日趋多元,制砚区域愈加广泛。由于以往的经济史研究中对制砚业鲜有专论,故而在综合运用考古资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隋唐五代时期制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有助于增进人们的了解,深化相关研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盛会莲  
唐五代时期,在政府的提倡和督导之下,士庶百姓大都能善事尊亲。为官者可停官侍养,携父母至官所是侍养尊亲和入仕为官兼顾的一种方式。养子以养老是鳏寡茕独、膝下无子者养老的途径之一。对边鄙贫陋之区的不孝行为,政府和出任的地方官也予以了正确的引导和校正。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漠  
唐至五代,牡丹在各地广泛传播,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社会由此掀起了一股喜爱牡丹的热潮。牡丹热是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研究唐五代牡丹的地理分布,从多个角度分析牡丹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五代时的社会习俗及其文化风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盛会莲  
本文将正史文献与出土资料相结合,分别从田制、赋役制度、刑法及给侍、病坊、帝王赏赐等方面,探讨了唐五代时期政府对三疾人员的救恤政策和措施。文章也同时论及了政府对违冒三疾以逃避赋役者的惩处等问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双印  
本文以敦煌文献为依据,结合史书记载以及后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唐后期以及五代后梁、后唐时期襄州经济发展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襄州经济发展得益于其政治稳定、大运河淤塞、交通便捷以及唐后期人口迁移对襄州的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冯志强  
唐五代时期敦煌寺院会计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四柱结算思想,且在结算方式上也由三柱结算法向四柱结算法过渡,出现了承前启后的五柱结算法。文章深入探讨五柱结算法使用的记账符号及形式,明确其与三柱、四柱结算法的差异,确定五柱结算法的特点,以期对于深入探寻我国古代单式簿记思想的发展及会计发展规律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金花  
唐五代敦煌地区日常生活和丝绸之路贸易中大量使用、消费、流通丝绸。丝绸是敦煌世俗家庭财富的重要体现,也是官府及民间纳贺、纳赠、捐施等人事往来的重要礼物。寺院和僧人大量的丝绸及丝绸衣物多来源于世俗社会的捐施,是寺院及僧人的重要财产。敦煌地区流通的丝绸,既有敦煌所产,也有从中原内地以及西域外国输入。这些丝绸在日常生活中和丝绸之路贸易中不仅作为商品使用和消费、流通,而且作为一种货币的等价物,一种价值尺度,以及货币本身而流通。承担此种货币功能的,主要是丝绸中的生绢。丝绸作为一种货币在市场上流行,既是唐王朝"钱货兼用"的政策体现,也是唐五代敦煌地区日常和丝路贸易中实物货币支付普遍性的具体反映。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赵荣蔚  
本文择取南唐重要作家李建勋、徐锴、汤悦、孙鲂、伍乔、孟贯、孟宾于、沈彬、江为及李中等十家诗文别集,从著者生平、文学成就、结集过程、体例编次、内容要旨及版本流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盛险峰  
在军需财政"量出"难计的前提下,征耗是五代"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五代不断调整征耗政策,征耗的内容、额度和性质有明显变化,出现了多样化、折变化和经费化的趋势,体现了唐宋之际赋税演进的基本特征。这不仅加剧了五代社会矛盾,也对宋以后赋税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