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41)
- 2023(6726)
- 2022(5675)
- 2021(5041)
- 2020(4094)
- 2019(9144)
- 2018(8834)
- 2017(16183)
- 2016(9272)
- 2015(9784)
- 2014(9322)
- 2013(9055)
- 2012(8444)
- 2011(7503)
- 2010(7201)
- 2009(6541)
- 2008(6286)
- 2007(5280)
- 2006(4552)
- 2005(3760)
- 学科
- 济(34034)
- 经济(34002)
- 业(22475)
- 管理(22201)
- 企(16271)
- 企业(16271)
- 方法(14894)
- 数学(13569)
- 数学方法(13491)
- 贸(13002)
- 贸易(13001)
- 易(12761)
- 农(11623)
- 学(10326)
- 地方(9843)
- 出(8933)
- 财(8229)
- 农业(7909)
- 口(7810)
- 中国(7797)
- 出口(7797)
- 出口贸易(7797)
- 业经(7334)
- 环境(6929)
- 技术(5600)
- 土地(5259)
- 制(5067)
- 务(4984)
- 财务(4983)
- 财务管理(4979)
- 机构
- 学院(128571)
- 大学(126415)
- 济(48865)
- 研究(48319)
- 经济(48132)
- 管理(45607)
- 理学(40678)
- 理学院(40087)
- 管理学(39254)
- 管理学院(39069)
- 农(39000)
- 科学(36381)
- 中国(33798)
- 农业(31706)
- 业大(30549)
- 所(27134)
- 京(27038)
- 研究所(25756)
- 江(24435)
- 农业大学(21545)
- 中心(21432)
- 省(19557)
- 财(19281)
- 科学院(17395)
- 院(17158)
- 室(16925)
- 业(16242)
- 财经(16046)
- 实验(15957)
- 范(15461)
- 基金
- 项目(100840)
- 科学(78036)
- 基金(74086)
- 家(70103)
- 国家(69570)
- 研究(61861)
- 科学基金(57516)
- 省(41983)
- 自然(41687)
- 基金项目(40826)
- 自然科(40675)
- 自然科学(40658)
- 社会(40026)
- 自然科学基金(39931)
- 社会科(37993)
- 社会科学(37982)
- 划(34995)
- 资助(28665)
- 教育(26613)
- 重点(23883)
- 计划(23301)
- 发(22306)
- 科技(21797)
- 编号(21701)
- 创(21180)
- 部(21000)
- 科研(20383)
- 创新(19993)
- 业(19883)
- 农(19068)
共检索到173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布乃顺 胡悦 杨骁 张雪 王俭 李博 方长明 宋有涛
为了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设置了两条样线,利用配对试验设计,高潮滩为互花米草和芦苇群落配对样线,低潮滩为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群落配对样线。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对东滩湿地高潮滩和低潮滩的土壤温度和p H均无显著影响,且所有群落土壤p H值均在8.0以上。在高潮滩,与芦苇群落相比,互花米草入侵显著降低了土壤盐度、硫酸盐和Fe(III)/Fe(II)比率,而在低潮滩,与海三棱藨草群落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盐度和硫酸盐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土壤Fe(III)/Fe(II)比率。无论是高潮滩,还是低潮滩,与土著植物群落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均显著增加了植物生物量,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而对占土壤总碳60%以上的无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互花米草入侵可以显著影响长江河口湿地部分土壤理化性质,且对不同潮位的部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明显分异,进而可能会对长江河口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宝石 高灯州 杨平 王维奇 曾从盛
为阐明互花米草的固碳潜力,论文在闽江河口区鳝鱼滩湿地选择不同入侵年限的样地,对其0~6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碳库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Y_4(
关键词:
互花米草 入侵年限 土壤有机碳 闽江河口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维奇 徐玲琳 曾从盛 仝川 张林海
为了阐明湿地植物入侵的机制,选择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入侵种互花米草和土著种短叶茳芏根冠生物量、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分配以及植物养分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互花米草根冠比季节变化范围是0.49~1.64,平均值为1.11,低于短叶茳芏(变化范围是3.11~7.95,平均值为5.29);②互花米草季节平均的氮磷养分分配顺序为叶>根>茎,而土著种短叶茳芏按照叶>茎>根的顺序分配;③互花米草叶、茎季节平均C/N和C/P均表现出高于短叶茳芏,而根则低于短叶茳芏,N/P则均表现为互花米草叶、茎、根高于短叶茳芏;④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同化器官(叶)和繁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静 严锦钰 何东进 蔡金标 王韧 游巍斌 肖石红 侯栋梁 李威威
以空间代替时间,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闽东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不同阶段群落类型(秋茄红树林群落、秋茄红树林-互花米草共生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和光滩)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及二者相关性进行了差异分析,试图解释互花米草成功入侵的土壤学机理。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土壤密度,降低了土壤p H值和含水率,减少了土壤有机碳、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互花米草入侵提高了闽东滨海湿地土壤的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因子存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蓉蓉 吴如林 唐晨 赖月婷 龚开晟 李家兵
为了探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效应,选择典型亚热带河口湿地(闽江鳝鱼滩湿地)中未被入侵的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群落A、互花米草入侵斑块边缘B以及互花米草入侵斑块中央C三个典型区10个不同深度的Co、Ni、Cu、As进行研究,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三个采样点Co、Ni、Cu、As含量均随着互花米草入侵过程显著增加,即C>B>A,相比入侵前增量分别达到26.31%、19.66%、50.79%和16.93%;(2)地累积指数法显示,研究区域Co、Ni、Cu为轻度污染状态,As则处在强污染向极强污染过渡状态;(3)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显示,研究区域Co、Ni、Cu的潜在生态风险轻微,As在A、B两点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很强,C点为极强。两种评价方法均显示互花米草的入侵将一定程度上加剧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区域内As污染需引起重视。进一步分析表明沉积物Co、Ni、Cu、As与总碳、总氮、碳氮比、容重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互花米草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机制可能与其发达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密集的根系结构有关。
关键词:
互花米草 重金属 湿地 沉积物 累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方芳 闫家国 马旭 邱冬冬 崔保山
凋落物分解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探索潮汐梯度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质量和营养元素变化情况,采用分解袋的方法,选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凋落物作为研究对象,沿着潮汐梯度开展凋落物分解的野外实验。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类型、土壤盐度、含水率以及潮汐干扰强弱有关;潮汐干扰强的区域互花米草分解快于盐地碱蓬,潮汐干扰弱的区域盐地碱蓬分解快于互花米草,两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在0.00134~0.00234 d-1之间。分解末期,凋落物都呈现C和N的净释放,盐地碱蓬凋落物平均释放了36.9%的C和55.8%的N,互花米草凋落物平均释放了53.1%的C和47.1%的N。本研究强调关注潮汐梯度下的凋落物分解,其在调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碳累积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潮汐梯度 碳和氮 黄河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永兴 刘长娥 杨杨 李珂
为探明生长季不同时期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之间营养元素的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长江河口九段沙上沙芦苇湿地的芦苇营养元素吸收量与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芦苇主要从0~15cm土壤吸取N元素,从15~40cm土壤获取P、K元素,而从40~60cm土壤吸收N、P、K元素量都较少。芦苇-土壤之间营养元素关联度排序为:4月为N>K>P;5月为P>K>N,6~8月为K>P>N;9~11月为N>K>P;12月为P>N>K。同一营养元素不同时期芦苇-土壤之间关联度也存在差异,芦苇与土壤营养元素N、P、K元素关联最密切时期分别出现在9、12与6月,均与上层土壤营养元素关联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布乃顺 王坤 侯玉乐 李钢 齐淑娟 方长明 渠俊峰
周期性的潮汐是滨海湿地重要的水文特征,为了探讨潮汐的半月周期(包括小潮期和大潮期)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于2009年7月中下旬测定了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在小潮期和大潮期交替周期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小潮期相比,由于频繁的潮水淹没,大潮期0~5cm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量从低潮滩向高潮位依次为:44.8%、18.5%、10.9%和14.3%,5~10cm含水量的增加量从低潮滩向高潮位依次为:19.2%、9.8%、12.6%和16.2%,10~20cm则依次为:5.6%、6.1%、2.5%和7.3%。大潮期,从低潮滩向高潮滩增加的盐度依次为0.18、0.13、0.10和0.09...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聪 刘红玉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盐城自然保护区典型区域潮滩湿地的区域特点,通过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聚集度指数、分布质心和转移矩阵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1996-2010年的14年间盐城潮滩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景观的时空动态及其对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城潮滩湿地互花米草沼泽分布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1996-2010年,面积增长了2 661.74hm2,年均增长177.45hm2,增幅215.42%,年均变化率14.36%;2空间上,潮滩湿地上的互花米草斑块质心总体向海偏移。其中,1996-2006年,年均向海移动110.96m/a;2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建华 徐建益 赵升伟 刘玮祎
为对长江口南支河段盐水入侵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在梳理、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年咸潮及氯度实测资料的分析,对长江口南支河段盐水入侵的规律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北支盐水倒灌是长江口南支河段盐水入侵的主要来源;在研究水域,枯季大潮期氯度的沿程分布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形式,枯季中潮期则为"高-低-高-低-高"的复杂的"W"形的分布形式;受外海潮汐和上游径流的综合作用,由大潮到中潮,倒灌盐水团在下移过程中,氯度的沿程分布形式发生了变异;近期盐水入侵的程度有加剧的趋势;研究水域2~3月盐水入侵最严重,在这段时间内盐水入侵超标次数多、历时长;当大通流量小于20 000...
关键词:
长江 河口 南支 盐水入侵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小花 陈宗铸 雷金睿 吴庭天 李苑菱
[目的]从土壤酶活性的角度分析清澜港红树林不同群落类型湿地土壤质量状况,为海南省红树林湿地土壤碳汇监测与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5种红树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群落类型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熵碳皆是榄李群落最低,且显著低于个别群落;土壤微生物熵氮在不同群落类型间无显著差异。(2)不同群落类型表层土壤酶活性基本表现为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表现为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角果木群落的最高,均显著高于海莲和正红树群落;蔗糖酶活性以杯萼海桑群落的最高,显著高于海莲和正红树群落。(3)土壤脲酶活性与含水量(SWC)、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和还原性物质总量(RS)呈极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SWC、MBC、MBN和RS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TK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SWC、SOC、MBC和TN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SWC、SOC、MBC、TN和MBN呈极显著正相关。(4)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SWC、MBC和RS是影响清澜港红树林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结论]可以通过土壤酶活性来表征清澜港红树林湿地土壤质量状况。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丽纯 林瑞坤 吴振海 陈家金 杨凯 徐宗焕
利用2008年3月~10月闽江口湿地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等群落特征的调查资料,分析其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株高、密度的月动态特征,同时利用spss软件对生物量、株高、密度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地上生物量在7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为2658.9g/m2,其月变化经历了一个"增加—减小—缓慢增加"的过程;②绝对生长速率在5月~6月达到最大值,为32.48g(/m2·d),之后波动变化,在7月~8月出现负值;③相对生长速率在4月~5月达到最大值,为0.043g(/g·d),也在7月~8月出现负值;④株高在7月份达到最高点,平均株高达219cm;密度在5月份达到最高点,为2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伟 崔丽娟 王小文 赵欣胜 张曼胤 高常军 张岩
2010年8月采用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对太湖岸带湿地的酸模(A)、乔灌(B)、农作物(C)、天然芦苇(D)4种植被类型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537只,隶属4门59类。A的土壤动物密度最低,为4017个·m-2,B的土壤动物密度最高,为14496个·m-2。4种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群落间的相似性存在差异,说明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丰富度、优势类群数量具有影响。土壤动物个体数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水平分布规律为B>C>D>A。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含水率、pH、电导率、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土壤温度等7个土壤因子与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钱凤魁 李婉宁 赵英伟 周阳 柳圭泽
科学掌握赤碱蓬湿地退化特征和识别退化影响因素,对恢复湿地赤碱蓬植被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辽河口东岸翅碱蓬湿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88~2019年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开展近30年翅碱蓬湿地的时空变化格局和退化分区研究,探讨翅碱蓬湿地退化的主要土壤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0年研究区域翅碱蓬湿地面积发生波动式变化,其中1988~1999年和2017~2019年为小幅度波动阶段,2000~2001年和2005~2014年为显著和稳定增长阶段,2002~2004年和2015~2016年为急剧和显著退化阶段;近30年翅碱蓬湿地转出为其他地类面积减少40.65km~2,其他地类转入后面积增加40.46km~2,总体处于平衡态势,其中芦苇湿地和河流滩涂为主要转换类型,而人工建筑对翅碱蓬湿地破坏影响较大,是导致翅碱蓬湿地面积减少并难以恢复的主要因素;根据30年来翅碱蓬湿地时空变化格局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翅碱蓬高度、中度和低度生长湿地区以及低度、中度和重度退化湿地区以及未生长植被湿地区等7个区域。低度生长区分布相对集中,但受外围中度和重度退化区域的影响,面临较大的退化风险;0~3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呈现逐渐降低的态势,使得土壤平均全盐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限制了翅碱蓬的生长,导致翅碱蓬湿地退化程度呈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
翅碱蓬湿地 退化分区 土壤因素 辽河口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惠淑荣 杜哲鑫 李丽锋 刘强
为研究不同浓度造纸废水灌溉(以CODCr浓度计,其浓度分别为:300,175,50mg·L~(-1))对湿地土壤营养元素[有机质、总氮(TN)、总磷(TP)及总钾(TK)]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沈阳农业大学综合试验场小试装置模拟辽河口天然芦苇湿地,来分析湿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浓度废水灌溉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造纸废水灌溉后湿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显著提高,随着废水浓度的增大,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依次增大。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2.420,19.950,20.020g·Kg~(-1),为对照组CK的1.409,1.254,1.258倍;TN含量分别为0.742,0.696,0.642g·Kg~(-1...
关键词:
造纸废水 废水浓度 灌水时期 集对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