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04)
- 2023(4438)
- 2022(3635)
- 2021(3344)
- 2020(2780)
- 2019(6114)
- 2018(5794)
- 2017(11873)
- 2016(5724)
- 2015(6030)
- 2014(5596)
- 2013(5493)
- 2012(4940)
- 2011(4411)
- 2010(4696)
- 2009(4868)
- 2008(3747)
- 2007(3524)
- 2006(3337)
- 2005(2977)
- 学科
- 融(24198)
- 金融(24197)
- 济(21873)
- 经济(21733)
- 银(21071)
- 银行(21071)
- 行(20570)
- 业(16507)
- 中国(15857)
- 企(15384)
- 企业(15384)
- 管理(14471)
- 中国金融(10867)
- 业经(9086)
- 财(8588)
- 制(8432)
- 方法(8294)
- 理论(6786)
- 地方(6781)
- 农(6758)
- 务(6277)
- 财务(6261)
- 财务管理(6256)
- 企业财务(6054)
- 数学(5375)
- 数学方法(5345)
- 事业(5208)
- 体(4866)
- 和(4704)
- 产业(4671)
- 机构
- 学院(71104)
- 大学(69915)
- 济(32355)
- 经济(31645)
- 管理(26423)
- 中国(25274)
- 研究(22686)
- 理学(22213)
- 理学院(22017)
- 管理学(21737)
- 管理学院(21610)
- 财(17796)
- 银(14549)
- 银行(14097)
- 融(13974)
- 财经(13924)
- 京(13807)
- 金融(13694)
- 中心(13299)
- 行(13243)
- 经(12559)
- 人民(11819)
- 经济学(11330)
- 国人(10816)
- 中国人(10763)
- 科学(10737)
- 中国人民(10673)
- 财经大学(10523)
- 江(10396)
- 经济学院(10234)
- 基金
- 项目(44552)
- 研究(36187)
- 科学(35761)
- 基金(32768)
- 家(26735)
- 国家(26428)
- 社会(26310)
- 社会科(23787)
- 社会科学(23777)
- 科学基金(23659)
- 省(17516)
- 基金项目(16977)
- 教育(15978)
- 编号(15087)
- 划(13871)
- 资助(12974)
- 成果(12770)
- 自然(12661)
- 自然科(12420)
- 自然科学(12419)
- 自然科学基金(12229)
- 国家社会(10592)
- 融(10511)
- 发(10171)
- 创(10156)
- 课题(10087)
- 性(10041)
- 部(9983)
- 重点(9974)
- 项目编号(9903)
共检索到118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傅巧灵 赵睿 鲍新中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社会基础网民规模扩大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户基础。中国网民数量在2008年6月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达5.57亿,占全部网民的85.8%;网民又以青年人为主体,10~39岁年龄段网民占全部网民比例的78.1%。考虑到网络普及和代际更迭因素,中国互联网的群众基础将继续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概念,涵盖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本文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支柱、核心特征和政策含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念 王海军
在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及"普惠金融"政策启动之际,金融的互联网与互联网式的金融交互发展,集中爆发,对中国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及网络与通信技术等基础之上的互联网金融,本身并没有形成新的金融业态,而是金融活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工具实现的金融服务普及和延伸。从国内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活动看,其主要模式是P2P、第三方支付、电商金融、众筹以及比特币五种形态。互联网金融将对中国实现金融民主化和普惠金融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 云计算 移动支付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念 王海军 赵立昌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掀起的热潮,大有冲击传统金融之势。尽管国内外学者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建立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及网络与通信技术等基础之上的互联网金融,本身并没有形成新的金融业态,而是金融活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工具实现的金融服务普及和延伸,并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从国内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活动来看,其主要的模式就是P2P、第三方支付、电商金融、众筹以及比特币等五种形态。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拓展市场交易边界以及节约人的劳动时间等四个方面,未来互联网金融将在推动实现普惠金融、促进金融交易脱媒、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及推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对中国...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技术基础 基本模式 普惠金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炜 郑扬扬
"互联网金融"不仅包括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金融业态创新,也涵盖了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随着互联网金融实务发展与日俱进,剖析与之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但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本文贴合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特点,运用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金融中介理论,联系我国互联网金融各类细分领域实务发展情况,探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其中,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解说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势与相关现象,金融中介理论论证了互联网金融中介的存在性与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姚会元 邹进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从广义上讲,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伍爱群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正在全面影响上海"四新经济"构建的方方面面,并将深刻改变上海"五个国际中心"建设蓝图的未来走势。上海市政府也已经制定完成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促进和保障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软件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软件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行业发展规范与评价标准不统一、信用和担保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整体信用素养有待提高、金融法律会计监管体系不成熟、大信息平台体系不完善等,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广奇 黄伟丽
互联网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的模式、机制、规则、方式、范围等具有巨大的创新与促进作用。现有的线下丝路金融合作进展、沿线国家信息通信技术的逐步提高、中国领先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及其可行的征信模式为互联网时代的丝路金融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金融风险防范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待完善,复合型国际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以互联网促进丝路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因此,逐步促进沿线国家金融协同发展,全面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培养复合型国际专业人才是借助互联网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的解决对策。
[期刊] 征信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杨晖 唐羿 刘林 谢芳俊 郭美娟
与传统贷款业务征信授权所需的现场身份核实和纸质授权不同,互联网信贷通过互联网渠道以电子签名的方式线上完成客户身份识别、信用信息查询和数据报送的授权。但由于当前各机构线上授权机制欠完善,存在着电子授权法律效力不足、客户身份真实性难以认定、授权内容和用途约定不明确、信息主体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容易导致违规查询、冒名贷款和征信投诉等风险。应通过完善电子授权流程及技术规范、加强客户身份真实性审核、规范电子授权合同内容、强化征信监管执法、加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措施,促进互联网信贷和征信授权依法依规衔接,确保征信授权的真实性和规范性,依法保障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互联网信贷 征信授权 信用信息 征信监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吴晓光 辛路 单剑锋
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体系、法律环境、公司治理、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反洗钱以及由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本文结合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对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判研,并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金融基础设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欣烨 修 妍
互联网金融包含多种模式并具有普惠金融特点。由于不同模式服务实体经济的共性基础存在差异,金融服务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针对不同模式共性基础的差异比较,寻找形成金融服务效果差异的原因,从而辩证地对待不同互联网金融模式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形成差异化监管,并逐步完善监管对策,发挥出其普惠金融的作用,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共性基础差异 金融服务效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龙
理解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理解技术、金融和经济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有助于给互联网金融定位,对消费者、金融从业者、监管者和政府都意义深远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常态。其名义GDP的增长率在过去的三年中已经下降了十个百分点。从2007年到2011年的五年间,除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名义GDP的平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龙
提高金融效率,丰富金融生态,给金融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利,这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商业逻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希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多年前提出的"连接一切",到总理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与行业的关系已经上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谢平
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迅速进入金融领域,传统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也纷纷主动联姻互联网企业,一时间,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甚至展示出对传统金融业的颠覆之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著名学者谢平先生在本文中提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和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模式,是对传统金融业的颠覆。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程度将取决于互联网的发展程度,而金融则可能成为互联网的一种工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