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86)
2023(11914)
2022(9756)
2021(8962)
2020(7581)
2019(17068)
2018(16534)
2017(32374)
2016(16335)
2015(17815)
2014(17155)
2013(16465)
2012(14492)
2011(12577)
2010(12222)
2009(11233)
2008(9446)
2007(7706)
2006(6251)
2005(5211)
作者
(40260)
(33584)
(33300)
(31677)
(21140)
(15980)
(15236)
(13111)
(12833)
(11561)
(11478)
(11261)
(10623)
(10270)
(10057)
(10022)
(9939)
(9707)
(9608)
(9582)
(8022)
(7998)
(7848)
(7760)
(7641)
(7524)
(7095)
(7045)
(6646)
(6536)
学科
(65035)
经济(64982)
(51762)
管理(49525)
(42711)
企业(42711)
方法(32018)
数学(28960)
数学方法(28608)
(25781)
金融(25780)
(23156)
银行(23146)
中国(23054)
(22399)
(18077)
(18061)
技术(16395)
业经(15725)
地方(14663)
农业(13335)
(13321)
(12786)
财务(12740)
财务管理(12718)
(12554)
贸易(12544)
(12284)
企业财务(12166)
中国金融(11175)
机构
学院(211275)
大学(208555)
(93197)
经济(91598)
管理(89777)
理学(79118)
理学院(78464)
管理学(77257)
管理学院(76862)
研究(61669)
中国(53193)
(40815)
(40218)
财经(34131)
科学(33985)
中心(32989)
(31352)
经济学(30220)
业大(28399)
(28316)
经济学院(27621)
(27219)
(26652)
财经大学(25974)
(24615)
经济管理(24514)
研究所(24443)
师范(24361)
商学(24208)
商学院(23988)
基金
项目(155535)
科学(126208)
基金(116674)
研究(116580)
(99700)
国家(98917)
科学基金(88571)
社会(78409)
社会科(74847)
社会科学(74831)
基金项目(62504)
(60979)
自然(55672)
自然科(54531)
自然科学(54520)
教育(53685)
自然科学基金(53550)
(50275)
编号(46109)
资助(45860)
(35145)
(35109)
重点(34765)
成果(34409)
(34083)
国家社会(33756)
创新(32890)
教育部(31423)
人文(31390)
(30948)
期刊
(87795)
经济(87795)
研究(56611)
中国(36346)
管理(32126)
(31726)
金融(31726)
(31423)
科学(26487)
学报(25578)
(24032)
技术(22305)
大学(21460)
学学(20602)
教育(17893)
财经(16452)
农业(16187)
业经(15239)
经济研究(15095)
(14161)
技术经济(11787)
问题(11394)
科技(10806)
理论(10573)
实践(9643)
(9643)
商业(9602)
(9576)
统计(9531)
财会(9375)
共检索到293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勇民  王倩  
技术与金融的协同演化机制是推动互联网金融演化的动力,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产业协同演化的Logitstic模型,对技术与金融的协同演化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技术与现代金融产业部门的有机耦合和协同发展,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产业层面上的"涌现",并且二者在协同演化进程中,由于中国金融产业部门在ict产业技术领域的功能弱化导致二者"能量"交换不均衡的"非对称互惠"效应。因此,合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领域是互联网金融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取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放  
文章运用协同演化理论框架,在梳理和整合信息技术能力和金融服务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以我国互联网支付行业为例,逻辑地分析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能力-金融服务创新的协同演化机制,从而构建二者的协同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信息技术能力与金融服务创新协同演化的路径机制、动力机制和动态匹配机制,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二者协同演化的结果,市场导向保证了协同演化的持续,从而得出了相关政策启示,为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服务创新实践提供了借鉴。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苏郁锋  吴能全  周翔  
支付宝公司推出的“余额宝”业务用不到一年时间取得巨大的成功,各互联网公司、基金公司和银行纷纷介入,并在多方竞争与合作中共同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本文基于企业协同演化理论,探讨互联网金融行业制度化过程和机制,以此来揭示“互联网+”背景下新组织场域的制度化过程。案例分析结果发现,制度化过程是一个基于多主体互动的协同演化过程,无论是边缘组织还是中心组织,均能在组织场域的制度化过程中扮演制度创业者的角色。制度化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知识扩散机制为主导,各主体基于“扩散—吸收—阻碍”的协同演化机制影响制度化过程。第二阶段以权力影响机制为主导,各主体基于“限制—游说—吸纳”的协同演化机制影响制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静  
作为互联网基础数据集成的底层技术,区块链金融的产生既是互联网金融深度演化的必经阶段,又是区块链模式广度延展的自然结果。自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明以来,人类经历了基于局域网、广域网和大数据的3个区块链金融时代,三大金融链条的转换引领着互联网金融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发展趋势。区块链金融存在着基于技术瓶颈的系统性风险、基于金融产品特殊性的业务风险和交易风险、基于法律时滞的监管风险,防控区块链风险必须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监管体系、安全体系和法治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裴平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仍处于风险易发高发期,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随之而来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对金融稳定甚至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一定威胁。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治理方面,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视野不够开阔、研究方法守旧、对问题及其对策的论证力度不够深入等缺陷。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霞  
互联网金融以其跨地域性、跨市场性、跨业务性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大量低成本、便捷的金融服务,但其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监管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发展多部门联合制定金融监管政策、共享信息、联动执法的协同监管模式,从而强化监管综合性以创造良好经营环境、监管穿透性实现金融风险治理、监管功能性解决监管"空白"及重叠,促进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范逸男  任晓聪  
作为一种综合性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特征明显,这与我国目前金融业分业监管制度背道而驰。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无法与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监管需求相匹配,制定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与政府监管之间的"驱动-反应"协同互动模式,通过明确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演变趋势,以监管资源碎片化及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引出互联网金融协同监管的组成要素及特征,包括创新监管主体、制度安排、金融监管科技及可竞争的监管市场;最后通过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协同监管体系框架,并着重分析该协同监管体系内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以协调不同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能,为开展互联网金融协同监管提供现实基础和可靠依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成虎  武佳琪  范灵瑜  
本文运用犯罪经济学理论和演化博弈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犯罪经济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犯罪者,与监管机构无稳定的策略均衡点,防范互联网金融犯罪需要宽严并济的监管策略,将监管成本控制在低水平的同时提高犯罪查处概率和刑罚强度。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管理者,其演化策略受普通参与者收益、互联网金融平台消极管理(如隐瞒、包庇犯罪行为)产生的非法收益、平台内控机制的投入、监管机构公信力和治理犯罪投入的成本、犯罪的惩罚强度等因素共同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曾玲玲  孙琳琳  
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兴起对传统银行是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但二者互利共赢、相辅相成也是大势所趋。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出发,本文对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合作展开分析,通过构建复制动态方程分析其均衡解的稳定性,并通过数值模拟探讨稳定解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合作的超额收益、合作成本、竞争的投机收益和被竞争方所遭受的损失等,其中合作的超额收益对系统演化路径和结果呈正向的影响,而合作成本、竞争的投机收益和被竞争方所遭受的损失等因素,则反作用于系统演化路径与结果。因此提出建立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创新合作渠道、控制合作成本、构建良好的信任机制等策略,以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苏颖  芮正云  
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性、技术性和普惠性等独特优势,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然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隐患,监管的缺位势必将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演化博弈视角探讨政府监管对互联网金融自我规范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监管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自我规范能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勇民  纪玉山  吕永刚  
本文通过对技术进步与金融结构协同演化机制和协同演化特征的分析,建立了二者协同演化发展框架,构建了技术进步与金融结构的有序度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利用我国1995-2011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与间接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而技术进步与直接金融体系之间的良好协同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杨  
文章从群体博弈和适应角度,运用演化博弈方法,以相关金融主体和监管者只具有有限理性为前提,分别建立创新路径和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利用复制动态进化机理分别分析创新与监管模型中的群体博弈局势的变化形态进而揭示出现有金融管理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与监管策略之间的博弈互动机制,进而形成有效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监管策略。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磊  耿丽  赵天琪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在其信息获取渠道方面各有优劣,双方在风险控制与降低信息成本方面有共同目标。本文通过演化博弈理论来研究两个行业共同构建征信平台的可行性,并指出演化博弈结果趋于合作的条件,双方共建征信平台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贷款成功率,最后对于促进演化博弈合作实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明媛  
本文首先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区域经济和"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角度对三省市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目前"互联网+金融"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视角下进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融合、渗透、交叉和重构,作为产业升级创新的路径,最后给出"互联网+金融"产业升级创新路径发展的建议,即需要推进技术进步革新和政策扶持引导、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作用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玉波  胡啸兵  
互联网金融是网络时代金融业发展的最新形态和国家普惠金融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本文引入平台经济学组织演化新视角,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生态结构及演化机制系统剖析,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是驱动机制、创新机制与生长机制递进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风险构成与组织结构和生态演化过程关系密切,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应从遵循互联网金融驱动、创新与生长的生态演化规律,实施风险动态管控、完善政府监管、行业引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