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71)
2023(5143)
2022(4175)
2021(3908)
2020(3203)
2019(7310)
2018(6849)
2017(12818)
2016(6120)
2015(6637)
2014(6225)
2013(6058)
2012(5445)
2011(4896)
2010(5313)
2009(5120)
2008(4201)
2007(3872)
2006(3604)
2005(3488)
作者
(15263)
(12379)
(12283)
(11731)
(7916)
(5821)
(5764)
(4966)
(4734)
(4426)
(4237)
(4176)
(4075)
(3996)
(3736)
(3659)
(3649)
(3532)
(3510)
(3325)
(3147)
(3137)
(2891)
(2853)
(2787)
(2751)
(2655)
(2635)
(2540)
(2437)
学科
(25608)
金融(25608)
(24040)
经济(24025)
(23340)
银行(23340)
(22742)
(21319)
(19559)
企业(19559)
管理(18188)
中国(15543)
中国金融(11262)
(10515)
方法(9364)
(8887)
业经(8519)
数学(7789)
数学方法(7763)
(7326)
贸易(7316)
(7244)
地方(6986)
(6758)
财务(6746)
财务管理(6740)
企业财务(6454)
(6181)
体制(5674)
(5386)
机构
学院(80615)
大学(78707)
(38262)
经济(37507)
管理(31426)
中国(28017)
理学(26443)
理学院(26247)
管理学(26030)
管理学院(25884)
研究(23821)
(19727)
(16742)
银行(16113)
(15736)
财经(15627)
金融(15448)
(15274)
(15035)
(14206)
中心(13873)
经济学(13230)
人民(12382)
经济学院(12136)
财经大学(11872)
(11604)
国人(11378)
中国人(11332)
中国人民(11224)
科学(10589)
基金
项目(49980)
研究(39969)
科学(39939)
基金(36723)
(30126)
国家(29863)
科学基金(26926)
社会(26826)
社会科(25758)
社会科学(25754)
(19449)
基金项目(18926)
教育(17672)
编号(16475)
(15370)
自然(15284)
资助(15162)
自然科(15005)
自然科学(15004)
自然科学基金(14764)
成果(13240)
(11642)
(11476)
国家社会(11448)
(11204)
重点(11106)
项目编号(11105)
(11027)
课题(10979)
(10915)
期刊
(40371)
经济(40371)
(28715)
金融(28715)
研究(26912)
中国(16218)
(15119)
管理(12714)
财经(8011)
科学(7777)
经济研究(7695)
学报(7484)
(7430)
(6930)
业经(6929)
大学(6630)
学学(6372)
技术(6340)
教育(6278)
国际(5955)
(5475)
理论(5385)
中国金融(5114)
问题(4891)
实践(4869)
(4869)
商业(4817)
会计(3932)
农业(3921)
现代(3879)
共检索到131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渠道管理部课题组  郝彬  陶能虹  
本文总结了互联网金融的渠道特性,分析了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渠道竞争格局,并就商业银行未来渠道建设得出若干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企业在支付结算特别是线上小额支付结算领域将对商业银行形成较大挑战;在代理理财和负债业务领域对商业银行造成分流,带来成本效益压力;在资产业务领域更多起到对银行信贷的补充和少量替代作用,难以撼动银行主导地位;最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企业软硬件结合竞争客户入口对银行客户资源的持续分流。商业银行已对互联网企业采取竞争性措施,但仍显不足,未来需在渠道建设方面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边绪宝  
互联网金融以其先天的渠道和成本优势迅速改变资本市场的竞争格局,随着监管的放松,这种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一是互联网技术会降低券商业务成本,加剧同业竞争,如各大券商积极布局的证券电子商务,这只是网络经纪业务第一步,非现场开户全面放行后,证券业能以更低成本展业,这不可避免引发新一轮的佣金价格战,通道型经纪收入将更加难以为继;二是互联网金融会改变券商业务模式,催生网络经纪等新业态,这将带来新的竞争机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琼  蔡谦  
运用SWOT模型分析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竞争优势、劣势、发展机会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商业银行应通过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加强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和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等措施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静  
互联网金融从资产端、负债端和支付端对传统银行业形成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和金融业的市场化发展,但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商业银行必须实行自我变革,加快赢利模式的转型和重塑。同时,互联网金融中的风险不应忽视,亟需出台监管和风险管理框架。因此,应在实现金融改革提升效率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平衡中重新设计金融监管体系,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动态调整监管方式、规则、内容等,实现智慧监管。未来或出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深度融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莫易娴  
2013年国内互联网金融出现爆发式增长,给传统金融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本文在分析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异同点的基础上,就互联网金融如何与传统金融在进行必要的竞争的同时,利用各自优势开展分工合作,以及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前景如何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黄旭  兰秋颖  谢尔曼  
本文从金融的本义、市场规律及监管视角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解析,依据资金时空再匹配的金融逻辑,推演互联网金融两大主体之间的竞争。研究表明,互联网企业拥有资金空间再匹配的优势,商业银行拥有资金时间再匹配的优势。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必将在互联网平台建设、网络支付、标准化产品营销、网络借贷等领域形成多个竞争热点。商业银行应该牢牢把握金融服务的本质,准确把握监管政策动向,勇于开展组织架构调整,扎实推进银行渠道改革,全力做好人力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努力补偿自身弱势,提早准备积极应对。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柯戈  
本文以网络经济为背景,对新形势下的我国网络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展开探索性研究,首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并提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基于上述研究采用SWOT方法对我国网络金融服务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具体分析。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耀辉  齐玮娜  
基于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通过理论与案例研究,理顺企业转型、专业镇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内在逻辑关系,剖析专业镇企业的转型机制与转型障碍,理论上探讨如何破解转型障碍。主要结论:企业转型的本质是引入新型高质量要素,构建企业新的生产函数;企业转型决策取决于转型前后企业竞争优势提升带来的预期转型收益引导,是基于外部环境和企业自学习能力的综合判断与选择;专业镇企业转型具有外生性,企业所在集群出现创业精神衰败和新要素进入机会不足以及企业内部难以独立形成新要素,会反向固化不转型文化,共同导致企业转型障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伟忠  谢斌  
现有文献对跨行业交叉性金融工具的论述较为分散 ,本文首次对跨行业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特征进行了概括。通过对现阶段我国跨行业交叉性金融工具发展的现状、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以及在监管实践中存在问题的阐述 ,进而提出对跨行业交叉性金融风险监管的几点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海龙  
当前,对跨行业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管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在监管制度的设计上存在着监管真空,监管制度的发展跟不上交叉性金融工具的创新节奏,在实践中对交叉性金融工具缺乏完整、有效的统计监测等,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监管的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蔡红艳  阎庆民  
本文首先提出了在新兴市场国家内,度量行业成长性的模型。考察了我国资本市场内的资本流动与实体经济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怎样的互动关系,以及股市资本在成长性不同的各行业间的分配状况。进而发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各行业成长性的此消彼长并未在资本市场中得到体现,从中可见我国最具经济优势的行业并未在资本市场中得到有效的识别和发展。同时低成长行业的资本流动中,政府的非市场化扶持力度在起着更大的作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资本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扶持落后行业的非市场化行为,其结果必然是我国工业产业中高成长行业无法有效继续成长,而低成长行业依然在衰落、亏损中徘徊,进而导致整体工业的竞争力减弱。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梅声洪  梁涛  
论文构建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双寡头博弈模型,剖析当前"互联网+"跨界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发现在一次博弈的情况下博弈双方可能会陷入帕累托次优的"囚徒困境",但是长期重复博弈可以促使双方由竞争走向融合,走出"囚徒困境"实现福利水平最大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樊志刚  黄旭  谢尔曼  
第一,未来平台之争将异常激烈。归根到底,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业态就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客户自助为主、银行远程服务为辅的经营模式。平台或前文的互联网"入口"将成为所有有志于互联网金融的金融、非金融企业的竞争焦点。互联网行业的马太效应,注定了平台的垄断性、排他性,例如2013年三季度,国内网络支付市场的前两家占67.5%的份额,前五家占87.5%的份额,而互联网支付牌照企业有90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伦墨华  李建军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社会生活出现了"在线常态化、购物网络化、社交虚拟化"的互联网生活新特征,以电脑、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革命推动了以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为形式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移动、智能为特征的移动互联技术又将互联网金融推向了移动金融时代。本文全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形式特征以及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金融行业竞争态势,综合运用合作博弈的K-S解法,论证得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合作利大于弊,商业银行拓展互联网增值业务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有效手段。最后,本文提出了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和建立移动金融生态圈的发展策略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品  沈悦  
本文通过构建纳入互联网金融的银行环形城市模型,推演了"互联网金融→存款结构/付息成本→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6年我国83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建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发展经由恶化存款结构和抬高付息成本两种渠道显著加重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其中,恶化存款结构效应的相对贡献为50%左右,抬高付息成本效应的相对贡献为35%左右;(2)相较于互联网渠道构筑业态,互联网支付结算、互联网资源配置和互联网财富管理业态对银行存款结构和付息成本的不利影响更为强烈;(3)相对于国有、大规模、低流动性和低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非国有、小规模、高流动性和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流失更快,平均付息成本上涨更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