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10)
- 2023(16262)
- 2022(13892)
- 2021(12907)
- 2020(11108)
- 2019(25205)
- 2018(24878)
- 2017(48925)
- 2016(26178)
- 2015(29039)
- 2014(28582)
- 2013(28535)
- 2012(26181)
- 2011(23694)
- 2010(23716)
- 2009(22418)
- 2008(21283)
- 2007(18863)
- 2006(16724)
- 2005(14783)
- 学科
- 济(101087)
- 经济(100966)
- 业(75799)
- 管理(75058)
- 企(60761)
- 企业(60761)
- 方法(49660)
- 数学(44083)
- 数学方法(43724)
- 中国(34088)
- 融(30166)
- 金融(30165)
- 银(29968)
- 银行(29905)
- 财(29698)
- 行(28738)
- 农(27553)
- 制(24165)
- 业经(22845)
- 贸(21249)
- 贸易(21233)
- 易(20681)
- 地方(20446)
- 学(20277)
- 务(19742)
- 财务(19679)
- 财务管理(19639)
- 企业财务(18743)
- 农业(18562)
- 理论(16142)
- 机构
- 大学(372199)
- 学院(369650)
- 济(150141)
- 管理(147110)
- 经济(146916)
- 理学(127376)
- 理学院(126030)
- 管理学(124000)
- 管理学院(123352)
- 研究(120708)
- 中国(100235)
- 京(78438)
- 科学(74182)
- 财(72785)
- 农(63463)
- 所(60331)
- 财经(58792)
- 中心(57538)
- 业大(57286)
- 研究所(55001)
- 经(53496)
- 江(52341)
- 农业(50110)
- 北京(49768)
- 经济学(46275)
- 范(44716)
- 师范(44187)
- 财经大学(44135)
- 州(43483)
- 院(43366)
- 基金
- 项目(252418)
- 科学(197097)
- 基金(184127)
- 研究(180456)
- 家(161457)
- 国家(160128)
- 科学基金(136893)
- 社会(114655)
- 社会科(108838)
- 社会科学(108811)
- 基金项目(98289)
- 省(97561)
- 自然(90251)
- 自然科(88139)
- 自然科学(88114)
- 自然科学基金(86561)
- 划(82648)
- 教育(81931)
- 资助(76401)
- 编号(72785)
- 成果(58009)
- 重点(56187)
- 部(55763)
- 发(53068)
- 创(52596)
- 课题(49214)
- 创新(49096)
- 科研(48950)
- 教育部(47729)
- 国家社会(47171)
- 期刊
- 济(155992)
- 经济(155992)
- 研究(110715)
- 中国(66071)
- 学报(61802)
- 农(56203)
- 科学(53829)
- 财(53267)
- 融(52129)
- 金融(52129)
- 管理(51204)
- 大学(46222)
- 学学(44055)
- 农业(37499)
- 教育(32787)
- 财经(28812)
- 技术(28293)
- 经济研究(26007)
- 业经(25834)
- 经(24405)
- 问题(20731)
- 理论(19819)
- 业(18636)
- 实践(18128)
- 践(18128)
- 科技(17721)
- 商业(17373)
- 技术经济(17291)
- 贸(16920)
- 版(16705)
共检索到5386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明选 孟赞
互联网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开始紧密融合。大多数金融机构已将业务及产品服务延伸至互联网。以"金融线上化"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一行三会"的监管理念和具体实践。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生活中无法忽视和回避的话题。互联网金融对具体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及其面临的信用风险状况的影响,更是引发了学界和从业人士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讨论了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理论,然后使用Eviews统计软件中的邹检验(Chow test)方法和虚拟变量法进行计量分析析,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风险中...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冬 杨峙林
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信用风险,对预期违约概率模型、信用计量模型和信用组合理论模型等经典的信用风险测量模型进行比较、发展和完善,提出应将法律制度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打造现代化的新型监管模式,从司法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设备和网络系统信用以及社会信用五个方面强化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防范。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信用风险 风险测量 监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佼 刘艳春
互联网金融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所营造的大数据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金融运作模式,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科学有效地评估和防控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信用风险意义重大。文章从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入手,利用Eviews7.0计量分析软件,应用邹氏突变点检验和虚拟变量法对我国传统金融机构近15年的相关金融数据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探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金融业的信用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同时针对潜在的信用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谭中明 束文会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角度出发,通过融资主体信用风险评测指标体系,依据人人贷平台数据,建立自组织竞争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都能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融资主体平台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具有较强的风险预测评估能力。综合运用这两类模型,能对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融资主体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进行预警,有效防范风险,增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信用等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何超 关伟
现代金融越来越信息化,现在的经济越来越发展成为了信息的集合体,互联网借贷平台自诞生以来,其去中介化的交易模式一直是经济学、金融学、信息学和社会学等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文章基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借款人特征与信息识别对借款成功率及违约风险的影响;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以及网贷平台的定价策略、风险传导以及造成的监管困境等。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价值研究,国际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对比研究,传统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与互联网金融对比分析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宝森 王迪
在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中,可充分发挥互联网便利获取中小企业即时动态非财务数据(如交易频率、客户活跃程度、满意度等)的优势,掌握中小企业基本状况、互联网交易状况、互联网服务质量、供应链行业状况等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及时了解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程度,突破传统以财务指标为主衡量金融风险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可借鉴期货风险管理的经验,设计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盯市制度,以逻辑回归风险判别器进行信用风险判断,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宝森 王迪
在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中,可充分发挥互联网便利获取中小企业即时动态非财务数据(如交易频率、客户活跃程度、满意度等)的优势,掌握中小企业基本状况、互联网交易状况、互联网服务质量、供应链行业状况等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及时了解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程度,突破传统以财务指标为主衡量金融风险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可借鉴期货风险管理的经验,设计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盯市制度,以逻辑回归风险判别器进行信用风险判断,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秀梅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随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主体不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缺位导致的违约事件持续出现。由于互联网金融市场开放程度高、交易关联性强,风险危害性大,亟需建立与其对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性、信用风险的复杂性,本文综合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现状,参考国际管理经验,建议从完善制度设计、丰富风控手段和建立互联网安全标准三方面构建管理体系,以保障互联网金融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宏 李大伟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被应用到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析及信用评级中,这其中包括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如判别分析法、Logistic回归等,另外还有基于现代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的方法,如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而在非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析领域,国内却鲜有学者进行探讨。基于此,我们对国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方法作了初步的探索,特别是给出了证券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析详细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该指标体系将对商业银行进行证券类客户信用评级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非银行金融机构 信用风险 多元统计分析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丁东洋 周丽莉
本文采用联合超值数描述金融系统风险,构建动态系统模型分析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系统风险的影响。对欧洲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系统风险具有双重影响,而且金融系统风险与信用风险转移之间的关系存在时间差异。相关结论有助于监管机构完善金融系统风险度量方法和监管机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研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modern features of credit risk,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rket risk and credit risk,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market risk and credit risk by using VaR method and its positive effects of China.
关键词:
风险值 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 一体化管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琦 曹国华
文章基于Credit Risk+模型,使用互联网信贷平台四个行业的贷款数据,在不同置信水平下,对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业风险因子间协方差相等时,复合伽玛Credit Risk+模型和多元系统风险Credit Risk+模型计算结果几乎一致,与CSFB Credit Risk+模型和两阶段Credit Risk+模型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行业风险因子间协方差不等时,多元系统风险Credit Risk+模型能克服其他Credit Risk+模型的缺陷,综合考量系统风险和行业风险的影响,能更好地估计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水平。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吴桂修 吴先聪
本文收集了2000—2006年我国金融机构因操作风险事件产生的损失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依据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分类标准和业务部门划分原则,对我国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进行了概括性归纳:操作风险广泛存在于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发生最经常的形式是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以及内外部相勾结的欺诈行为;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对操作风险加以防范与控制。
关键词:
操作风险 风险损失 内部欺诈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吴诗伟 朱业
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中国16个省市2009~2013年的区域金融风险指数,构建空间Dubin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区域金融风险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产业集中会加大区域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发展还加剧了金融风险溢出;金融业规模的整体提升有利于抑制金融风险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开放与政府干预也是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懿玮 高维和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如何对借款者的信用进行准确评估,从而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并非易事。传统的金融信用研究一般都采用"硬信息"来评价借款者的信用;近年来,用户社交、消费记录、网络行为等各类"软信息"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企业使用。但是,现有关于"软信息"在信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大多着眼于图像分析、借款描述等文本研究,而对短信文本的挖掘还不够。文章利用中国一家排名前列的金融科技公司的13 799位借款者发送的317 872条短信数据,基于自我建构理论,分析了"我"和"我们"两类词语的表达与违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独立自我建构倾向越高的借款者,违约率越高,而互依自我建构倾向越高的借款者则违约率更低。(2)相比于北方人,由于南方人显示出更强的互依自我建构倾向,其违约率相对较低。(3)文化教育水平不仅降低了借款者的违约率,而且显著调节了自我建构对信用风险的作用。文章既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贷款决策提供了依据,也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