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4)
2023(10750)
2022(9017)
2021(8437)
2020(7111)
2019(16241)
2018(15600)
2017(31047)
2016(15773)
2015(17459)
2014(16768)
2013(16200)
2012(14553)
2011(12734)
2010(12423)
2009(11555)
2008(10100)
2007(8340)
2006(7202)
2005(6262)
作者
(39978)
(33154)
(32617)
(31312)
(20978)
(15702)
(15266)
(12905)
(12824)
(11539)
(11451)
(11143)
(10660)
(10215)
(10045)
(9958)
(9779)
(9485)
(9439)
(9360)
(8108)
(7849)
(7629)
(7600)
(7561)
(7553)
(7167)
(6903)
(6548)
(6522)
学科
(61663)
经济(61614)
管理(43399)
(42424)
(36131)
企业(36131)
(33345)
银行(33199)
(31629)
方法(31399)
(29879)
金融(29878)
数学(28780)
数学方法(28409)
中国(21868)
(20592)
(17782)
(14503)
业经(14321)
地方(13127)
(12695)
财务(12656)
财务管理(12632)
企业财务(12086)
中国金融(11906)
(11759)
制度(11745)
业务(11555)
(10996)
贸易(10984)
机构
学院(201007)
大学(200369)
(87589)
经济(85938)
管理(82214)
理学(71400)
理学院(70776)
管理学(69574)
管理学院(69221)
研究(59770)
中国(59527)
(42046)
(39714)
财经(34456)
中心(32944)
科学(32883)
(31579)
(30483)
银行(29298)
经济学(29023)
(28553)
(28030)
(27270)
业大(26949)
(26792)
经济学院(26585)
(26401)
财经大学(26377)
金融(26314)
研究所(24108)
基金
项目(143074)
科学(115147)
基金(107479)
研究(105320)
(92009)
国家(91260)
科学基金(81308)
社会(70055)
社会科(66801)
社会科学(66786)
基金项目(57197)
(55314)
自然(52066)
自然科(50962)
自然科学(50953)
自然科学基金(50030)
教育(48794)
(46005)
资助(43534)
编号(41379)
(32332)
重点(32100)
成果(31220)
(31197)
(30592)
国家社会(30023)
创新(29173)
教育部(28889)
人文(28477)
科研(28088)
期刊
(83352)
经济(83352)
研究(59435)
(47007)
金融(47007)
中国(35252)
(33096)
管理(30024)
学报(26322)
科学(25521)
(24490)
大学(21903)
学学(21087)
技术(18294)
财经(17454)
教育(15830)
(14903)
农业(14666)
经济研究(14383)
业经(13211)
理论(11821)
问题(10822)
实践(10706)
(10706)
统计(9650)
财会(9404)
技术经济(9375)
(8856)
商业(8557)
现代(8516)
共检索到294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佳  
资源配置、支付中介和风险管理是传统金融业的主要功能。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并没有提供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但是互联网金融通过对金融功能的复制,与传统银行业形成竞争态势,并对具体的银行业务产生冲击。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推进经营转型,这不可避免将会引起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两者肯定在竞争中结合自身的优势形成一种"互补性"的融合,这种融合其实是一种金融功能的整合,以促进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监管规则以及监管法案等的制定就显得格外重要,监管的完善有利于弥补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缺失。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静  
互联网金融从资产端、负债端和支付端对传统银行业形成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和金融业的市场化发展,但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商业银行必须实行自我变革,加快赢利模式的转型和重塑。同时,互联网金融中的风险不应忽视,亟需出台监管和风险管理框架。因此,应在实现金融改革提升效率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平衡中重新设计金融监管体系,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动态调整监管方式、规则、内容等,实现智慧监管。未来或出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深度融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岚  徐青松  
本文重点借鉴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案例,思考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所受到的冲击;简单快捷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最主要特征,所以其只能经营传统银行业业务中部分比较单一的产品。同时,互联网金融在资产方面与传统银行业务存在一定的错位竞争、在负债方面存在较少的分流、而在通道方面则与传统银行不相上下,总的来讲,传统银行业难免受到较大的冲击。对于传统银行业来讲,防御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较佳措施是金融互联网。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支行课题组  李玉秀  
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在业务模式、运营体系、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体量较小,但是客户群体数量较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机构依靠自有产业链和他有产业链,积极搭建消费金融平台,在不断挤占传统消费金融市场份额、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的同时,也为传统消费金融提供了有效补充、提升了消费金融的运行效率、为产融结合开辟了新路径。为此,要着力引导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消费金融融合创新发展,营造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完善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宫晓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战略、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商业银行应大力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以获得新的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靠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自律、积极创新,还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强系统安全建设。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静  
互联网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对于传统经济的影响逐步渗透到金融行业,而金融功能的提供恰恰是互联网企业能够跨界进入金融领域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金融功能视角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典型代表进行梳理,并发现互联网金融在不断扩展传统金融边界的过程中,逐步与商业银行形成负债端快速分流、资产端错位竞争、支付端分庭抗争的局面。随着消费者金融行为的变迁,商业银行变革势在必行。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曾耿明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研究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诞生背景、商业模式以及对我国传统金融业可能造成的冲击,并对我国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霄鹏  刘文栋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金融脱媒现象(技术脱媒、信息脱媒、渠道脱媒等),文章从中间业务、信贷业务、理财业务三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林雪  
本文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总结互联网金融成本低廉、受众广泛、平台开放、信息透明及注重客户体验的基本特征,研究这种金融商业模式的变革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互联网金融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其逐渐替代传统支付方式,使传统服务方式面临挑战,使银行难以全面掌握客户信息,面临新的风险。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在市场拓展、客户服务、支付、融资、风险管理等领域的融合,处理好维持传统优势与开拓新领域的关系、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客户体验与风险控制的关系、业务创新与依法合规的关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静   李苓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钰  封思贤  
当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支付、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云金融等金融服务风起云涌,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形成了冲击。本文首先界定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业的主要特征,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收入来源、经营模式、交易限制、功能互补、信息共享、合作效益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燕子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对商业银行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采用85个商业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样本,以核心指标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支付量化了互联网金融对不同规模、地域范围的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说明了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对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影响不同,但主要是积极影响占主导地位,在实行相关政策时,不能单纯地进行大力推广,或者是简单防范其对商业银行进行的冲击,应该注意其对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类引导,为商业银行未来互联网改革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燕子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对商业银行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采用85个商业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样本,以核心指标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支付量化了互联网金融对不同规模、地域范围的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说明了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对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影响不同,但主要是积极影响占主导地位,在实行相关政策时,不能单纯地进行大力推广,或者是简单防范其对商业银行进行的冲击,应该注意其对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类引导,为商业银行未来互联网改革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陈游  
互联网金融紧抓客户需求,旨在为商户创造更佳的客户体验,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客户深层次、多元化的理财需求,互联网金融正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极大的冲击。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欧美银行业开始从直营银行为代表的1.0阶段,向以数字银行为代表的2.0阶段纵深发展。本文总结了欧美互联网银行2.0代表企业的成功经验,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要借鉴欧美互联网银行2.0的经验,加快业务创新,加速推进互联网银行的发展,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陈游  
互联网金融紧抓客户需求,旨在为商户创造更佳的客户体验,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客户深层次、多元化的理财需求,互联网金融正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极大的冲击。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欧美银行业开始从直营银行为代表的1.0阶段,向以数字银行为代表的2.0阶段纵深发展。本文总结了欧美互联网银行2.0代表企业的成功经验,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要借鉴欧美互联网银行2.0的经验,加快业务创新,加速推进互联网银行的发展,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