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26)
2023(14508)
2022(11620)
2021(10370)
2020(8345)
2019(18626)
2018(18361)
2017(35486)
2016(18896)
2015(20145)
2014(19863)
2013(19446)
2012(17826)
2011(16232)
2010(16368)
2009(15311)
2008(14283)
2007(12651)
2006(11464)
2005(10835)
作者
(53952)
(44708)
(44610)
(42121)
(28495)
(21512)
(20075)
(17394)
(17345)
(15923)
(15360)
(14895)
(14354)
(14123)
(13969)
(13946)
(13212)
(13194)
(12954)
(12872)
(11193)
(11171)
(10893)
(10364)
(10313)
(10014)
(9882)
(9879)
(8962)
(8827)
学科
(80312)
经济(80236)
(50476)
管理(48706)
(37993)
企业(37993)
中国(31705)
(27767)
金融(27767)
方法(26653)
(26426)
银行(26384)
(25618)
(25117)
地方(24124)
数学(23381)
数学方法(23245)
业经(21098)
(19639)
(18622)
(18015)
贸易(17997)
(17511)
农业(17453)
(13816)
(13573)
产业(12757)
(12275)
环境(12048)
技术(11976)
机构
学院(257580)
大学(253697)
(111641)
经济(109431)
管理(93545)
研究(93537)
理学(79372)
中国(78963)
理学院(78482)
管理学(77221)
管理学院(76782)
科学(55649)
(54048)
(51404)
(49524)
(47684)
中心(44723)
研究所(43166)
财经(40187)
(39505)
业大(39243)
农业(38628)
(36543)
经济学(35320)
北京(34426)
(33188)
(33064)
(32701)
师范(32608)
经济学院(31971)
基金
项目(169571)
科学(133031)
研究(122332)
基金(122160)
(107842)
国家(106877)
科学基金(90850)
社会(80187)
社会科(76263)
社会科学(76246)
(67529)
基金项目(64386)
自然(56919)
(56411)
自然科(55642)
自然科学(55628)
自然科学基金(54658)
教育(54434)
资助(49020)
编号(48508)
(42615)
重点(38754)
成果(38537)
(36285)
(36142)
课题(34485)
创新(33984)
发展(33972)
国家社会(33907)
(33441)
期刊
(126631)
经济(126631)
研究(80233)
中国(56746)
(47156)
(45639)
金融(45639)
学报(42502)
科学(38312)
(38074)
管理(35205)
大学(32028)
农业(31060)
学学(30494)
教育(25373)
业经(22703)
经济研究(21739)
技术(20942)
财经(20157)
(17329)
问题(16873)
(16248)
(13715)
商业(13487)
国际(13340)
理论(12191)
(12088)
世界(12081)
技术经济(11957)
科技(11923)
共检索到406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全颖  杨大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而改变货币流通方式和流通速度,影响货币结构。实证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给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支付货币电子化对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产生的替代效应非常明显;支付货币电子化的普及增强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增加了货币供给。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货币传导机制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削弱了货币政策调控实体经济的敏感程度。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光友  施怡波  
本文以互联网发展为背景,以电子货币为视角,将其引入货币需求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惠伦模型的修正,建立了基于电子货币的货币需求模型,从而揭示电子货币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同时对电子货币与预防性需求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电子货币是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促进了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2)电子货币的发展不仅会对预防性现金需求产生替代,还会加速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转化,使转化成本降低,从而减少预防性货币需求。(3)实证结果显示,转化成本、机会成本、流动性比率及电子货币替代率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存在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靳超  冷燕华  
本文对有关电子货币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一定的综述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以是否发生借贷为基准对广义的电子货币进行了严格的分类,并分别讨论了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我们将电子化货币看作是一种电子金融手段的创新,并认为电子化货币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对央行通货和流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将更多的货币纳入到银行系统乘数创造的过程之中,从而总体上增大了货币乘数。如果允许发生借贷,电子货币将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货币形式参与并增加货币总供给,其存量的大小将与其储蓄率和流转次数密切相关。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史新鹭  周政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支付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电子支付、电子货币有关的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我国电子支付发展为背景、从电子货币替代视角出发,将电子货币划分为银行卡电子货币和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分别研究了这两类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效应。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投机需求和预防需求,因此,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交易需求、投机需求还是预防需求,银行卡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都是不完全的,而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则能够对现金产生完全替代。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指出未来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在积极促进我国电子支付发展、推动货币电子化进程的同时,探索电子支付背景下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剑辉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杠杆。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在金融领域正在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银行电子化、货币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开始走进我们的经济生活。面对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电子化后的银行体制、货币形式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去非  
2013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理财产品(互联网货币基金)发展迅猛,至今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对金融运行及金融管理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各互联网货币基金的投资标的、风险,以及与传统货币基金的异同作简要的分析对比,浅析其对金融运行和金融管理的影响,并就金融主管部门如何应对互联网货币基金快速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孙一铭  
本文介绍了美国利率市场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历史,以期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有所启示。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史新鹭  周政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支付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支付媒介的电子货币日益普及。以中国电子支付发展为背景、以电子货币替代为视角,将电子货币划分为银行卡电子货币与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分别研究了这两类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并运用1999~2017年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电子货币能够放大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应量,其中,银行卡电子货币扩大了央行监控下的货币供给,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不仅扩大了央行监控下的货币供给,而且也扩大了央行监控外的货币供给。因此,央行应适时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原则,尽快建立起电子货币统计监测系统及指标体系,借鉴国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经验,制定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淑锦  张小龙  
本文研究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中国各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具有增大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是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增大的格兰杰原因。央行和政府应加大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的监管,减小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的不利影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吴燕生  戴朝忠  张景智  
互联网金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而高速发展,但与其发展速度相背离的是,互联网金融不仅存在监管不全面等问题,还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模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通过影响货币供求和社会信用,削弱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使得货币政策效应的随机性和内生性增加,进而削弱政策实施的可控性和准确性。为此,本文就消除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良影响,提高货币政策前瞻性和有效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楠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我国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丰富完善了我国的货币金融体系。文章梳理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体系,将互联网金融影响因素引入经典货币分析模型,从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吴丹  陈璐  
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并进行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和广义脉冲响应分析,考察了银行发展、金融交易和货币电子化三个虚拟经济发展指标对我国三个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狭义货币流通速度和现金流通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路径各不相同。银行业发展和现金比率的下降是我国广义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最主要的原因。金融交易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具有双向作用机制,双向作用的合力最终决定了影响方向。货币电子化是现金流通速度持续上升的主要因素,其对广义和狭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资产替代比率实现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范武聪  陈孝明  
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电子支付规模不断发展扩大,本文基于电子货币中第三方电子支付视角,探讨第三方电子货币支付对货币供需的影响机制,研究第三方电子支付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的影响,采用2006-2015年的第三方支付交易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三方电子支付将对我国货币供需机制、流动性以及货币乘数产生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姜松  周虹  
互联网金融发展增大了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在金融市场途径和金融机构途径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了较大冲击。在金融市场层面,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剧了利率上涨、资产价格以及汇率下跌预期,使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在金融机构层面,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升了商业银行揽储成本、挤压了其创利空间,压抑了商业银行信贷供给意愿,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徒增、降低了抵押资产价值,增加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冲击货币政策效力。为应对冲击,新时期应拓展货币统计口径,增强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精度;健全法定准备金制度,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扫清货币政策传导障碍;服务实体经济,增强货币政策可控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战明华  张成瑞  沈娟  
本文聚焦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如何影响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理与传导效果问题。论文利用一个包括企业、家庭和银行的最优决策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微观机理。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一是总体上互联网金融主要是通过降低金融市场的摩擦来弱化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二是微观机理上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是通过影响银行负债结构、证券市场流动性和企业融资结构实现的。三是实证结果主要支持银行负债结构效应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产生了显著影响。因参与证券市场规模不大以及金融资源错配与融资结构优化效应的彼此抵消,其他效应的影响不大。研究的政策含义是,货币政策的调整应当具有对金融市场结构的敏感性,而在考虑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方面,应着重关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鲶鱼效应",而非互联网金融本身的直接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