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32)
2023(7950)
2022(6462)
2021(5893)
2020(4932)
2019(11366)
2018(10746)
2017(21491)
2016(10941)
2015(11942)
2014(11260)
2013(11062)
2012(10417)
2011(9329)
2010(9574)
2009(9222)
2008(8459)
2007(7666)
2006(7070)
2005(6718)
作者
(29588)
(24493)
(24359)
(23335)
(15710)
(11634)
(11072)
(9613)
(9065)
(8979)
(8565)
(8375)
(7866)
(7860)
(7803)
(7751)
(7255)
(7151)
(7121)
(6623)
(6097)
(6081)
(5729)
(5723)
(5706)
(5611)
(5588)
(5035)
(4943)
(4922)
学科
(41164)
经济(41114)
(33815)
银行(33669)
(32140)
(30307)
金融(30306)
(29165)
管理(28001)
(24353)
企业(24353)
(19694)
中国(19096)
方法(18454)
数学(16532)
数学方法(16396)
(15622)
(14840)
贸易(14828)
(14639)
(11937)
制度(11932)
中国金融(11840)
业务(11829)
(11317)
业经(10820)
(10362)
银行制(10303)
地方(9590)
(9504)
机构
大学(146036)
学院(144673)
(66079)
经济(64774)
管理(53147)
中国(52424)
研究(48582)
理学(44888)
理学院(44425)
管理学(43732)
管理学院(43488)
(35785)
(30832)
(29874)
银行(29621)
财经(28308)
(27617)
科学(26232)
中心(26153)
(25898)
(24148)
(24127)
金融(23761)
(23733)
经济学(23685)
(22766)
经济学院(21847)
财经大学(21638)
研究所(21504)
人民(19761)
基金
项目(94729)
科学(75317)
基金(71771)
研究(68937)
(62090)
国家(61607)
科学基金(53241)
社会(46766)
社会科(44747)
社会科学(44736)
基金项目(37524)
(35282)
自然(33052)
自然科(32397)
自然科学(32387)
自然科学基金(31848)
教育(30936)
资助(29869)
(29696)
编号(26097)
(21932)
重点(21563)
成果(21155)
国家社会(20762)
(20425)
(20244)
教育部(19416)
创新(19214)
人文(18718)
科研(18530)
期刊
(66048)
经济(66048)
研究(50354)
(47845)
金融(47845)
中国(28429)
(27605)
学报(21895)
(21808)
科学(19687)
管理(18891)
大学(17178)
学学(16457)
财经(14909)
(12634)
农业(12251)
经济研究(12019)
国际(10346)
(10314)
教育(9974)
技术(9481)
业经(9383)
理论(9135)
问题(8864)
实践(8243)
(8243)
世界(7138)
中国金融(7073)
农村(6898)
(6898)
共检索到236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小茜  任莉莉  朱佳雪  
本文基于2007—2020年334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考察互联网金融及其监管对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导致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显著扩张,存在扭曲负债结构和加剧存款竞争两种间接附加效应;第二,互联网金融监管能够有效抑制传统银行发行理财业务揽储、追逐超额收益的动机,并且对更具监管套利属性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作用更强;第三,支付结算、资源配置、财富管理和网络渠道四种互联网金融典型业态的发展均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显著增加,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小规模、高资本充足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及农商行、城商行更倾向于增加发行理财产品。对此,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会导致传统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上升,小规模、非系统重要性的城商行、农商行的理财产品发行行为尤其值得关注。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马理  彭承亮  何启志  文忠桥  
通过建立EGARCH-POT-Copula-CoVaR模型,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业对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第一,如果互联网金融业面临极端风险,其对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均存在明显的风险溢出效应,平均溢出比例较高,并且平均溢出效应和平均溢出比例均是证券业最高、保险业次之、银行业最小;第二,在现实中的互联网金融业风险集中爆发时间段内,溢出效应绝对值均增大,但是溢出比例却呈现出差异性,其对于证券业溢出比例增大,而对于银行业和保险业反而减小;第三,互联网金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股市泡沫,监管当局需要严格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引发的股市危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翁志超  颜美玲  
文章采用2013—2017年商业银行指数和互联网金融指数的日度收盘价数据,结合GARCH-Copula-CoVaR模型来度量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为正且明显,而且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异质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较敏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晔  杨培祥  谢富生  
文章基于交叉相关函数的信息溢出检验方法,对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两个板块之间的风险溢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个市场之间的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均值、波动率、1%下跌、5%下跌、1%上涨、5%上涨等六类信息溢出上皆显著,表示互联网金融与银行具有较高的市场一体化;单向的Granger因果检验只发现从银行板块到互联网金融的1%上涨和5%上涨信息溢出效应,未显示有从互联网金融到银行板块的任何单向溢出效应,表明互联网金融在资本市场主要受到来自银行板块的风险溢出影响,处在一个被动吸收风险信息的位置,监管部门要重点防范传统银行业的金融风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强  孔令芳  刘筱茵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将服务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依赖,影响着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文章旨在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启示,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本质和特征入手,剖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探讨了传统商业银行应如何密切结合互联网与传统金融、如何积极创新探索业务新模式,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明仪皓  朱盈盈  张蕾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经历了弱监管时代的野蛮式生长过后,正在步进入规范化发展的监管时代。在弱监管时期,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在于抢占市场份额和压缩利润空间,冲击有限。进入监管时代后,其潜在影响是更深层次的,它的实质性是挑战商业银行的思维方式和核心商业模式。展望未来,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方面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加快利率市场化;拓宽互联网销售渠道,提升新渠道的利用效率;构建电商平台,获得一手的客户交易数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何恩良  舒春浪  叶飞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了,对我国传统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业务形态,然后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借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影响,以及分析了传统银行金融服务的现状,最后针对互联网金融在便捷性、普惠性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传统银行在网点布局、风控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加强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等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沈悦  郭品  
立足技术溢出理论,本文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借助无导向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文本挖掘法"从金融功能的四个维度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并结合2003~2012年36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金融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显著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具有差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吸收能力最强,城市商业银行次之,大型商业银行较弱。因此,鼓励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规范其有序竞争,对于完善传统金融模式,深化我国银行业改革意义深远。
[期刊] 新金融评论  [作者]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互联网银行课题组  张晓朴  姚勇  
互联网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银行模式,其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探究其监管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和挑战,从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反洗钱规定、银行风险管理和消费者保护等角度研究世界各国互联网银行的具体监管措施。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异同,并对我国互联网银行的监管提出建议。
[期刊] 新金融评论  [作者]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互联网银行课题组  张晓朴  姚勇  
互联网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银行模式,其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探究其监管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和挑战,从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反洗钱规定、银行风险管理和消费者保护等角度研究世界各国互联网银行的具体监管措施。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异同,并对我国互联网银行的监管提出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宫晓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战略、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商业银行应大力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以获得新的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靠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自律、积极创新,还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强系统安全建设。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传勇  
作为互联网金融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具有依附于银行、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高、支付手段多样灵活等特点,同时可提供信用担保,颇受收入高者和年轻人的青睐,并且其使用会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作为新兴的中介平台,第三方支付在为买卖双方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包括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沉淀资金问题、流动性风险、隐私保护问题以及监管难度较大等诸多问题。第三方支付可以对金融体系的诸多环节如货币市场、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以及跨境金融业务等产生影响。第三方支付业务将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随着跨境支付业务试点的实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配套设施与监管措施尚不到位,自贸区第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玉婷  马慧子  王向荣  
基于18家互联网货币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指数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二元DCC-GARCH-CoVaR模型以探究互联网货币基金之间及其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与互联网货币基金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相对较大。第二,互联网货币基金与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溢出呈现非对称性,互联网货币基金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溢出更强。第三,银行系、基金系互联网货币基金对银行理财产品有正的风险溢出效应,这意味着银行系、基金系互联网货币基金能够加剧我国商业银行所受到的风险冲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邱晗  黄益平  纪洋  
本文使用2011-2015年263家银行的年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基于蚂蚁金服用户数据构建的地市级数字金融普惠指数,探究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实质上推动了一种变相的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的负债端结构,使得银行负债端越来越依赖于同业拆借等批发性资金。负债端结构的改变导致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偏好上升,但是借贷利率和净息差都有所下降。即银行选择了更高风险的资产来弥补负债端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损失,但并没有将成本向下游企业转移。此外,本文还发现规模越大的银行受到金融科技的冲击越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静  
互联网金融从资产端、负债端和支付端对传统银行业形成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和金融业的市场化发展,但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商业银行必须实行自我变革,加快赢利模式的转型和重塑。同时,互联网金融中的风险不应忽视,亟需出台监管和风险管理框架。因此,应在实现金融改革提升效率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平衡中重新设计金融监管体系,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动态调整监管方式、规则、内容等,实现智慧监管。未来或出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深度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