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41)
- 2023(6545)
- 2022(5458)
- 2021(5021)
- 2020(4420)
- 2019(10083)
- 2018(9717)
- 2017(19119)
- 2016(10029)
- 2015(10977)
- 2014(10836)
- 2013(10900)
- 2012(9706)
- 2011(8776)
- 2010(9180)
- 2009(9218)
- 2008(8546)
- 2007(7975)
- 2006(7331)
- 2005(6980)
- 学科
- 管理(37810)
- 业(36971)
- 济(33010)
- 经济(32974)
- 企(32411)
- 企业(32411)
- 融(27180)
- 金融(27179)
- 银(26323)
- 银行(26320)
- 行(25339)
- 中国(19268)
- 财(16920)
- 方法(14601)
- 制(14219)
- 务(13493)
- 财务(13452)
- 财务管理(13423)
- 企业财务(12853)
- 数学(11747)
- 数学方法(11634)
- 中国金融(11304)
- 险(10901)
- 保险(10810)
- 业经(10212)
- 理论(8490)
- 度(7951)
- 制度(7948)
- 地方(7777)
- 农(7626)
- 机构
- 大学(128836)
- 学院(128046)
- 管理(53880)
- 济(53355)
- 经济(51874)
- 中国(45872)
- 理学(42957)
- 理学院(42563)
- 管理学(42052)
- 管理学院(41775)
- 研究(37319)
- 财(33142)
- 京(27319)
- 财经(24359)
- 银(23293)
- 中心(22528)
- 银行(22425)
- 经(22060)
- 融(21188)
- 江(21121)
- 行(21041)
- 金融(20792)
- 科学(19183)
- 人民(19162)
- 财经大学(18434)
- 州(18085)
- 北京(17885)
- 所(17795)
- 国人(17544)
- 中国人(17472)
- 基金
- 项目(73990)
- 科学(57959)
- 研究(56845)
- 基金(54067)
- 家(44693)
- 国家(44251)
- 科学基金(39411)
- 社会(36312)
- 社会科(34490)
- 社会科学(34477)
- 基金项目(28196)
- 省(28063)
- 教育(25315)
- 自然(24456)
- 自然科(23908)
- 自然科学(23903)
- 编号(23779)
- 自然科学基金(23513)
- 资助(23240)
- 划(23017)
- 成果(20106)
- 部(16419)
- 重点(16005)
- 创(15820)
- 项目编号(15806)
- 课题(15616)
- 性(15552)
- 发(14847)
- 人文(14820)
- 教育部(14819)
共检索到223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何超 关伟
现代金融越来越信息化,现在的经济越来越发展成为了信息的集合体,互联网借贷平台自诞生以来,其去中介化的交易模式一直是经济学、金融学、信息学和社会学等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文章基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借款人特征与信息识别对借款成功率及违约风险的影响;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以及网贷平台的定价策略、风险传导以及造成的监管困境等。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价值研究,国际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对比研究,传统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与互联网金融对比分析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琪 田鑫
文章首先分析出商业银行选择信用风险转移的动机是突破融资约束和资本约束,以及减少信贷约束和增加银行贷款。然后重点总结了信用风险转移与金融稳定性之间关系的三个维度:一是信用风险转移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结论还存在较大分歧;二是信用风险转移会损害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三是信用风险转移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论与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类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信息不对称、动态演变等视角相关。最后,文章指出已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信用风险转移对微观个体风险和宏观系统风险影响的综合分析及系统研究有所不足;缺少信用风险转移与金融稳定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宝森 王迪
在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中,可充分发挥互联网便利获取中小企业即时动态非财务数据(如交易频率、客户活跃程度、满意度等)的优势,掌握中小企业基本状况、互联网交易状况、互联网服务质量、供应链行业状况等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及时了解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程度,突破传统以财务指标为主衡量金融风险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可借鉴期货风险管理的经验,设计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盯市制度,以逻辑回归风险判别器进行信用风险判断,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宝森 王迪
在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中,可充分发挥互联网便利获取中小企业即时动态非财务数据(如交易频率、客户活跃程度、满意度等)的优势,掌握中小企业基本状况、互联网交易状况、互联网服务质量、供应链行业状况等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及时了解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程度,突破传统以财务指标为主衡量金融风险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可借鉴期货风险管理的经验,设计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盯市制度,以逻辑回归风险判别器进行信用风险判断,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惠青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为小微企业融资带来了新的希望,互联网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但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文献综述目前是一片空白。文章分别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以及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的分析文献,并从丰富互联网金融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提出关于互联网金融下小微企业融资研究展望。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小微企业融资 文献综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伟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特征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李雯归纳总结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特征如下。互联网金融(ITFIN)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为平台,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已呈现多种形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秀梅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随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主体不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缺位导致的违约事件持续出现。由于互联网金融市场开放程度高、交易关联性强,风险危害性大,亟需建立与其对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性、信用风险的复杂性,本文综合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现状,参考国际管理经验,建议从完善制度设计、丰富风控手段和建立互联网安全标准三方面构建管理体系,以保障互联网金融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冬 杨峙林
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信用风险,对预期违约概率模型、信用计量模型和信用组合理论模型等经典的信用风险测量模型进行比较、发展和完善,提出应将法律制度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打造现代化的新型监管模式,从司法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设备和网络系统信用以及社会信用五个方面强化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防范。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信用风险 风险测量 监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佼 刘艳春
互联网金融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所营造的大数据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金融运作模式,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科学有效地评估和防控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信用风险意义重大。文章从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入手,利用Eviews7.0计量分析软件,应用邹氏突变点检验和虚拟变量法对我国传统金融机构近15年的相关金融数据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探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金融业的信用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同时针对潜在的信用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明选 孟赞
互联网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开始紧密融合。大多数金融机构已将业务及产品服务延伸至互联网。以"金融线上化"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一行三会"的监管理念和具体实践。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生活中无法忽视和回避的话题。互联网金融对具体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及其面临的信用风险状况的影响,更是引发了学界和从业人士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讨论了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理论,然后使用Eviews统计软件中的邹检验(Chow test)方法和虚拟变量法进行计量分析析,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风险中...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彭飞 朱建林
有关资产证券化风险自留问题的研究兴起于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对于相关话题的研究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已有文献认为,证券化产品的发起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等发起者倾向于出售低质量的贷款,或是放松对贷款的筛查和监督,使投资者蒙受损失,这也成为各国陆续推出风险自留政策的原因。依据信号理论和激励相容原理,风险自留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也有学者认为,强制自留的资金成本和信息损耗削弱了风险自留制度的价值。对于最优自留形式与比例的选择,学者们认为应当依据经济环境、产品结构、资产质量有针对性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信息不对称 信用风险自留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彭飞 朱建林
有关资产证券化风险自留问题的研究兴起于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对于相关话题的研究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已有文献认为,证券化产品的发起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等发起者倾向于出售低质量的贷款,或是放松对贷款的筛查和监督,使投资者蒙受损失,这也成为各国陆续推出风险自留政策的原因。依据信号理论和激励相容原理,风险自留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也有学者认为,强制自留的资金成本和信息损耗削弱了风险自留制度的价值。对于最优自留形式与比例的选择,学者们认为应当依据经济环境、产品结构、资产质量有针对性地制定自留政策,而且应当完善豁免条款和反规避措施,以保障自留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信息不对称 信用风险自留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谭中明 束文会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角度出发,通过融资主体信用风险评测指标体系,依据人人贷平台数据,建立自组织竞争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都能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融资主体平台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具有较强的风险预测评估能力。综合运用这两类模型,能对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融资主体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进行预警,有效防范风险,增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信用等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琦 曹国华
文章基于Credit Risk+模型,使用互联网信贷平台四个行业的贷款数据,在不同置信水平下,对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业风险因子间协方差相等时,复合伽玛Credit Risk+模型和多元系统风险Credit Risk+模型计算结果几乎一致,与CSFB Credit Risk+模型和两阶段Credit Risk+模型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行业风险因子间协方差不等时,多元系统风险Credit Risk+模型能克服其他Credit Risk+模型的缺陷,综合考量系统风险和行业风险的影响,能更好地估计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