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99)
2023(5505)
2022(4510)
2021(4224)
2020(3635)
2019(8255)
2018(7754)
2017(16203)
2016(8077)
2015(8694)
2014(8606)
2013(8566)
2012(7735)
2011(6976)
2010(7278)
2009(7490)
2008(6752)
2007(6307)
2006(5734)
2005(5617)
作者
(21042)
(16749)
(16727)
(16195)
(10869)
(8100)
(7979)
(6941)
(6471)
(6214)
(5863)
(5854)
(5585)
(5431)
(5402)
(5171)
(5016)
(4984)
(4897)
(4497)
(4449)
(4125)
(4002)
(3933)
(3879)
(3790)
(3777)
(3705)
(3604)
(3398)
学科
(33880)
银行(33735)
(32096)
(30067)
金融(30067)
(28725)
经济(28699)
(27379)
(22344)
企业(22344)
管理(20839)
(18503)
中国(18188)
方法(13411)
业务(12287)
中国金融(11853)
数学(11749)
数学方法(11699)
(11503)
(11359)
制度(11357)
(10860)
保险(10769)
银行制(10387)
(8895)
财务(8882)
财务管理(8865)
业经(8646)
企业财务(8526)
(7770)
机构
学院(103423)
大学(102621)
(48325)
经济(47201)
中国(43834)
管理(41502)
理学(33590)
理学院(33357)
管理学(33008)
管理学院(32826)
(31170)
研究(30065)
银行(29958)
(28400)
(27916)
(23748)
金融(23356)
财经(21904)
(20618)
(19878)
中心(19125)
人民(19034)
国人(17630)
中国人(17581)
中国人民(17000)
财经大学(16756)
经济学(16726)
(16478)
经济学院(15276)
(14707)
基金
项目(60998)
科学(48383)
研究(46603)
基金(45859)
(37494)
国家(37146)
科学基金(33426)
社会(31484)
社会科(30063)
社会科学(30055)
基金项目(23636)
(23033)
教育(20325)
资助(20216)
自然(20066)
自然科(19669)
自然科学(19666)
自然科学基金(19352)
编号(18738)
(18580)
成果(15356)
(13799)
(13425)
(13363)
(13334)
重点(13300)
国家社会(13246)
(12806)
人文(12727)
教育部(12698)
期刊
(50283)
经济(50283)
(50219)
金融(50219)
研究(40058)
(22231)
中国(21468)
管理(14988)
(12663)
财经(11660)
学报(10331)
科学(10326)
(9676)
大学(8959)
学学(8756)
理论(8579)
经济研究(8042)
实践(7942)
(7942)
中国金融(7712)
国际(7241)
技术(7104)
业经(7085)
农村(6528)
(6528)
问题(5917)
(5903)
财会(5741)
农业(5524)
(5082)
共检索到180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品  沈悦  
本文通过构建纳入互联网金融的银行环形城市模型,推演了"互联网金融→存款结构/付息成本→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6年我国83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建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发展经由恶化存款结构和抬高付息成本两种渠道显著加重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其中,恶化存款结构效应的相对贡献为50%左右,抬高付息成本效应的相对贡献为35%左右;(2)相较于互联网渠道构筑业态,互联网支付结算、互联网资源配置和互联网财富管理业态对银行存款结构和付息成本的不利影响更为强烈;(3)相对于国有、大规模、低流动性和低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非国有、小规模、高流动性和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流失更快,平均付息成本上涨更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珊珊  李振  
文章使用2009—2020年我国38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面板数据,分析了竞争性扭曲、存款保险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隐性担保异质性导致的竞争性扭曲会提高银行风险承担。分组检验结果表明,这一影响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中显著,而在全国性大银行中不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竞争性扭曲不仅通过降低净息差提高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还通过降低流动性水平提高银行风险承担。进一步分析发现,存款保险直接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但也通过削弱竞争性扭曲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间接降低了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保国  薛骊阳  
笔者从市场竞争与商业银行组建消费金融公司两个角度,构建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理论模型,分析出两条相反的影响渠道,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3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3—2017年间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与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飞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造成了冲击,分流了固有客户,提高了银行的破产风险;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的风控技术变革以及消费金融公司的组建并不能降低整体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受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总体来看,规模越大的银行分散风险的能力越强,但区域性商业银行成为组建消费金融公司的主体,扩大了业务规模,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从而降低了风险承担。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喻微锋  郑建峡  
本文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调控机制。整体上互联网金融发展弱化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的调控机制。基于GMM方法对2007—2019年我国194家银行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发现:适度宽松的价格型、数量型货币政策都能扩大银行风险承担,进一步研究发现4种细分互联网金融业态——支付结算、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处理也都一致弱化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的调控机制。异质性检验与银行分样本检验结果表明,相比城商行、农商行、外资银行等中小银行,国有、股份制等大型银行更能缓释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影响。另外,互联网金融被纳入监管体系后,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的调控作用仍然有效,但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银行风险会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抑制。最后本文对商业银行、货币政策制定者等提出有关建议,这对宏观货币政策调控以及稳定金融风险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忠璐  
本文从风险管理、经营效率、盈利水平和风险传染四个维度,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运用2003-2014年中国143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生变革,经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弥补了其在盈利性及风险方面不利的冲击,降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2)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降低,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提升程度最大。因此,商业银行需要立足自身特点,...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文捷  朱顺和  邝艳娟  
通过建构金融科技指数与银行市场竞争指数,以中国59家商业银行2013年至2017年的年度数据,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获致结论:金融科技发展与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都有正向影响;就金融科技指数的子指数而言,支付结算指数与风险管理指数对银行风险承担都有正向影响。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顾海峰  杨立翔  
本文选取2007-2016年107家中资银行年度面板数据,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表现为边际递增的单门限效应,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其风险承担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反应越敏感;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存在功能性差异,信息处理、资源配置与支付清算功能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风险管理与资源配置功能的影响程度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调控差异显著,同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数量型工具产生加剧效应,价格型工具发挥抑制作用,且数量型工具调控力度更强;银行风险承担的顺周期特征显著,在支付清算功能主导下更易受经济增长驱动,在资源配置功能主导下更易受货币政策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品  沈悦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降低管理费用"和"抬高资金成本"的效应引入银行风险承担模型,系统考察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动态影响与异质作用。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3年我国36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以"文本挖掘法"构建的互联网金融指数为解释变量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即发展初期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减少管理费用,降低风险承担,但随后互联网金融将抬高资金成本,转而加剧银行风险承担。(2)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各类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响应具有差异,大型商业银行的表现较为迟缓,而中小商业银行的反应则相对敏感。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孝明  吴丹  林润冰  
从行业竞争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剖析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和效果。选取2010—2018年中国199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将金融科技分为金融科技总指数、金融核心功能指数和底层技术支持指数,用系统GMM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发现:第一,金融科技的金融核心功能,导致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分流、行业竞争加剧,推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第二,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支持,促进商业银行频繁的金融产品创新和业务领域拓展,推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第三,相比行业竞争,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导致的风险更加剧烈。第四,基于存款结构、净利差水平和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业务竞争和技术创新在金融科技和风险承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第五,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对中小银行造成的冲击更加强烈。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尚梅  刘娜  贺江  常一鸣  
本文基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化视角,研究了显性存款保险限额的确定。结果表明,样本国家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显性存款保险限额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当居民储蓄率较高或者银行存贷利差较低时,这种关系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存款保险限额偏离银行风险承担最小的保险限额越大,银行风险承担越高。中国已经实施的50万元人民币存款保险限额,高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时模型估计的29万元人民币保险限额,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尚梅  刘娜  贺江  常一鸣  
本文基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化视角,研究了显性存款保险限额的确定。结果表明,样本国家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显性存款保险限额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当居民储蓄率较高或者银行存贷利差较低时,这种关系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存款保险限额偏离银行风险承担最小的保险限额越大,银行风险承担越高。中国已经实施的50万元人民币存款保险限额,高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时模型估计的29万元人民币保险限额,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喻微锋  周黛  
以中国61家商业银行为样本,采用动态广义矩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互联网金融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但是在不同的银行规模下,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于大银行,互联网金融显著加剧银行风险;而对于小银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没有影响。同时,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以银行规模为特征的门槛效应,随着银行规模的逐渐增大,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表现为"没有影响-显著提高银行风险-没有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文远  马宁  
在银行通过传统信贷业务应对银行业竞争受阻的背景下,采用2002—2016年上市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测度了银行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竞争显著增加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抑制了银行的创新行为,而银行创新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以风险分散为主,从而增强了银行竞争度与银行风险的正向关系。因此,银行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竞争策略,进行业务升级转型;监管部门要有序引导银行业竞争,制定适度的监管规则,防范因过度竞争导致创新度下降的风险叠加效应。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何运信  洪佳欢  王聪聪  骆亮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是近年金融业态变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本文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结果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总体上显著地促进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但这种影响因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互联网金融在促进商业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同时抑制了其表外流动性创造。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银行风险承担在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间传导作用。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发展会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和流动性创造,进而影响银行体系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建议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监管。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雅群  何广文  
互联网金融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加深了市场竞争程度。本文利用文本挖掘法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并基于2008—2019年273家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同时,本文构建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从整体上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通过直接效应和部分中介效应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且部分中介效应对风险的影响程度大于直接效应对风险的影响;(2)从作用机制来看,互联网金融与农村商业银行在负债端、资产端和中间业务端展开激烈竞争,并通过付息成本、贷款结构和多元化收入三个中介渠道影响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具体来看,互联网金融通过增加付息成本和缩窄多元化收入的途径增大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但互联网金融也促进贷款结构优化进而降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