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00)
2023(7838)
2022(5784)
2021(5158)
2020(4159)
2019(9414)
2018(8979)
2017(18634)
2016(9428)
2015(10443)
2014(10380)
2013(9987)
2012(8788)
2011(7813)
2010(8036)
2009(8105)
2008(7203)
2007(6839)
2006(6435)
2005(6391)
作者
(25653)
(20842)
(20746)
(19976)
(13385)
(9776)
(9637)
(8487)
(7681)
(7583)
(7202)
(7157)
(6718)
(6683)
(6643)
(6551)
(6154)
(6118)
(6063)
(5556)
(5287)
(5257)
(4903)
(4837)
(4765)
(4748)
(4668)
(4521)
(4259)
(4254)
学科
(39617)
经济(39584)
(33541)
银行(33395)
(31831)
(30384)
金融(30384)
(26408)
管理(23578)
(21293)
企业(21293)
中国(21169)
(18737)
方法(14336)
数学(12895)
数学方法(12853)
中国金融(11866)
业经(11661)
业务(11622)
(11562)
(11081)
(11081)
制度(11080)
银行制(10185)
地方(9945)
(9021)
(8114)
财务(8089)
财务管理(8080)
农业(7868)
机构
学院(126720)
大学(125759)
(59248)
经济(58009)
中国(48424)
管理(46669)
研究(42115)
理学(38229)
理学院(37918)
管理学(37407)
管理学院(37188)
(31111)
(30889)
银行(29705)
(27579)
(26110)
(24524)
财经(24522)
金融(24103)
中心(23383)
(22290)
经济学(20790)
科学(20521)
(20226)
(20167)
(19461)
人民(19364)
经济学院(18841)
财经大学(18611)
研究所(17725)
基金
项目(76179)
科学(60598)
研究(58303)
基金(56572)
(47535)
国家(47128)
科学基金(41533)
社会(39156)
社会科(37398)
社会科学(37388)
(29050)
基金项目(29021)
教育(25847)
自然(24477)
自然科(23992)
自然科学(23988)
自然科学基金(23592)
编号(23553)
(23465)
资助(23449)
成果(19175)
(17298)
重点(17195)
国家社会(16957)
(16901)
(16461)
课题(16020)
(15930)
创新(15450)
教育部(15259)
期刊
(66163)
经济(66163)
(48573)
金融(48573)
研究(46324)
中国(27080)
(24154)
(19112)
管理(18483)
学报(15402)
科学(15061)
财经(13692)
大学(12667)
学学(12113)
(11651)
经济研究(11334)
业经(10579)
农业(10333)
教育(9676)
技术(9638)
理论(9172)
问题(8626)
实践(8245)
(8245)
国际(8166)
中国金融(7483)
农村(7360)
(7360)
(7173)
商业(6461)
共检索到217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博  
从理论层面梳理了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与银行期限错配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11-2018年我国95家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如何共同作用于商业银行,并形成期限错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互联网金融指数与银行期限错配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呈现倒"U"型。总体上讲,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程度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走势;相较于上市银行,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对非上市银行产生的期限错配程度更为显著,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戴国强  方鹏飞  
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有两种不同影响渠道。在影子银行发展初期,正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减小,在影子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负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增大。在对融资成本影响方面,影子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增加融资成本,纠正存款利率管制带来的利率扭曲。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重视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戴国强  方鹏飞  
互联网金融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存款利率管制导致的利率扭曲,直接原因是证监会的监管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于构建在互联网企业的支付平台上,支付功能的提供使得互联网金融具有货币属性,成为活期存款的替代品。因此,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活期存款的利率市场化,它冲击了央行负责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此外,互联网金融有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危机,应将其纳入监管框架之下。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映华  朱利  
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和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存贷期限错配的现象,错配问题会降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增加银行稳定经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波动程度加大、波动频率增加,又加上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以利率市场化为背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程度和发展趋势,并运用久期模型验证存贷期限错配将加剧银行的利率风险。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吴诗伟  朱业  李拓  
基于2005~2014年中国13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及不良资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直接推高商业银行破产风险与不良资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在直接导致商业银行风险水平上升的同时还通过倒逼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高其风险水平;而商业银行自身互联网化则有助于降低风险;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利息收入比率、存贷比及宏观经济发展也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北伟  耿爽  
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这既是利差收益的来源,也是银行风险的源头。但长期以来,期限错配风险研究通常转化为对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研究,而对其本身进行统计和分析则比较少见。文章通过梳理6家银行累计11年的经营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并采用广义差分法进行修正,围绕久期缺口指标,构建了能够整体反映和衡量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程度的方法,将期限错配风险研究回归到期限特征本身。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孙一铭  
本文介绍了美国利率市场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历史,以期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有所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李义  涂奔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迅猛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商业银行被迫调整固有的经营策略,并且这种调整最终将反映在市场利率的变化中。本文运用"收益–成本控制模型"和"拉姆齐模型"模拟了互联网金融对信息采集和利用的正向激励,将互联网金融信息优势纳入商业银行经营决策分析框架,从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研究互联网金融信息优势与银行同业市场利率相关关系,发现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优势能够降低同业市场利率的波动性,增强同业市场利率的价格发现功能,提升其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对于货币政策制定和评估、金融业布局和监督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申创  刘笑天  
本文利用我国101家商业银行2005—20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首次深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市场势力和商业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总体商业银行样本,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势力的增强,这一负向影响效果将会逐步减弱;当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超过临界值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甚至会提升银行的绩效水平。这是因为,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势力的增强,互联网金融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将会逐步增强,"竞争效应"则会逐步减弱。(2)对于分类银行样本,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受到的冲击最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国有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最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市场势力越强的商业银行受到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越小。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向商业银行和监管者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申创  刘笑天  
本文利用我国101家商业银行2005—20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首次深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市场势力和商业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总体商业银行样本,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势力的增强,这一负向影响效果将会逐步减弱;当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超过临界值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甚至会提升银行的绩效水平。这是因为,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势力的增强,互联网金融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将会逐步增强,"竞争效应"则会逐步减弱。(2)对于分类银行样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田勇  刘旭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金融"的跨界融合新业态,自出现以来已经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作为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或将成为促进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契机。在互联网公司积极参与金融业、用互联网思维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在"金融互联网"上耕耘多年的传统银行也开始尝试"向外来和尚取经"、向互联网金融主动迈进。越来越多的银行将互联网金融作为今后业务发展的重要方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鹏  
本文研究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如何推进公司金融业务的转型,在考察德国、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存款、利差及利息收入等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将对中国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利差收入、业务结构、服务管理、风险管理等产生重要影响。为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型,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推进综合化、国际化经营,加强业务与产品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通过公司金融业务的转型,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湃  
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对经济变数的敏感性增强,利率波幅加大,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利率波动风险的冲击。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金融创新。金融管理决策层也应积极主动地推动金融创新,并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段永琴  何伦志  
选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13年5月至2018年12月的相关数据为样本,从市场利率变化敏感度、利率定价技术与定价模式三维度,研究数字金融倒逼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市场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数字金融对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市场化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其中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升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技术水平,是促进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市场化的核心动力,互联网贷款倒逼银行提高对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度,是定价市场化的第二推手,而互联网理财通过改进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模式也发挥了助推作用;基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等要素差异,数字金融对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市场化的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区域与时间异质性。因此,银行应乘势拥抱数字金融,主动实施贷款利率定价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提升支持中小微企业等长尾群体的金融服务能力。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尹雷  赫国胜  
本文选取50个国家1973~2005年间的面板数据,研究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与银行危机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危机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入,银行发生危机的概率增加;(2)中国的银行危机发生概率低于国际平均值,但银行风险与危机已呈抬升迹象;(3)银行业私有化程度增加、银行业监管加强、银行准入门槛开放将降低利率市场化所诱发的银行危机发生概率,证券市场开放程度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危机关系中并未发挥显著作用。各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需综合金融监管政策的配套改革,并警惕与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