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20)
2023(4126)
2022(3168)
2021(2960)
2020(2284)
2019(5084)
2018(4571)
2017(9203)
2016(4364)
2015(4547)
2014(4132)
2013(3957)
2012(3508)
2011(3088)
2010(3367)
2009(3563)
2008(2429)
2007(2151)
2006(2031)
2005(1987)
作者
(10144)
(8200)
(8126)
(7768)
(5061)
(3851)
(3770)
(3332)
(2962)
(2870)
(2777)
(2747)
(2720)
(2536)
(2476)
(2429)
(2407)
(2276)
(2266)
(2135)
(2013)
(1982)
(1970)
(1891)
(1853)
(1794)
(1722)
(1720)
(1715)
(1690)
学科
(24074)
金融(24074)
(20892)
银行(20892)
(20409)
(15708)
经济(15697)
(14167)
中国(13428)
(12387)
企业(12387)
管理(11392)
中国金融(10839)
(7349)
(7104)
业经(6331)
(5717)
财务(5705)
财务管理(5700)
地方(5695)
企业财务(5515)
方法(4949)
(4741)
产业(4422)
数学(4346)
(4333)
数学方法(4326)
事业(4273)
体制(3887)
信息(3775)
机构
学院(52879)
大学(50846)
(24670)
经济(24129)
中国(20895)
管理(19165)
理学(16036)
研究(15995)
理学院(15926)
管理学(15756)
管理学院(15668)
(13951)
银行(13522)
(13483)
(13178)
金融(12917)
(12689)
财经(10656)
中心(10400)
人民(10333)
(9667)
(9556)
国人(9499)
中国人(9461)
中国人民(9404)
经济学(9005)
经济学院(8254)
财经大学(8176)
人民银行(7770)
(7510)
基金
项目(33838)
研究(27672)
科学(26943)
基金(24696)
(20222)
国家(19983)
社会(18900)
社会科(18091)
社会科学(18089)
科学基金(17880)
(13499)
基金项目(12489)
教育(11938)
编号(11426)
(10560)
(10120)
资助(9685)
成果(9293)
自然(9263)
自然科(9082)
自然科学(9081)
自然科学基金(8942)
国家社会(8367)
(8280)
(8233)
(7935)
重点(7745)
课题(7709)
(7664)
项目编号(7657)
期刊
(25116)
经济(25116)
(24714)
金融(24714)
研究(18014)
中国(10721)
(10662)
管理(7191)
(6397)
财经(5564)
学报(5358)
科学(5221)
大学(4772)
(4739)
经济研究(4655)
学学(4637)
中国金融(4582)
教育(4267)
业经(4250)
技术(3958)
理论(3704)
实践(3359)
(3359)
农业(3302)
财会(2897)
国际(2844)
问题(2844)
农村(2796)
(2796)
上海(2573)
共检索到875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晓求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业态。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内容、运行结构、理论基础、风险特点、监管标准以及替代边界等角度出发,探究其生存逻辑、理论结构及监管准则。本文认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互联网金融生存的必要条件,而金融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特性在基因层面上的匹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逻辑基础。在理论层面上,金融功能理论、"二次脱媒"理论、新信用理论、普惠金融理论、连续金融理论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独特的理论结构。互联网金融的内核性风险更多地表现于透明度风险,外置风险则更多地表现于技术和系统安全性,风险的叠加性相对明显。因此,互联网金融监管准则的基石标准应是透明度,外置标准是平台技术安全等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晓求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渗透、竞争和撞击,现行金融模式和运行结构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革,金融功能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风险则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互联网金融生存和发展的逻辑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互联网金融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商业的角度看,互联网所要重构的产业一定是"产业帝国":规模大、服务面广、利润厚、具有统一的标准,对经济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金融业具备所有这些要素。从世界范围看,截至2011年底,全球金融资产规模达到218万亿美元,其中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约占全球金融资产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峻  
自2012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在国内首次提出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一度成为市场投资和关注的热点。带着对行业前景的良好预期,众多资金和人才涌入,给这个年轻的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金融与互联网这两种不同属性和基因的事物相互融合,注定无法一帆风顺。随着行业种种乱象的曝光和政府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大幕的拉开,曾经广受热捧的"互联网金融"概念近期受到市场广泛质疑。无论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还是普通百姓,人们谈"互联网金融"而色变,也使得很多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峻  
自2012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在国内首次提出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一度成为市场投资和关注的热点。带着对行业前景的良好预期,众多资金和人才涌入,给这个年轻的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金融与互联网这两种不同属性和基因的事物相互融合,注定无法一帆风顺。随着行业种种乱象的曝光和政府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大幕的拉开,曾经广受热捧的"互联网金融"概念近期受到市场广泛质疑。无论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还是普通百姓,人们谈"互联网金融"而色变,也使得很多原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鸿祥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抑制宏观背景下的创新演绎,有着内在的形成机理和经济逻辑。互联网金融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门槛,拓展了金融交易可能性边界,从而增加了普惠金融供给。但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隐含着潜在风险,如缺乏法律依据、技术存在缺陷、期限结构错配、干扰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等等,需要做出理性而适度的演进安排。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弓长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凸显的监管缺陷说明我国监管层当前并无清晰的规制逻辑指引,倒逼式的具体法律规制机制可以弥补当前的制度缺陷,但是也面临着高风险成本和高制度成本的问题。厘清金融科技的法律规制逻辑,基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规制现状准确定位我国当前所处的逻辑节点,同时对于金融发展过程中越发重要的问题实施明确的针对性措施,降低金融创新过程中的制度磨合成本,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构建社会征信机制,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金融科技新形态的出现创造良好的外部规制环境。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军  王念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活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工具进行创新实践,进而实现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延伸。分析发现,交易回报的泛货币化、需求推动金融创新以及共生性的金融生态系统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征。从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通过"渠道"或"平台"的创新优化,实现了多元化、深层次的资金供求匹配。金融抑制、金融生态群落沉淀、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互联网技术为供给提供的保障以及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从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比较分析角度入手,构建互联金融动因理论、模式理论及风险理论为一体的完整理论逻辑框架。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皮天雷  赵铁  
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的迅猛发展强烈地冲击了处于严格管制下的中国金融格局,这或将重塑未来整个金融业的演变轨迹。本文基于金融中介理论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点对点"的平等交互与信息分享的本质,导致其信息生产、收集与处理的方式更为高效,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存在且迅速发展的逻辑与机制。通过进一步比较和分析不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后,我们认为,处于发展初期的互联网金融更多的还是对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而非完全替代。未来,两者将会呈现一个不断博弈与耦合发展的动态过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真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交易结构,代表了金融民主化和普惠金融的趋势。应当把互联网金融作为践行创新性金融监管理念的试验田,探索未来"新金融"监管的范式。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必须具有翔实的微观基础,如厘清其体系边界、业态模式以及内生性的风险等。重塑法律监管原则与逻辑,通过提供有效法律供给、完善征信体系、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充分协调、发挥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能是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的可行性道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鈜  刘乃梁  
农村金融的互联网衍生业已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政策驱动和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布局都促成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初步发展。在既有"机构观"路径的不可持续下,互联网有能力成为农村金融的衍生场域。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互联网衍生较为初级,处于工具创新向体系创新的过渡阶段。农村互联网金融同样会面对商业可持续问题,并且在盈利与支农、市场与政府以及新旧金融之间等多维度存在着发展矛盾。农村金融互联网衍生应当立足法治引导,明确重点规制方向,从"主体-秩序-基础设施"等基本维度出发进行制度建设。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许恋天  
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和业务性质的日趋复杂加剧了行业风险的不确定性,为建立和完善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的监管长效机制,监管机构针对互联网金融提出了"穿透式"监管方案。其基本逻辑在于:监管机构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形式的"穿透",发现并规制相关企业的"实质"违法行为。从理论上看,互联网金融"穿透式"监管之概念的提出具备合理性,实施机理具有正当性,功能定位具有针对性。但在实践中,鉴于其是一项行政手段,而仍须遵循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互联网金融"穿透式"监管的实施,应确保目的与手段的双重正当性,特别是应坚持"穿透"的合理性、必要性和法益相称性原则。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谭维智  
互联网时代,时间越来越成为各类教育主体争夺的"第一资源"。教育时间是个人性存在,教育是由一个个的现在、当下、时机、契机在流通中组成的情境连续体,每一个教育活动都与时间消耗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教育的发生是时间性的。教育的发生在于内在时间意识的转化,个体的生命时间是教育的唯一尺度,教育活动要依循生命的节奏进行,人类的教育活动存在共时性现象。互联网时代教育时间运行方式的变化,改变了教育时间的利用方式,改变了教育的共时性特征,改变了教育的即时性特点,改变了学生对自由时间的支配权。教育要遵循生命的时间打开方式,不夺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芬华  吴非  李华民  
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网贷平台,以其"债权式直接金融"模式,实现了金融功能实现模式的创新金融体征,改变了金融资本循环形式和周转规律,对于推进中国金融格局"蝶变"、探寻小微企业融资新路径等确有裨益。然而,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自诞生到受追捧,进而失序发展再到当下泡沫欲裂之状况,是其实然状态与其应然状态严重背离的结果,与负面清单背景下的"法外治权"有关。行业健康发展亟待监管制度安排本身的合秩性并有效实施。调研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P2P平台虽被定位"信息中介",但难褪其"信用中介"之本色,其风险典型具备金融风险范畴特征,因此将其纳入到金融监管范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P2P平台规制之合秩逻辑。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郭建辉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核心是金融,它将现代网络技术、互联网精神、金融功能充分融合,构建了不同于传统金融体系的新金融模式和金融业态。当前我国国家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存在的制度缺陷、服务不足和供给短缺使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内生性的逻辑特性。从驱动因素来看,技术进步和政府宏观层面、社会经济微观层面驱使互联网金融加快发展,从而实现金融的功能效应。研究发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定位和聚焦于市场上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和弱势地区,因而其不同于传统金融,具有民间金融的特性。互联网金融通过提升市场效率、促进金融创新扩散、实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姚耀军  施丹燕  
基于路径依赖概念与新结构经济学,本文力图揭示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的形成逻辑,并利用地级城市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文章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续性创新,其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东部城市互联网金融总体领先发展,成为传统金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逻辑结果。中西部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面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困局,但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由此奠定了这些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着力破解人才短缺等硬约束,助推互联网金融在这些地区摆脱路径依赖的锁定,实现潜在比较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