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3)
- 2023(11321)
- 2022(9494)
- 2021(8587)
- 2020(7082)
- 2019(16019)
- 2018(15667)
- 2017(29984)
- 2016(15760)
- 2015(17718)
- 2014(17225)
- 2013(16908)
- 2012(16044)
- 2011(14820)
- 2010(14769)
- 2009(14128)
- 2008(13804)
- 2007(12337)
- 2006(11253)
- 2005(10722)
- 学科
- 济(88998)
- 经济(88895)
- 管理(48080)
- 业(41064)
- 企(33468)
- 企业(33468)
- 方法(29889)
- 数学(26618)
- 数学方法(26494)
- 中国(23822)
- 财(19297)
- 制(18446)
- 地方(18381)
- 业经(17597)
- 农(17547)
- 贸(16367)
- 贸易(16357)
- 易(15986)
- 学(15264)
- 融(14099)
- 金融(14097)
- 银(14034)
- 银行(14025)
- 行(13629)
- 体(13627)
- 环境(13245)
- 地方经济(12941)
- 农业(11392)
- 体制(10675)
- 产业(10479)
- 机构
- 大学(236114)
- 学院(233364)
- 济(118398)
- 经济(116530)
- 研究(87913)
- 管理(84994)
- 理学(72522)
- 理学院(71682)
- 管理学(70830)
- 管理学院(70378)
- 中国(69141)
- 财(54821)
- 京(49458)
- 科学(46969)
- 所(43399)
- 财经(43204)
- 经济学(40303)
- 经(39395)
- 研究所(38953)
- 中心(38106)
- 经济学院(36089)
- 江(33860)
- 财经大学(32148)
- 农(32008)
- 北京(31927)
- 院(31415)
- 范(28627)
- 师范(28386)
- 业大(27957)
- 科学院(26058)
- 基金
- 项目(149384)
- 科学(120363)
- 基金(113895)
- 研究(110729)
- 家(98755)
- 国家(98046)
- 科学基金(84431)
- 社会(77792)
- 社会科(74050)
- 社会科学(74035)
- 基金项目(58912)
- 省(53544)
- 自然(50401)
- 教育(49368)
- 自然科(49267)
- 自然科学(49249)
- 自然科学基金(48427)
- 资助(46431)
- 划(45584)
- 编号(40845)
- 部(35535)
- 国家社会(34860)
- 重点(34103)
- 成果(33809)
- 制(33335)
- 发(33165)
- 教育部(31455)
- 中国(31362)
- 创(30837)
- 人文(30059)
- 期刊
- 济(136952)
- 经济(136952)
- 研究(80337)
- 中国(47566)
- 财(42158)
- 管理(34952)
- 科学(32390)
- 学报(31902)
- 农(29853)
- 融(25924)
- 金融(25924)
- 大学(25675)
- 学学(24479)
- 经济研究(24443)
- 财经(23762)
- 经(20687)
- 农业(20015)
- 技术(18609)
- 教育(18001)
- 业经(17906)
- 问题(17856)
- 贸(16517)
- 世界(15230)
- 国际(14876)
- 技术经济(12992)
- 统计(11236)
- 业(11065)
- 经济问题(10868)
- 现代(10405)
- 经济管理(10155)
共检索到367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安同良 杨晨
通过观察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企业"集聚逆转"的事实,本文使用融入房地产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于互联网对企业的"引力机制"与放大房价分散力的"放大机制",推演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实证方面,应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互联网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运用工具变量法验证互联网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地区竞争优势的源泉,对企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快速上涨的房价大幅提高了拥挤成本,成为分散企业的力量。中国的"基础设施奇迹"填平了"接入鸿沟",在充分发挥网络外部性的同时,助推企业由高房价地区流入低房价地区。互联网放大了以房价为表征的拥挤成本的分散力,正在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本文提出以互联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在2010年11月、12月相继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为2011年中国经济的政策取向定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稳定性,将宽松的货币政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奇渊 张斌
2012年,受前期宏观调控紧缩政策和外需不景气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温和放缓。在GDP增速下滑1.8个百分点的背景下,企业利润增速从27.3%下滑到-2.7%。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面临的困难甚至不亚于2008年末。对于这种宏观温和、微观骤冷的解释是:危机后的信贷扩张,使企业积累了更高的资产负债率,高财务杠杆使企业在负面冲击下更为敏感和脆弱。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8%的增长率,但如果企业经营效益恶化及其滞后影响逐步显现和扩大,宏观经济企稳的微观基础仍将脆弱。应避免再次使用信贷扩张的刺激政策,同时采取减税、稳定资产价格、强化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等措施。
关键词:
中国经济 资产负债率 财务杠杆 减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鞍钢 周绍杰 鲁钰锋 地力夏提·吾布力
以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密度—距离—分割"描述经济地理的框架,结合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四个版本: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地区均衡发展战略的1.0版本(1949—1978年);旨在效率优先的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2.0版本(1979—1998年);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平衡发展战略的3.0版本(1999—2014年);区域协调发展的4.0版本(2014年以后)。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0版本到3.0版本的转换逻辑和阶段性特征,从地区差距的角度评价了区域发展战略对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影响。2014年以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支撑带",形成中国区域发展战略4.0版本,是中国未来长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它不仅有利于在已取得的缩小地区差距的成就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板块的协调发展,也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创新国际发展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纪玉山 吴勇民 白英姿
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传导机制: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在此逻辑下,利用1990—2005年的数据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协整方程,估算了科技创新乘数。结论表明,科技创新乘数效应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作用非常之小。正是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的传导机制难以发挥,从而在宏观上表现出较小的科技创新乘数。因此,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增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优势、创造各种条件促使科技创新在全社会的扩散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便成了必然的政策选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万勇
区域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对这一问题内在机理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做得尚不够。文章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提出区域技术创新在微观层面通过成本效应、品质效应创造经济增长,在宏观层面通过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机制、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机制来推动经济增长,并合理解释了微观层面上的成本效应、品质效应与宏观层面上的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机制的逻辑关系,由此构建了解释区域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内在机理的从微观到宏观的理论整体。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技术创新 经济增长 内在机理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伟同 周佳音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2013年数据,考察了个人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其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利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偏误后的估计结果表明,个体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其社会信任水平,异质性分析显示高收入、高学历的个体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其社会信任水平上升幅度更大。机制分析表明,使用互联网能够通过促进线下社交、改善人际关系满意度的方式提升社会信任水平,也会通过影响使用者的社会公平认知而降低社会信任水平,但互联网的多样化信息并未由于增加认知分歧而降低社会信任水平。上述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均依然成立,这表明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使用人群规模是提高社会信任水平的重要途径,该结论有助于澄清互联网对社会信任存在负面影响的社会舆论,进一步凝聚推进建设网络强国的社会共识。
关键词:
互联网 社会信任 信息甄别 线下社交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伟 吴雪明
本文首先分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基本趋势——知识经济、全球化及放松管制和自由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促使新经济浮现的新型微现经济机制及其有效运作所需的宏观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知识储备、市场规模、市场效率和分配机制。在这个框架下,本文还对新经济首先在美国浮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孔德涌 ,于景元 ,穆恭谦
当前,在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以锐不可挡之势向纵深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整个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改革的步伐,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以使国民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本文仅就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机制问题,提出一些设想和思路供进一步研究和决策参考。一、在宏观上把科技教育作为第四产业来抓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民春
本文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 ,分析了互联网及其信息的边际效用、公共性、外在性及使用免费的有关问题。互联网及信息使用的边际效用在一定范围内将出现递增 ,并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特性 ,但有较强的排他性。外在性能改变市场交易者信息分布的不均衡性 ,但同时外在性会引起网络负效应和新的市场失灵。网络用户在享受免费的信息服务时 ,也将承担免费引起的亏损风险。通过互联网传递的公共免费信息 ,将在全球范围呈现均匀分布 ,对解决市场中信息非对称的分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 边际效用 公共性 外在性 免费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英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炳 赵阳
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金融稳定的冲击。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一方面通过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提升金融系统基本功能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互联网金融也会通过创新对宏观经济带来新的风险。因此,监管机构应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性质,依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市场中行使的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监管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宏观经济 金融创新 金融稳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沿公司地理、农户地理和小尺度研究三个层面探索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公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增长空间轨迹、公司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关系等方面;农户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研究、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小尺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地块角度研究人地系统、专业村与环境关系以及从点位角度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有利于抓住经济地理现象形成的基本单元和组成结构,探索地理过程以及揭示地理现象的形成机理。沿着上述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可望在中国特殊背景下的微观经济空间理论发展上有所建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海洋 孔祥贞 汤二子
新新贸易理论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充分注意,但紧随其后产生的新新经济地理却受到忽视,而新新经济地理对空间经济理论的突破是:在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的框架下,放弃企业或劳动者同质性假定,从微观角度研究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质"(企业效率)的差异。在理论方面本文将当前研究归结为DS、OTT和BEJK三大分析框架;在实证方面总结了新新经济地理对新经济地理估计偏误的校正。并且展望了新新经济地理与企业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中国转型经济特殊国情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红玲
中国历史上曾有合纵连横之说。研究认为,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转换的改革路径,在东、中、西纵向同质性非均衡区域基础上合纵连横,构成横向区划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集聚性趋同俱乐部区域,通过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形成公平竞争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共同发展富裕的战略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