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0)
2023(1991)
2022(1733)
2021(1682)
2020(1536)
2019(3477)
2018(3495)
2017(7190)
2016(3786)
2015(3779)
2014(3571)
2013(3336)
2012(2958)
2011(2790)
2010(2680)
2009(2569)
2008(2419)
2007(2110)
2006(1995)
2005(1690)
作者
(9701)
(8360)
(8164)
(7757)
(5242)
(4180)
(3639)
(3136)
(3010)
(2972)
(2934)
(2762)
(2711)
(2630)
(2628)
(2517)
(2444)
(2441)
(2421)
(2396)
(2022)
(1981)
(1973)
(1915)
(1824)
(1822)
(1811)
(1783)
(1782)
(1698)
学科
(12791)
经济(12778)
管理(8310)
(7935)
(6845)
企业(6845)
方法(6223)
业经(4609)
数学(4070)
数学方法(4032)
(3653)
贸易(3653)
(3590)
(3267)
理论(3132)
(2926)
电子(2637)
农业(2601)
网上(2581)
网上贸易(2581)
(2529)
产业(2485)
中国(2431)
经济理论(2261)
信息(2256)
总论(2145)
信息产业(2140)
(2106)
财务(2106)
财务管理(2104)
机构
学院(49435)
大学(46561)
管理(18887)
理学(16387)
理学院(16071)
研究(15953)
管理学(15719)
管理学院(15605)
(14950)
经济(14589)
中国(12661)
科学(11820)
(10475)
(9931)
(9903)
旅游(9778)
(9195)
师范(9114)
(8243)
研究所(7711)
师范大学(7565)
(7342)
中心(7178)
(7158)
(6998)
北京(6883)
业大(6282)
财经(6136)
(6009)
(5921)
基金
项目(33881)
科学(27118)
基金(25263)
(22565)
研究(22550)
国家(22368)
科学基金(19407)
基金项目(14356)
社会(14319)
自然(14161)
自然科(13806)
自然科学(13804)
自然科学基金(13557)
社会科(13556)
社会科学(13554)
(13191)
(11183)
资助(10937)
教育(10025)
编号(8937)
(7631)
重点(7530)
(6712)
科研(6707)
(6490)
计划(6409)
创新(6010)
课题(5955)
大学(5888)
人文(5875)
期刊
(18952)
经济(18952)
研究(10437)
科学(8389)
学报(7569)
中国(7298)
(6468)
旅游(6468)
(6468)
(6251)
管理(6213)
(6141)
大学(5258)
学刊(5212)
旅游学(5208)
游学(5208)
学学(5086)
(4950)
业经(4664)
农业(4508)
资源(4470)
商业(3331)
教育(3266)
(3261)
金融(3261)
经济研究(2951)
(2609)
财经(2546)
技术(2382)
(2233)
共检索到66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秋菊  胡思玥  
该研究关注在互联网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双重背景下,借助互联网主动寻找陌生人结伴旅游的旅游者之间的互动。文章基于"场景特征-场景解读-个体行为"的理论框架,对33位互联网结伴旅游者的自我呈现风格进行类别-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旅游前、中、后的完整过程中,互联网结伴旅游者自我呈现的变化表现为从有限的到自由交杂的,最后是基于关系内涵的。其中,旅游中旅游者的自我呈现具有多元性,相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可分为颠覆型、回避型和延续型3种,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差异程度逐渐降低,体现了旅游作为一种释放或逃避日常生活压抑的方式的意义。因此,互联网在结伴旅游中发挥了渠道作用,提供了多元角色扮演的机会,个体对关系的选择性得以被强调。同时,受中国文化影响,旅游者保留了对长期关系的追求,维系松散或友爱的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峰  王刚  徐琳  
互联网结伴旅游是当前自助旅游的一种常见方式,结伴旅游时往往由活动召集者在网上发出旅游活动倡议,为参加者安排旅游行程,发挥着类似旅行社旅游代理的作用,本文旨在揭示召集者发挥代理作用的条件和过程。借助于案例研究,通过深入访谈,研究发现召集者和参与者在出游前信息搜寻的渠道、内容和努力程度以及参加活动的动机均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召集者相对参与者拥有信息优势,信息优势是代理作用发挥的条件,互联网口碑使其代理角色固化。这种代理不同于传统旅行社基于商业合同的代理,是基于信息优势、旅游经验并借助于互联网口碑形成的,因此本文将其命名为"不完全代理",借助于不完全代理这一概念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结伴旅游的特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梅  汪德根  
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李金早局长指出,旅游业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其万元产值能耗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随着旅游者文明水平的提升及旅游方式的不断改进,旅游生态效率将不断提高,这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无疑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政策法规层面上,旅游生态效率优化中的旅游者参与都有积极意义。一方面,作为直接利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蔡利平  
本文在对一位西方学者的新书进行简单评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对中国旅游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出境游客进行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本出版于2006年的新书中,中国旅游者被描述成一个被动、无知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在文化上受中国政府左右,缺少像西方游客一般的行为准则,缺乏欣赏西方景观的能力。该书集中代表了西方国家中对中国旅游业及中国旅游者普遍存在的偏见,以及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出境游的否定和不安。本文指出,作为扎根于这一崭新的消费群体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是有责任而且有自身的优势向全世界客观地呈现中国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和形象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邱洁威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在旅游业的广泛运用,互联网络背景下的新型旅游者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本文尝试性地对互联网络背景下的旅游者类型作了划分,并归纳其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权威部门的调查统计报告为案例,分析了当前旅游者的网上消费行为,以期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昆欣  史庆滨  
旅游业是高度信息依托型产业。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使旅游部门实时掌控业态发展大数据成为可能,使游客及时获取服务资讯、增强旅游体验的途径变得丰富多样,使旅游企业能够直面需求和市场波动,从容精准运营并能多元开拓经营渠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朝枝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信息传播,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的产业,也是信息依托型产业,旅游分销渠道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信息和促进交易(Buhalis,2001),互联网无可避免地影响了旅游分销渠道(Buhalis,1998;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钱建伟  Rob Law  
从"父母在不远游"到"世界这么大,我想出去看看",不同时期的旅游方式无不承载着时代和科技发展的烙印。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在互联网旅游概念兴起的浪潮中,旅游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5年9月16日,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互联网与旅游的结合已经给传统旅游业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逢军  吴珊珊  胡海胜  田国林  李向明  
基于互联网旅游大数据,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以互联网上目的地旅游知名度和旅游美誉度为基础指标的网络旅游形象矩阵,分析江西省各市网络旅游形象的感知与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者网络评价的话语分析,采用语义网络分析和主题分析方法探讨网络虚拟社区中旅游者对江西省各市代表性景区的负面评价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西各市网络旅游形象感知总体表现为知名度偏低但美誉度较突出的特征,各市间的网络旅游形象有较大差异;江西各市代表性景区负面评价语义网络呈现核心圈层、次核心圈层和外围圈层的核心—边缘意象结构;景点与景色、管理与服务、收费与消费是影响江西城市网络旅游形象的主要因素,并可进一步凝练成"性价比"这一综合问题。文章最后从宣传、整饰、提升三个层面提出加强江西城市网络旅游形象建设的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婧文  
近年来,全域旅游这种新型旅游模式在各地生根发芽,迅速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了多个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对传统旅游业的转型与升级,在这一背景下,全域旅游英语翻译也受到了高度关注,在实际的翻译环节,为了确保翻译更加的精准,需要将民族文化内容融入其中。文章分析了全域旅游英语的特点,分析全域旅游英语翻译中民族文化内容的缺失原因,探讨民族文化内容在全域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呈现方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沛林  
运用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记录、展示和传播自然与文化遗产及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国遗产保护、数字景区和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模拟实现的旅游特色小镇虚拟旅游,为未来旅游业态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一、虚拟现实有助于景区信息化管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也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
关键词: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如友  
作为日渐流行的社会现象,旅游者面子消费行为理应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旅游者的面子消费行为划分为差别性面子消费行为、义务性面子消费行为、他人导向性面子消费行为3个维度,并基于自我建构理论,构建了独立型自我建构和依存型自我建构分别作用于旅游者面子消费行为3个维度的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独立型自我建构正向影响差别性面子消费行为,负向影响他人导向性面子消费行为,但对义务性面子消费行为无显著影响;依存型自我建构对义务性面子消费行为、他人导向性面子消费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对差别性面子消费行为产生负向影响。旅游者面子消费行为是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依存型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者产生怎样的面子消费行为,取决于哪一种类型的自我建构占据主导地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苗学玲  保继刚  
以往对互联网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信息交换方面,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游伴"的现象。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文章搜集和分析了一个"讨论串"和12个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虚拟社区结伴旅行是互联网普及和自助精神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助旅行方式。旅游者通过控制旅伴的数量和质量,规定旅伴间的权责关系,力图在孤独的背包客和团队旅游中找寻一条中间道路,以"小圈子"把这条中间道路确定和保持下来,他们的旅游体验最终结合团队旅游和背包客的优点,实现了优化。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限制和未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雨桐  李婷婷  刘婷  
在中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旅游者的行为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究其原因,可大致分为旅游者自身变化以及外界环境变化两大部分。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分析旅游行为变化的动因。在旅游者自身方面,从旅游者所具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入手,讨论其变化是导致旅游者主动变化旅游行为的动因。在外界环境方面,从社会准则的变化以及客观环境的变化出发,分析其变化是推动旅游者主动变化行为的原因。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白凯  马耀峰  游旭群  
本文以旅游者行为研究为视角,运用互联网文献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实际运用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以旅游活动的评价结果为核心的旅游者感知和认知的概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