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13)
- 2023(17519)
- 2022(14988)
- 2021(14055)
- 2020(11874)
- 2019(27511)
- 2018(26742)
- 2017(52418)
- 2016(27755)
- 2015(30773)
- 2014(30237)
- 2013(29728)
- 2012(27010)
- 2011(23721)
- 2010(23792)
- 2009(21956)
- 2008(20769)
- 2007(17803)
- 2006(15303)
- 2005(13156)
- 学科
- 济(108936)
- 经济(108822)
- 管理(86571)
- 业(82721)
- 企(69404)
- 企业(69404)
- 方法(55208)
- 数学(48983)
- 数学方法(48415)
- 财(42298)
- 中国(32165)
- 农(30406)
- 融(29000)
- 金融(28998)
- 银(27246)
- 银行(27213)
- 行(26007)
- 务(25608)
- 财务(25536)
- 财务管理(25475)
- 业经(24908)
- 企业财务(24413)
- 地方(23177)
- 制(23104)
- 贸(21405)
- 贸易(21392)
- 易(20804)
- 学(20025)
- 农业(19495)
- 理论(18244)
- 机构
- 大学(378011)
- 学院(376714)
- 济(155296)
- 管理(155291)
- 经济(152214)
- 理学(136191)
- 理学院(134887)
- 管理学(132545)
- 管理学院(131879)
- 研究(116248)
- 中国(93742)
- 财(79565)
- 京(77149)
- 科学(69013)
- 财经(61716)
- 中心(56483)
- 经(56259)
- 所(55484)
- 农(54810)
- 业大(53589)
- 江(52445)
- 研究所(50263)
- 经济学(48109)
- 北京(48074)
- 财经大学(46319)
- 范(45452)
- 师范(45023)
- 经济学院(43868)
- 州(43145)
- 农业(42774)
- 基金
- 项目(263343)
- 科学(208841)
- 基金(194445)
- 研究(192843)
- 家(167566)
- 国家(166209)
- 科学基金(145668)
- 社会(123702)
- 社会科(117655)
- 社会科学(117623)
- 基金项目(103197)
- 省(101203)
- 自然(94944)
- 自然科(92870)
- 自然科学(92850)
- 自然科学基金(91190)
- 教育(88677)
- 划(84528)
- 资助(80811)
- 编号(78348)
- 成果(61726)
- 部(58827)
- 重点(57900)
- 创(55132)
- 发(54258)
- 课题(51862)
- 教育部(51557)
- 国家社会(51552)
- 创新(51398)
- 科研(50908)
- 期刊
- 济(156691)
- 经济(156691)
- 研究(109434)
- 中国(65429)
- 财(65133)
- 学报(54969)
- 管理(54869)
- 科学(50182)
- 农(47982)
- 融(44326)
- 金融(44326)
- 大学(43135)
- 学学(40880)
- 教育(34329)
- 农业(32896)
- 技术(32255)
- 财经(30304)
- 经济研究(26703)
- 业经(25986)
- 经(25788)
- 问题(20362)
- 理论(19027)
- 财会(17990)
- 技术经济(17888)
- 统计(17828)
- 图书(17803)
- 实践(17419)
- 践(17419)
- 商业(17135)
- 业(16719)
共检索到5398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高平 黄文雄 凌鸿
结合商品理论和前景理论,利用国内某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相关数据,研究了互联理财产品可投资剩余时间的饥饿效应,并考虑了用户平台经验差异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可投资剩余时间对老用户的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饥饿效应,而对新用户的影响不显著;老用户偏好投资抵押或质押类理财产品,而新用户的投资决策更依赖于平台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小阳 路明慧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消费者的角度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购买意愿与行为理论框架,探讨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氛围、风险控制认知、沟通交流是影响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关键因素;交易信任、计算机自我效能和购买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小阳 路明慧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消费者的角度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购买意愿与行为理论框架,探讨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氛围、风险控制认知、沟通交流是影响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关键因素;交易信任、计算机自我效能和购买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荣达 林博 何诚颖 金骋路
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情绪(IFIS)和互联网理财产品回报的互动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情绪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回报独特的影响机制,创新性地分别采用四个类股市指标表征IFIS的直接作用、六个反映互联网金融特征的指标表征其间接作用,协同构建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情绪指数。应用从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的Wind数据库和网贷之家数据库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IFIS与互联网理财产品回报之间呈负向关系,并且IFIS造成的系统性风险独立于宏观经济与其他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会额外通过互联网理财产品价格波动影响预期收益,得到风险补偿,这与基于股市投资者情绪的研究结果一致。IFIS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回报呈现单向因果关系。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与国内外股市投资者情绪相关研究的结论相反,IFIS与由类比IPO数量而采用的新增平台数量呈负向关系,这可以通过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阶段性监管政策得到解释。本文结论稳健,为研究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以及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行为提供一个新工具。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顾宇薇 应志方
互联网理财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迅速获得了众多群众的青睐,未来或成为一种主流投资。本文基于TAM模型,构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以年轻群体为对象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兼容性、主观规范、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态度显著正向影响用户采纳意愿;感知风险(财务风险和隐私风险)对用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负面影响;互联网理财产品特点也对用户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杰 陈晨
基于TAM模型和TPB理论,设计问卷并收集数据。采用Smart PLS 3.0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实证分析。使用PLS算法以及Bootstrap自抽样进行参数估计、变量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社会影响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意图显著相关,使用意图对其使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自我效能不构成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实证研究,认为互联网理财企业应该基于互动开放的思维,不断提高其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用户覆盖面;研究影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需求的因素,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商业模式和产品的创新。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杰 陈晨
基于TAM模型和TPB理论,设计问卷并收集数据。采用Smart PLS 3.0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实证分析。使用PLS算法以及Bootstrap自抽样进行参数估计、变量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社会影响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意图显著相关,使用意图对其使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自我效能不构成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实证研究,认为互联网理财企业应该基于互动开放的思维,不断提高其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用户覆盖面;研究影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需求的因素,根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林文生 张正扬
本文借助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回归方法研究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SHIBOR、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理财产品基金规模、季节变化都对理财产品收益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其中,理财产品基金规模对收益率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瑞
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理论为基础,利用AMOS软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根据分析结果修正模型。模型分析得到互联网金融理财投资者的态度和购买意向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品流动性、感知易用性、期望收益等因素促进投资者选购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理财起点和感知风险抑制投资者选购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理财产品 选购决策
[期刊] 征信
[作者]
谢金静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在此轮互联网金融乱象治理中几乎毫发无损,事后反思之前关于余额宝的有关争议不仅客观、必要,而且更契合平衡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关系的监管主旨要求。目前该理财产品已受到较为完善的监管,对余额宝的诸多指责并不成立。监管层应当扮演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协调监管的协调者,以及监管者三种角色,才能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理财产品 监管 余额宝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莫易娴 曾祥菁
本文对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两者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流动性方面余额宝强于商业银行一般的理财产品;在规模性方面也显现出一定优势;在风险、合法性和收益性方面银行拥有绝对优势。因此,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存在短期影响,而长期影响还有待观望。
关键词:
余额宝 银行理财产品 互联网金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嘉欣 王健康
对比研究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异同,通过构建事件分析模型,检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余额宝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余额宝类理财业务上线对商业银行是个负面消息,该消息短期导致商业银行负向绩效,而随后不断趋于平稳的股票收益率,表明它不会对商业银行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反而加速了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进程。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提出商业银行减缓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冲击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彭碧 孙英隽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在线理财产品受到大众的青睐,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加速对理财产品进行创新。论文在分析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对理财产品创新中的微观主体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创新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最后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提出策略及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卢思霖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对传统的银行业不仅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同样带来了机遇。在疫情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双向交流效率大大提高,加快了我国传统银行业理财产品的市场化速度,提高了互联网行业理财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在互联网大数据强有力的支撑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终将走向更加专业、更加开放的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
互联网理财 传统银行理财 融合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彭碧 孙英隽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以余额宝为主的在线理财产品受到大众的青睐,推动商业银行加速对理财产品的创新。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对理财产品创新中的微观主体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创新行为进行博弈分析,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提供策略及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