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02)
2023(10146)
2022(8658)
2021(7736)
2020(6557)
2019(14792)
2018(14374)
2017(28493)
2016(14769)
2015(16059)
2014(15144)
2013(14851)
2012(13775)
2011(12348)
2010(12247)
2009(11249)
2008(10900)
2007(9294)
2006(8081)
2005(6968)
作者
(41224)
(34781)
(34531)
(32264)
(22197)
(16771)
(15538)
(13457)
(13126)
(12099)
(11852)
(11631)
(11033)
(10650)
(10624)
(10581)
(10544)
(10157)
(9945)
(9891)
(8649)
(8436)
(8244)
(7806)
(7707)
(7680)
(7449)
(7433)
(6873)
(6750)
学科
(62777)
经济(62698)
(42960)
管理(39331)
方法(32009)
(31457)
企业(31457)
数学(28776)
数学方法(28646)
(23608)
贸易(23596)
(22960)
中国(17010)
(16508)
(15961)
业经(13548)
(11444)
金融(11444)
农业(11045)
(11030)
地方(10684)
(10681)
银行(10645)
(10218)
(10133)
(9786)
(9433)
财务(9426)
财务管理(9407)
技术(9317)
机构
大学(205798)
学院(202527)
(93172)
经济(91705)
管理(79691)
理学(70108)
理学院(69400)
研究(69190)
管理学(68512)
管理学院(68144)
中国(51729)
(41502)
(40470)
科学(39793)
(37495)
(34059)
财经(33244)
中心(31928)
业大(31776)
研究所(31116)
(30662)
经济学(30259)
农业(29755)
(28433)
经济学院(27879)
北京(25471)
财经大学(25119)
(25001)
(23929)
师范(23577)
基金
项目(144480)
科学(114182)
基金(108742)
研究(102054)
(97472)
国家(96317)
科学基金(81732)
社会(69447)
社会科(66146)
社会科学(66126)
基金项目(57589)
(53882)
自然(52233)
自然科(51123)
自然科学(51106)
自然科学基金(50267)
(46041)
教育(45579)
资助(43673)
编号(38441)
(33030)
重点(32595)
(31019)
(31002)
国家社会(30523)
成果(30440)
创新(29004)
教育部(28813)
科研(28327)
人文(27901)
期刊
(90805)
经济(90805)
研究(57020)
学报(35806)
中国(35005)
(32416)
科学(30306)
(29287)
管理(27083)
大学(27056)
学学(25629)
农业(21846)
(20041)
金融(20041)
经济研究(17422)
(17194)
财经(16712)
国际(15318)
业经(14790)
(14393)
教育(14133)
技术(13543)
问题(13460)
(12855)
世界(11793)
图书(11285)
商业(11074)
(9712)
技术经济(9276)
科技(9203)
共检索到292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巧  
利用全球152个国家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普及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从152个国家的全样本回归结果来看,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显著促进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从25个发达国家和127个发展中国家的两组分样本回归结果来看,同样可以发现互联网普及分别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来看,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普及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互联网普及对服务贸易进口的促进作用则要强于发达国家。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金成  戴翔  
依托互联网建设推动服务贸易增长,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现有文献揭示了互联网可以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本文研究认为,互联网除了具有降低贸易成本这一作用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服务可贸易性以及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贸易规模扩张。利用中国与部分国家双边服务贸易数据及互联网普及率等经验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对中国与各国之间双边服务贸易规模扩张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且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不同服务业之间具有异质性;第二,互联网通过降低双边贸易成本、提高可贸易程度使中国双边服务贸易规模扩张。本文以互联网为切入点,为探索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视角,研究结论对亟待扩大服务业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中国开放发展新阶段而言,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恕立  刘军  
近年来,部分学者在FDI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方面进行了研究,结论却截然不同。为从一般意义上揭示两者间的关系,文章选取77个国家1980-2008年相关数据,并采取只考虑出口因素的lnRXA指数及同时考虑进出口因素的RC指数来衡量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别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及服务业FDI限入水平三个层面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总体来看,FDI流入不会提高一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及服务业FDI限入水平国家的FDI流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除高限入水平国家外,服务业GDP不会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服务出口及货物出口分别会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及负向影响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奕芳  
近年来互联网已逐步成为影响贸易的关键因素,在加快推进我国出口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互联网内生贸易条件下的出口增长边际效应,寻找新出口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Melitz(2003)模型的基本框架进行扩展,将互联网对贸易的影响内生化,重点探讨互联网对出口增长三元边际的影响,并以2005—2015年中国21个主要出口地区数据为样本,对理论模型的结果进行计量检验,结果发现互联网能够使我国出口增长广度和数量边际增加,同时降低价格边际,且其对出口增长广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奕芳  
近年来互联网已逐步成为影响贸易的关键因素,在加快推进我国出口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互联网内生贸易条件下的出口增长边际效应,寻找新出口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Melitz(2003)模型的基本框架进行扩展,将互联网对贸易的影响内生化,重点探讨互联网对出口增长三元边际的影响,并以2005—2015年中国21个主要出口地区数据为样本,对理论模型的结果进行计量检验,结果发现互联网能够使我国出口增长广度和数量边际增加,同时降低价格边际,且其对出口增长广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林峰  林淑佳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应用,“互联网+”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本文采用腾讯研究院大数据测算的中国“互联网+”指数和290个地级市数据,实证考察了“互联网+”对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显著促进了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在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互联网+”指数每提高1%,城市对外贸易总额将会增加2.522%;数字经济、数字政务和数字生活能够促进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其中数字生活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互联网+”对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条件性和空间外溢性特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奕芳  
在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背景下,通过本地市场效应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是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新思路,而贸易过程中互联网优势的提升及产品质量的改善可成为影响本地市场效应形成与扩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互联网、产品质量及本地市场效应三个变量同时置于一个贸易分析框架,并从数理模型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互联网和产品质量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与30个样本国(地区) 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发现中国互联网优势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改善有利于本地市场效应的形成与扩大,且互联网在贸易中的运用能够显著强化产品质量对本地市场效应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和产品质量对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效果会随产品种类和进口国(地区)信息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加强互联网贸易建设,努力改善出口产品质量是中国本地市场效应形成与扩大的关键,而本地市场效应则是中国对外贸易平稳发展的有效保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晨光  
互联网从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深刻影响着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通过使用邻里信任作为社区社会资本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能否以及如何影响社区社会资本。通过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偏误后,发现个人的互联网使用显著且稳健地削弱了其邻里信任水平。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改变信息渠道、改变自评社会地位的方式降低个体对邻居的信任度。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于乐荣  张亮华  廖阳欣  
由于互联网具有普惠性和亲贫性,个体使用互联网对其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群体上表现为互联网使用普及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差距缩小效应。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2016年、2018年三期的数据,分析互联网使用普及对农村社区(村庄)平均家庭收入和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村庄内使用互联网家庭的占比提高不仅能显著提升平均家庭收入水平,而且会显著降低家庭收入基尼系数,验证了互联网的普惠性和亲贫性;当普及程度小于0.4时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具有随着互联网使用率提高由正转负的趋势),当普及程度大于0.4后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互联网使用普及可以通过促进服务业发展、提升劳动力技能等群体改善效应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因此,应当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使用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着重提高弱势群体对互联网使用的可及性,推动互联网与农村应用场景的深度耦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普惠性和亲贫性功效,有效促进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和收入差距缩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宋晓玲  侯金辰  
本文选取25个发达国家和40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和加权几何平均法,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状况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普惠金融指数。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意识和信贷价格也对普惠金融发展影响显著。我国应当构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依托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并完善经济、法制等外部环境,促进普惠金融长效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宋晓玲  侯金辰  
本文选取25个发达国家和40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和加权几何平均法,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状况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普惠金融指数。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意识和信贷价格也对普惠金融发展影响显著。我国应当构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依托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并完善经济、法制等外部环境,促进普惠金融长效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曹宇芙   邓宗兵   文江雪  
数字技术发展为贸易便利化革新带来重大机遇,数字贸易便利化成为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2007—2021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构建数字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从高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刻画全球价值链升级,探究数字贸易便利化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贸易便利化显著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升级,且具有非线性递增效应;数字安全、数字基础设施分别是提升全球价值链高度和广度的关键因素,数字贸易便利化对制造业和发达国家全球价值链升级作用更大;促进技术溢出和强化市场竞争是数字贸易便利化推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机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杨  曲如晓  曾燕萍  
文章基于11个OECD国家2001-2010年文化产品出口数据,对影响文化产品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在合理克服内生性问题的影响下,纠正了传统文献中的估计偏误问题,同时研究表明:区别于普通商品贸易,地理距离等传统贸易变量不再是关键的影响因素,而反映两国间文化差异的文化距离以及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消费成瘾性(addictive of past consumption)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距离的弹性效应为-2.1%,而地理距离仅为-0.419%,语言距离则不具备显著的解释能力;同时,文化产品的消费成瘾性对文化贸易量有着持续的、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淑云  陶云清  
"互联网+"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系统阐述"互联网+"与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基于2006-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互联网+"通过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促进技术创新;普惠金融通过激发社会底层动力和内在活力推动技术创新。由于东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互联网+"在东、中、西部地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岔。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确实具有较强的联动性特征,其形成的交叉作用加强了"互联网+"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庆海  李实  
基于CFPS 2018数据,采用Heckman模型考察互联网使用(包括使用与否及其使用频率)对个体捐赠行为(包括捐赠与否及其捐赠金额)的影响、异质性和调节效应,并采用部分可观测的Biprobit模型揭示这一影响背后蕴含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对我国居民个体捐赠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即个体使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则参与捐赠的可能性越大、捐赠金额越多;不同维度的互联网使用频率中,学习频率和工作频率越高则参与捐赠的可能性越大,而学习频率、工作频率和商业活动频率越高则捐赠金额越多;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户籍、工作性质和捐赠氛围社区的群体中存在差异;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个体捐赠行为的促进作用,会随着社会信任程度和自评社会地位的提升而有所增强,但不会随着社会资本水平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个体捐赠意愿和捐赠能力而对捐赠行为产生促进作用,其中对捐赠能力的提升更为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