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09)
- 2023(15706)
- 2022(13521)
- 2021(12700)
- 2020(10386)
- 2019(24153)
- 2018(23986)
- 2017(46793)
- 2016(25076)
- 2015(27985)
- 2014(27644)
- 2013(26839)
- 2012(24285)
- 2011(21624)
- 2010(21448)
- 2009(19328)
- 2008(18327)
- 2007(15979)
- 2006(13783)
- 2005(11553)
- 学科
- 济(101464)
- 经济(101351)
- 业(73938)
- 管理(67074)
- 企(51964)
- 企业(51964)
- 农(51218)
- 方法(45962)
- 数学(40724)
- 数学方法(40194)
- 农业(34071)
- 业经(28026)
- 中国(26289)
- 财(24058)
- 地方(20427)
- 学(18878)
- 制(17795)
- 贸(17575)
- 贸易(17569)
- 易(17133)
- 技术(16112)
- 环境(14941)
- 务(14916)
- 财务(14848)
- 财务管理(14815)
- 理论(14726)
- 发(14430)
- 企业财务(14064)
- 银(14028)
- 银行(13994)
- 机构
- 学院(342064)
- 大学(338739)
- 管理(140644)
- 济(137635)
- 经济(134837)
- 理学(123711)
- 理学院(122495)
- 管理学(120283)
- 管理学院(119683)
- 研究(108536)
- 中国(81696)
- 京(70053)
- 农(69016)
- 科学(67278)
- 财(59480)
- 业大(56314)
- 农业(52678)
- 所(52038)
- 中心(51984)
- 财经(48667)
- 江(48009)
- 研究所(47708)
- 经(44786)
- 范(44249)
- 师范(43881)
- 北京(43058)
- 经济学(40397)
- 院(39354)
- 州(38938)
- 经济管理(38585)
- 基金
- 项目(245297)
- 科学(194002)
- 研究(182153)
- 基金(178995)
- 家(154894)
- 国家(153537)
- 科学基金(133531)
- 社会(115531)
- 社会科(109202)
- 社会科学(109173)
- 省(96238)
- 基金项目(95723)
- 自然(86092)
- 自然科(84103)
- 自然科学(84084)
- 自然科学基金(82540)
- 教育(82406)
- 划(79629)
- 编号(75904)
- 资助(72371)
- 成果(59477)
- 部(54203)
- 重点(53966)
- 发(52600)
- 创(51304)
- 课题(50011)
- 创新(47748)
- 国家社会(47748)
- 科研(46884)
- 教育部(46575)
- 期刊
- 济(146930)
- 经济(146930)
- 研究(94058)
- 农(70559)
- 中国(61862)
- 学报(53092)
- 科学(49279)
- 农业(48439)
- 管理(46581)
- 财(42969)
- 大学(42010)
- 学学(39822)
- 教育(35263)
- 业经(30635)
- 技术(29874)
- 融(28768)
- 金融(28768)
- 财经(22210)
- 业(22184)
- 经济研究(21421)
- 问题(20335)
- 经(18877)
- 版(17814)
- 图书(17268)
- 科技(16887)
- 理论(16317)
- 技术经济(16091)
- 现代(15330)
- 资源(15300)
- 实践(15157)
共检索到479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刚
提高农村的非农就业是促进农民收入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互联网的使用影响着人们工作中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文章通过2013年CGSS数据,利用Probit模型经验验证了互联网促进农村非农就业这一假设,并且在不同类型的人群中的促进效果不同。同时文章利用倾向匹配得分PSM方法,克服了样本的自选择问题后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文章的政策建议是扩大农村互联网的覆盖率,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就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毛宇飞 曾湘泉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利用Probit模型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促进女性的整体就业,且对非自雇就业的作用效果要大于自雇就业。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有助于促进女性就业,尤其是非自雇就业。在工作或闲暇时使用互联网,分别与女性自雇、非自雇就业高度相关,并且闲暇时进行社交、娱乐和学习活动的不同偏好,使用互联网对女性自雇、非自雇就业的作用效果也有所区别。此外,互联网使用对不同婚姻状况、学历及户籍女性的影响作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本文建议,为提高女性劳动供给,不仅要强化网络建设和扩大教育培训,增加女性互联网使用率;同时也要优化网络平台应用,发展女性多元化就业形态。
关键词:
互联网 女性就业 闲暇活动 家庭经济理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毛宇飞 曾湘泉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利用Probit模型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就业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促进女性的整体就业,且对非自雇就业的作用效果要大于自雇就业。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有助于促进女性就业,尤其是非自雇就业。在工作或闲暇时使用互联网,分别与女性自雇、非自雇就业高度相关,并且闲暇时进行社交、娱乐和学习活动的不同偏好,使用互联网对女性自雇、非自雇就业的作用效果也有所区别。此外,互联网使用对不同婚姻状况、学历及户籍女性的影响作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本文建议,为提高女性劳动供给,不
关键词:
互联网 女性就业 闲暇活动 家庭经济理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潘明明 蔡书凯 周游
有序引导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可进一步释放农村经济增长潜力,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本文在理论分析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关系基础上,借助苏、皖、豫、鄂四省879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就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村妇女非农就业问题展开实证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显著提升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参与率,且增加互联网使用频率可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使用非农就业效应,但增加互联网使用时间则不具备相应功能,并可能因网络使用过度,诱发非农就业意愿、行为下降问题;互联网使用推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主要通过拓展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渠道和增强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意愿途径展开,增加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时间和改善农村妇女市场竞争力推动非农就业效果不显著;互联网使用无法改善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质量,无论提高工资待遇还是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保障水平,互联网使用均作用不明显;互联网使用作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也存在农村妇女个体特征维度异质性,受到农村妇女年龄、文化层次、家庭照料强度、家庭经济状况等的调节。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妇女 非农就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飞 王友军 刘宣宣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评价互联网普及的经济转型效应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中国互联网普及的制度背景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集中的农村家庭数据和城市层面的互联网普及数据,采用省份固定效应模型,经验分析了互联网普及对农村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普及能够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具体表现为提高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户非农参与以及增加农户非农收入。采用工具变量两阶段估计、替换解释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和使用其他微观数据集进行稳健性检验,均显示上述结论稳健可靠。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高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家庭、高硬化路面占比、存在非农业经济的村庄以及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城市,互联网普及对农村经济转型的促进效应更强。此外,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普及主要通过增强信息能力、拓展社会资本和降低风险厌恶程度三种渠道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欣雨 姚万军 蒲霄玥
探究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影响,对促进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模型、内生转换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异质性。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农户占整体样本的比例较低,仅为36.03%;使用互联网农户整体农业生产分工水平均值为0.584,高于未使用互联网农户的农业生产分工水平。互联网的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农业生产分工水平的深化。从调节效应机制来看,搜寻信息成本较高和降低合约成本能使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从异质性来看,电脑接入互联网、老一代和东部地区的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分工深化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因此,提出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互联网应用能力、规范农业分工市场制度和优化农业农村交易市场环境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柠泽 周静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5年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在克服了样本自选择问题后,互联网使用仍然能够为农民带来41.2%~51.1%的非农收入回报。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学历、中老年农民非农收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建议政府增加农村地区互联网信息技术设施的投资,为使用互联网的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财政补贴,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促进农民非农收入增加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技术 农民收入 倾向得分匹配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应恒 杨宗之
全面促进消费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领,而充分挖掘互联网经济时代下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习惯不同外,受消费环境约束比较大。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大大改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也必然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通过2019—2020年"特色农产品市场和农村居民消费专项调查项目"获取的江西省739个农户调查数据,基于家庭互联网使用和农村居民群体内部差异视角,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工具变量法(IV)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法(UQPE),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各类消费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2)互联网使用对发展享乐型消费的促进作用优于基础生存型消费,其中对中低收入家庭基础生存型消费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对中高收入家庭发展享乐型消费影响更为显著;(3)使用互联网能显著提升60岁以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中老年用户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满足其基础生存需求,中青年用户对于通信、娱乐等新型消费显现出更高的消费倾向。最后,文章提出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互联网信息化普及的必要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军 韩悦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概率会提高7.9%,且该效应在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对于男性、中青年劳动力、中高技能劳动力群体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渠道和人力资本渠道是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受雇型就业,互联网使用对自雇型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使用互联网不仅具有工资溢价效应,而且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水平,因此显著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毛宇飞 曾湘泉 祝慧琳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利用多元Probit模型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就业决策及就业质量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使用互联网提高了个体标准就业和机会型创业的概率;将互联网作为主要信息渠道,有助于促进标准就业和机会型创业;闲暇时利用网络进行社交、学习及娱乐等活动,对就业决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从就业质量的维度来看,使用互联网能够提高各类型就业的收入水平,并且对于标准就业和生存型创业而言,使用互联网可以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自主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羚雅 向运华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论证互联网使用和社会资本对非农就业的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使农民非农就业的概率提高了49.3%,采用稳健性检验与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这一效应依然显著;低学历、男性与"90后"农民非农就业受互联网使用影响更大;社会资本是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重要渠道,即互联网使用显著增加了农民的社会资本,进而提高了农民非农就业的概率。改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广互联网知识,有助于农民非农就业、增收与脱贫。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社会资本 非农就业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广肃 李力行
本文利用2010-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考察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参加新农保能使得农村家庭创业的概率提高1.9个百分点。在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及工具变量模型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估计结果保持稳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参加新农保对创业家庭的经营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分样本的讨论表明,新农保的效果对城乡移民、高物质资本、高人力资本和高社会资本的家庭更为明显。
关键词:
创业 新农保 养老保障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文武 汪涛 俞佳根
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据库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创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的发展对农村创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并不是缓解农村创业融资约束的关键因素;(2)支付指数与货币基金指数对农村居民创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3)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创业的影响呈现区域的异质性特征;(4)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快数字金融服务的深度发展,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创业的对口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