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87)
2023(2401)
2022(1936)
2021(1917)
2020(1370)
2019(3288)
2018(3202)
2017(4781)
2016(2311)
2015(2172)
2014(1897)
2013(1522)
2012(1422)
2011(1226)
2010(1294)
2009(1066)
2008(1046)
2007(833)
2006(724)
2005(716)
作者
(4983)
(4199)
(4154)
(3979)
(2560)
(1913)
(1809)
(1614)
(1545)
(1489)
(1472)
(1376)
(1310)
(1289)
(1287)
(1198)
(1169)
(1143)
(1134)
(1124)
(1072)
(996)
(968)
(941)
(936)
(931)
(846)
(843)
(833)
(798)
学科
(7721)
经济(7717)
管理(4967)
(4633)
中国(3859)
(3831)
企业(3831)
业经(3534)
(2702)
贸易(2701)
(2660)
(2442)
产业(2374)
信息(2282)
教育(2276)
总论(2258)
方法(2195)
信息产业(2187)
电子(2090)
(2086)
银行(2086)
(2044)
网上(2014)
网上贸易(2014)
(1899)
金融(1899)
理论(1773)
(1705)
农业(1655)
数学(1648)
机构
大学(27036)
学院(27002)
(9905)
经济(9670)
管理(9257)
研究(9147)
理学(7911)
理学院(7814)
管理学(7572)
管理学院(7512)
中国(7462)
(5577)
(5338)
科学(4880)
(4515)
师范(4484)
中心(4235)
财经(3981)
(3979)
(3809)
师范大学(3726)
教育(3702)
(3690)
北京(3609)
(3598)
研究所(3561)
经济学(3202)
技术(3149)
(3071)
职业(3035)
基金
项目(18151)
研究(15161)
科学(14406)
基金(12866)
(10902)
国家(10726)
社会(10158)
社会科(9499)
社会科学(9498)
科学基金(9378)
教育(7212)
(6664)
编号(6552)
基金项目(6075)
(5779)
成果(5477)
自然(4789)
自然科(4684)
自然科学(4683)
资助(4656)
自然科学基金(4599)
课题(4580)
国家社会(4491)
(4410)
项目编号(4289)
重点(4272)
(4184)
(3935)
(3857)
(3825)
期刊
(12178)
经济(12178)
研究(8719)
中国(6818)
教育(5881)
管理(4184)
(3976)
学报(3709)
科学(3489)
大学(3177)
(2943)
(2854)
金融(2854)
学学(2809)
技术(2629)
经济研究(2335)
业经(2298)
图书(2056)
农业(2018)
财经(1841)
职业(1745)
(1729)
书馆(1643)
图书馆(1643)
(1634)
社会(1606)
社会科(1403)
社会科学(1403)
商业(1390)
统计(1320)
共检索到43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培培  
当今这个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工匠精神的回归浪潮。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单纯辨析其精神内涵远远不够,需要从生产方式变革及社会时代要求角度考察其内在逻辑。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合力——各国对实体制造业的再重视、消费社会后期的转型需求以及互联网时代匠人个体生存方式的回归——共同促成了工匠精神的回归。当代工匠精神直接连接当下社会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它精准地表达了这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因而具有与传统不同的新的时代内涵:重视创造创新、突显个体自主性和人的价值、强调现实统一。工匠精神背后折射的是这个时代实践精神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秋英  钟品妍  李云飞  
编辑群体的工匠精神具有新时代职业特点和价值意蕴。工匠精神的本质不应仅停留在肤浅的表意层次,而是在"技""术"的基础上趋向于"道",即技以载道、技近乎道。由于编辑的职业性质、工作特点及作者的心浮气躁,编辑工匠精神表现得日渐消弭。编辑应在劳作过程中享受敬业乐趣,打破"为人作嫁"的传统观念,重塑敬业和乐业的编辑精神,树立工匠精神的编辑风范,追求技进乎道的编辑境界,坚持默默奉献的编辑品格,坚定文化传承的编辑理念,从而厚植编辑工匠精神的土壤,使编辑从业务型到学术型再到工匠型的身份转变,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诉求,最后达到"技近乎道"的岗位境界和人生追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谭维智  
互联网时代,时间越来越成为各类教育主体争夺的"第一资源"。教育时间是个人性存在,教育是由一个个的现在、当下、时机、契机在流通中组成的情境连续体,每一个教育活动都与时间消耗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教育的发生是时间性的。教育的发生在于内在时间意识的转化,个体的生命时间是教育的唯一尺度,教育活动要依循生命的节奏进行,人类的教育活动存在共时性现象。互联网时代教育时间运行方式的变化,改变了教育时间的利用方式,改变了教育的共时性特征,改变了教育的即时性特点,改变了学生对自由时间的支配权。教育要遵循生命的时间打开方式,不夺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玲  
探讨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教育家精神的道德引领和工匠精神的技能追求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不仅共同塑造着职业教育教师道德引领与技能追求的整体精神气质,同时还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实现技能传承与弘扬职业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与责任感、实践全人教育的理念。尽管历史演进为这两种精神融入职教师资培育提供了文化基础,院校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将两种精神融入师资培育全过程的成熟培养模式尚待形成。建议通过价值文化引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校企协同培育以及持续发展与评估等四条路径,实现这两种精神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全面融合。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明全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欠缺知识建构的批判力;欠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欠缺专业领域的聚合力。比较教育学科要获得新的突破,有必要从深层次上把握这个学科的本源,将"异文化情境中的教育问题"确立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基于证据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充满文化精神的研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云河  王靖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育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是孵化制造业急需的大国工匠的重要渠道。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工匠人才培养,主要可依凭三条路径:内发型实践进路、外发型实践进路及综合型实践进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娟娟  
"工匠精神"是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职业追求,勤奋踏实、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然而,有关"工匠精神"塑造的理念、方法和途径均未写入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匠精神"培育在职业教育中严重缺失。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精细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渗透"工匠精神"培育,把职业教育做"精"、做"细"、做"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创建职业教育品牌。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徐玉德  张昉  
本文分析了2018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出台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理论认知容易产生的陷阱和局限,认为从内部审计的受托关系出发,厘清本原逻辑,回归价值创造初心,能够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走出迷局。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谢波峰  
本文梳理了"互联网+税务"战略的提出过程,从税务部门学习行业最佳实践、信息化宏观微观发展需要、现代税务管理发展规律等三方面分析了该战略的内在逻辑,认为目前的税务管理已具备面向遵从纳税人的自动化征管信息化基础,提出"互联网+税务"建设目标应是支持税务管理现代化核心能力形成,因此需要构建以电子发票、纳税人信息平台、第三方信息平台为建设重点的税务管理完整闭合内外环,最后提出了提升战略定位、更新建设理念,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各级分工,明确基本技术路线、规范建设标准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谢波峰  
本文梳理了"互联网+税务"战略的提出过程,从税务部门学习行业最佳实践、信息化宏观微观发展需要、现代税务管理发展规律等三方面分析了该战略的内在逻辑,认为目前的税务管理已具备面向遵从纳税人的自动化征管信息化基础,提出"互联网+税务"建设目标应是支持税务管理现代化核心能力形成,因此需要构建以电子发票、纳税人信息平台、第三方信息平台为建设重点的税务管理完整闭合内外环,最后提出了提升战略定位、更新建设理念,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各级分工,明确基本技术路线、规范建设标准等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卫  张硕  
"互联网+慈善"成为中国慈善领域具有活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一种新模式,它不仅是克服传统慈善模式弊端的推动力,而且凭借动员能力强、参与门槛低、宣传效果持续等优势成为现代慈善得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形成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新业态。调查表明,"互联网+慈善"整合了社会慈善资源、提升了公众参与慈善的动员能力、拓宽了慈善的广度和深度,使人人向善的慈善新时尚得以不断弘扬。但也存在诸多困境,主要是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不完善、监管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和社会信任缺失等,阻碍了"互联网+慈善"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互联网+慈善"这一公益慈善新模式进一步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互联网+慈善"立法进程;二是建立多元联动协同监管机制,构建慈善管理框架;三是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提高慈善信息透明度;四是加强道德体系建设,提高互联网慈善的公信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姜乐军  马海燕  
乡村工匠培育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以乡村工匠培育政策演进的梳理为起点,详细阐述乡村工匠培育的内在逻辑,乡村工匠扮演着中国传统技艺的守护者、和美乡村建设的引领者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角色。根据《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我国职业院校助力乡村工匠培育要通过确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夯实乡村工匠培育的专业基础以及创新乡村工匠培育的培养模式等具体路径加以推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庄西真  
劳模精神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过程与结果,工匠精神是工作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契合"。劳模精神"主要从经济发展、组织创新与社会和谐三个层面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果",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服务生产方式的变革。政府应表彰两种精神的体现者,发挥劳模和工匠的榜样作用;建立健全相关规则,提供传承两种精神的制度保障;多元途径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待遇,打牢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群众基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旎娜  柳国伟  
随着《中国制造2025》出台,培育教师的"工匠精神"成为了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具体如何在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却鲜有人探讨。依据现有高职师资队伍的现状,需要从"制度""模式""方法""价值观"四个维度出发,依托工匠精神的回归与培育,提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对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晓求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业态。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内容、运行结构、理论基础、风险特点、监管标准以及替代边界等角度出发,探究其生存逻辑、理论结构及监管准则。本文认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互联网金融生存的必要条件,而金融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特性在基因层面上的匹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逻辑基础。在理论层面上,金融功能理论、"二次脱媒"理论、新信用理论、普惠金融理论、连续金融理论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独特的理论结构。互联网金融的内核性风险更多地表现于透明度风险,外置风险则更多地表现于技术和系统安全性,风险的叠加性相对明显。因此,互联网金融监管准则的基石标准应是透明度,外置标准是平台技术安全等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