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89)
2023(11467)
2022(10167)
2021(9665)
2020(8044)
2019(18783)
2018(18893)
2017(37164)
2016(20299)
2015(22676)
2014(22369)
2013(21831)
2012(20075)
2011(18009)
2010(18085)
2009(16365)
2008(15928)
2007(13980)
2006(12377)
2005(10845)
作者
(56061)
(46270)
(45855)
(43896)
(29724)
(22061)
(20977)
(18153)
(17522)
(16722)
(15795)
(15454)
(14719)
(14618)
(14274)
(14267)
(13885)
(13790)
(13217)
(13123)
(11433)
(11414)
(11117)
(10565)
(10378)
(10265)
(10246)
(10243)
(9231)
(9080)
学科
(76679)
经济(76559)
管理(59318)
(57415)
(48582)
企业(48582)
方法(34148)
数学(29099)
数学方法(28717)
(21665)
中国(20614)
(19942)
业经(18631)
地方(16637)
(15819)
(15470)
贸易(15463)
(15067)
农业(14325)
(14159)
(14101)
理论(13477)
技术(12928)
(12921)
(12676)
财务(12611)
财务管理(12590)
(12176)
银行(12144)
环境(12064)
机构
学院(277463)
大学(276935)
管理(114904)
(109575)
经济(107041)
理学(99594)
理学院(98529)
管理学(97031)
管理学院(96500)
研究(91508)
中国(67790)
(59003)
科学(55831)
(50703)
(44936)
中心(41231)
(40965)
研究所(40869)
(40431)
财经(40350)
业大(39690)
北京(37515)
(37001)
师范(36741)
(36639)
(33777)
(33012)
农业(31803)
经济学(31003)
财经大学(29891)
基金
项目(189500)
科学(149081)
研究(142688)
基金(136391)
(117197)
国家(116168)
科学基金(100412)
社会(87823)
社会科(83155)
社会科学(83134)
(73975)
基金项目(72520)
自然(65266)
教育(65172)
自然科(63698)
自然科学(63685)
自然科学基金(62533)
(62013)
编号(60056)
资助(56281)
成果(49078)
重点(41729)
(41689)
课题(40941)
(40616)
(39538)
项目编号(37230)
创新(36637)
教育部(35914)
科研(35614)
期刊
(121332)
经济(121332)
研究(83549)
中国(50342)
管理(42730)
学报(39563)
科学(38014)
(37197)
(36669)
教育(33545)
大学(30282)
学学(28279)
农业(26227)
(24726)
金融(24726)
技术(24216)
业经(20880)
经济研究(18996)
财经(18617)
图书(15881)
(15724)
问题(15474)
理论(14442)
科技(13637)
现代(13518)
实践(13442)
(13442)
技术经济(13372)
(13148)
商业(12165)
共检索到4039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卢素丽  
互联网慈善公信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关系到慈善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专业化的团队、技术过硬的互联网平台、政府行政职权的下放和完善的项目审核机制对公信力的塑造和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保障机制,加强媒体舆论引导和信息披露,提升公民道德和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开拓慈善渠道、引入科技手段,建立监督和问责机制等策略,对互联网慈善公信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海燕  邓虹  
互联网慈善是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慈善活动的公益行为,其区别于传统慈善的显著特征是参与感的空前提高和大众化的最大实现。我国互联网慈善方兴未艾,其公信力状况呈现喜忧参半的两面性格局。互联网慈善弥补了传统慈善在便捷性和透明度上的短板,对我国慈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运用法治思维建构互联网慈善公信力是最有效和可靠的应对之策:一是增强互联网慈善募捐主体的合法性和责任感,二是确保互联网慈善信息平台的可及性和透明度。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海燕  邓虹  
互联网慈善是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慈善活动的公益行为,其区别于传统慈善的显著特征是参与感的空前提高和大众化的最大实现。我国互联网慈善方兴未艾,其公信力状况呈现喜忧参半的两面性格局。互联网慈善弥补了传统慈善在便捷性和透明度上的短板,对我国慈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运用法治思维建构互联网慈善公信力是最有效和可靠的应对之策:一是增强互联网慈善募捐主体的合法性和责任感,二是确保互联网慈善信息平台的可及性和透明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卫  张硕  
"互联网+慈善"成为中国慈善领域具有活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一种新模式,它不仅是克服传统慈善模式弊端的推动力,而且凭借动员能力强、参与门槛低、宣传效果持续等优势成为现代慈善得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形成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新业态。调查表明,"互联网+慈善"整合了社会慈善资源、提升了公众参与慈善的动员能力、拓宽了慈善的广度和深度,使人人向善的慈善新时尚得以不断弘扬。但也存在诸多困境,主要是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不完善、监管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和社会信任缺失等,阻碍了"互联网+慈善"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互联网+慈善"这一公益慈善新模式进一步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互联网+慈善"立法进程;二是建立多元联动协同监管机制,构建慈善管理框架;三是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提高慈善信息透明度;四是加强道德体系建设,提高互联网慈善的公信力。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邵培樟  张朦薇  
"互联网+慈善"模式正在我国的慈善事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互联网+慈善"模式对个体慈善行为的影响。实验一研究发现:"互联网+慈善"模式中个体捐助的时间和金钱显著少于在线下传统慈善模式;慈善机构的权威性、捐助对象的心理距离与慈善捐助模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即线下传统慈善模式中的个体通过权威机构对心理距离更远的对象捐助更多的金钱和时间,而通过非权威机构对心理距离更近的对象捐助更多的金钱和时间,但在"互联网+慈善"模式下,机构权威性和对象心理距离对个体的捐助数额影响不大。实验二显示无论何种捐助模式,个体在捐赠金钱和捐赠时间两种行为之间没有偏好,但在"互联网+慈善"模式下显现出更高的捐助意愿。可见,"互联网+慈善"模式下虽然个体捐助意愿高,但捐助的金额和时间量都较低。上述结论对探索如何建设安全可靠的慈善网站,提高"互联网+慈善"模式的专业度、可信度和吸引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吴成  郭剑鸣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灵魂,但当前国内慈善组织的丑闻事件层出,不仅沉重打击了慈善组织在公众心中的神圣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长远发展。因此,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公信力评估及公信力的重塑路径4个方面。这些研究为我们反思慈善组织公信力流失现象以及加强监管、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众形象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嵩  汤亚男  陈昊  
[目的/意义]通过社交媒介进行信息转发已成为慈善信息扩散的重要手段,对扩大筹款范围和提高筹款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旨在探讨影响慈善信息转发行为的关键前因要素及其作用机理。[方法/过程]基于说服传播理论,从信息渠道、信息来源、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内容4个层面厘清影响公众转发态度的前因要素;引入双重态度理论,揭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对转发行为的作用差异。通过SC-IAT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相较于外显态度通过作用于转发意愿进而影响转发行为,内隐态度可以直接对转发行为进行预测;外显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联结强度、来源可信度和信息质量的影响,而内隐态度仅由来源可信度塑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利华  陈晓东  
策略性慈善捐赠能兼容企业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它将企业的捐赠引向既有利于其商业利益又服务于受益组织或个人的慈善行为。波特以来的学者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企业如何通过慈善捐赠项目获得收益这一问题,而本文在分析了影响企业“慈善投入”的各种因素后,对企业如何选择最优化的慈善捐赠行为作了深入研究,进而得出了企业慈善捐赠行为选择的相关路径。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祖平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公信力的生成受信息、期望、信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受损的信任在多次的正向回馈后可以恢复重建,但重建的速度较慢。研究表明,信息在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生成和重建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慈善组织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只是公信力建设的初步阶段,更深层次的公信力建设方法是提升慈善组织的能力和运作规范性,提高政府和公众等外部力量对失信慈善组织的惩处能力。为了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监管部门,制定一部科学的慈善法律。
[期刊] 征信  [作者] 秦安兰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频发的慈善负面事件使得慈善组织公信力处于危险境地,但同时也带来公信力重建的机遇。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是现代福利国家的必然选择。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路径具有多维性,重建过程中需要注重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建设、公益慈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多元监督体系与第三方评估建设这四个方面。此外,透明度建设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突破口,提升诚信度和慈善能力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内在动力,第三方评估和监督机制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外在动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宁  曾逸萱  杨智颖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升级攻坚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变迁使得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正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与挑战。近年来,一些危机事件导致慈善组织的社会声誉度和公众信任度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慈善组织独立性不足、自身能力有限及相关机制不完善,以致于不能有效预防危机的发生。另外,慈善组织危机意识薄弱、应对策略不当和执行力不强导致危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发酵蔓延。所以,应当通过提升慈善组织人员素质及能力、完善各项制度及机制、充分运用新媒体、树立品牌形象及完善风险防控制度等方式和手段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柴红蓉  
网络新闻、博客、论坛、短信、微博、微信、飞信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媒体接触形式,已经渗透到每一位公民的生活,但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政府公信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玉昕  
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根据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公信力治理对策,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必定会得到提高,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社会治理结构的形成,具有高度公信力的非营利组织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表现进行梳理,分析了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制约因素,提出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柯湘  
通过对目前主要公益众筹平台及其运作的实证考察,将互联网公益众筹归类为自助模式、借力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类型。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其中借力模式是目前的主流模式。互联网公益众筹在提高公众对公益的参与度、公益项目的创新度、公益行业的透明度和公众对公益行业的信任度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众多的风险。《慈善法》颁布前,公益众筹可说是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慈善法》颁布后,公益众筹目前的若干运作模式将受到合法性挑战,甚至某些模式将面临不得不转型的问题。直面这些风险和挑战,并从监管者角度和被监管者角度同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方能确保新兴的公益众筹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柯湘  
通过对目前主要公益众筹平台及其运作的实证考察,将互联网公益众筹归类为自助模式、借力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类型。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其中借力模式是目前的主流模式。互联网公益众筹在提高公众对公益的参与度、公益项目的创新度、公益行业的透明度和公众对公益行业的信任度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众多的风险。《慈善法》颁布前,公益众筹可说是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慈善法》颁布后,公益众筹目前的若干运作模式将受到合法性挑战,甚至某些模式将面临不得不转型的问题。直面这些风险和挑战,并从监管者角度和被监管者角度同时采取有效的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