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91)
- 2023(4982)
- 2022(4147)
- 2021(3625)
- 2020(2939)
- 2019(6761)
- 2018(6594)
- 2017(13530)
- 2016(6659)
- 2015(7336)
- 2014(7098)
- 2013(7071)
- 2012(6729)
- 2011(6448)
- 2010(6651)
- 2009(6328)
- 2008(5919)
- 2007(5629)
- 2006(5386)
- 2005(5111)
- 学科
- 济(57305)
- 经济(57282)
- 管理(17280)
- 方法(15715)
- 地方(15100)
- 数学(14321)
- 数学方法(14279)
- 业(13531)
- 地方经济(11709)
- 中国(10730)
- 企(10680)
- 企业(10680)
- 业经(9925)
- 融(8113)
- 金融(8113)
- 学(8070)
- 贸(7994)
- 贸易(7986)
- 易(7618)
- 农(7280)
- 银(6898)
- 银行(6897)
- 制(6869)
- 经济学(6799)
- 产业(6786)
- 行(6758)
- 总论(6024)
- 财(5978)
- 环境(5971)
- 信息(5901)
- 机构
- 学院(103555)
- 大学(103377)
- 济(59735)
- 经济(58822)
- 研究(39451)
- 管理(37720)
- 中国(31987)
- 理学(31473)
- 理学院(31149)
- 管理学(30811)
- 管理学院(30598)
- 财(25205)
- 京(21012)
- 经济学(20826)
- 财经(19992)
- 所(19511)
- 科学(19085)
- 经济学院(18368)
- 经(18123)
- 中心(17536)
- 研究所(17154)
- 江(15542)
- 财经大学(14804)
- 北京(13721)
- 院(13414)
- 州(12206)
- 农(12005)
- 科学院(11812)
- 融(11807)
- 社会(11697)
- 基金
- 项目(59814)
- 科学(47537)
- 基金(44903)
- 研究(44338)
- 家(37996)
- 国家(37738)
- 科学基金(32892)
- 社会(31609)
- 社会科(30127)
- 社会科学(30119)
- 基金项目(22790)
- 省(21968)
- 资助(19101)
- 自然(19006)
- 教育(18971)
- 自然科(18606)
- 自然科学(18599)
- 自然科学基金(18279)
- 划(17642)
- 编号(16307)
- 发(14351)
- 国家社会(14020)
- 济(13998)
- 经济(13886)
- 部(13457)
- 重点(13284)
- 成果(12984)
- 发展(12382)
- 展(12229)
- 教育部(12205)
共检索到172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余文涛 吴士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局部地区资源错配现象依然存在。我国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迅速崛起,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作为一种跨部门、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机制,互联网平台经济是否有助于缓解局部地区市场扭曲?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文采用2009—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平台经济对市场扭曲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平台经济对金融市场错配和技术市场错配具有显著的改善效应,其关键影响机制在于:一方面,作为一种跨区域营销和贸易机制,互联网平台经济有助于显著加剧区域内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跨区域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互联网平台经济有利于显著提升区域产业专业化水平。在价值链作用下,这种发端于产品市场的机制效应会传递至要素市场,使得技术资源、金融资源等要素市场的扭曲局面得以改善。实证结果还显示,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竞争效应仅在私营企业间产生显著影响,在国有企业间缺乏显著性。本文能够为进一步厘清市场效率变革的原因机制提供一个理论解释视角,为促进市场一体化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平台经济 市场扭曲 区域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扬阳
平台经济的兴起是否有助于缓解我国的市场扭曲?两者之间又是否具有协同共生的关系?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对互联网平台经济水平的综合评价水平进行测度,对互联网平台经济与市场扭曲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简单线性关系量来看,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市场扭曲;考虑到二次项的模型结果显示,互联网平台经济对市场扭曲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作用,整体上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变化。文章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线上与线下贸易融合,同时要鼓励行业间的交互融合过程,加快促进市场要素资源的内部流动,以进一步强化平台经济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郑玉
针对要素市场扭曲背景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动能的不足,构建省级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利用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在缓解要素市场扭曲并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证实:要素市场扭曲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提升作用;数字经济主要通过缓解金融、人才、技术三类要素市场扭曲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大企业样本中,数字经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据此,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关注要素市场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充分流动、重组和重构;根据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柔性化创建组织情景体系。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要素市场扭曲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健 赵乐欣 姚能志 白俊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要坚持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政府创新激励政策为企业研发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但也导致了企业凭借信息优势以创新迎合行为反制政策初衷的创新困境。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影响、情境效应、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抑制该地区企业创新迎合行为,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来自数字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增加;对于异质性分析,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处于低行业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处于低营商环境中的企业更显著;对于机制分析,数字经济能够通过降低企业与外界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企业创新迎合行为;对于经济后果,数字经济既能直接影响企业创新产出,也能在降低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同时,间接改善由此产生的创新产出下降问题。本文丰富了数字经济打破“信息孤岛”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当前科创实践中存在的“高投入、强数量、弱质量、低效率”现象提供了可能的解决路径,而且为抑制企业创新迎合行为以及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微观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玉茹 张杉杉
从互联网使用视角探究缓解过度教育的收入惩罚问题,是数字经济时代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新思路。文章使用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的过度教育风险及其收入惩罚的缓解效应,并分析了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有助于降低过度教育的发生风险(即“数量效应”),对过度教育者而言,互联网使用有助于增加其收入(即“收入效应”),由此缓解劳动者的过度教育风险及其收入惩罚。细分研究显示,使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均有助于降低过度教育风险,并缓解过度教育者的收入惩罚。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降低了非垄断行业劳动者的过度教育风险,对女性和农村户口过度教育劳动者的收入惩罚缓解效应更大。据此,文章建议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契机,通过互联网赋能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促进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过度教育 收入惩罚 缓解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嘉铭
互联网平台和传统行业存在区别,传统的相关商品市场界定方法应用于互联网平台中便存在着界定不清的问题。为准确界定相关商品市场,可在解构互联网平台中双边市场的基础上,分析其所存在的非对称性价格结构,并厘清互联网平台提供不同商品的关联以及边界,从而更好确定基准市场以及基准商品。在这基础上,更全面落实《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需求替代分析方法及供给替代分析方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天华 陈博潮 刘宜坤
企业规模分布变异是经济运行扭曲的重要表现,其分布状态变动是观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效果的重要视角。本文以2001年前后的行政审批中心大范围设立作为自然实验,考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企业规模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企业规模分布帕累托指数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显著提高了企业规模分布帕累托指数,缓解了经济扭曲。但这一影响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优化效应,中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制研究表明,行政审批中心的设立一方面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了中小企业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普遍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且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获得的"降成本红利"更为明显,从而使得企业规模分布的扭曲得以改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卿志琼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袁鹏 杨洋
本文采用影子成本模型,从要素、时间和地区三个维度考察了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状态,并分析了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时变趋势与地区差异。结果发现:(1)劳动力、能源两种要素与资本之间存在相对价格扭曲和配置扭曲,且在研究期间均经历了方向上的逆转,劳动力和能源相对资本的价格由偏高转为偏低,投入由过剩转为不足。(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要素市场扭曲具有明显差异,表明要素市场存在严重的地区分割。(3)要素的价格扭曲和非效率配置,增加了经济运行成本,制约了整体经济效率的改进。改善配置效率,进而提升经济效率,必须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要素市场扭曲,这就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减少行政管制造成的扭曲,加快要素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再齐 钟世川 李震
文章通过构建测算要素价格扭曲系数的理论框架,将经济增长率分解为要素价格扭曲、劳动增长、劳动报酬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利用1978-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了测算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大多数省份的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并且各省份资本增长速度明显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大部分省份的资本价格扭曲程度大于劳动,资本价格相对劳动价格越便宜,这些省份的要素价格扭曲系数越小。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在劳动人口正增速时,要素价格扭曲、地区劳动报酬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地区技术路径的选择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翟继光 李劲松
税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中性税法制度并不影响资源的配置,而干预税法制度则影响资源的配置。隐性扭曲税法制度由于其隐蔽性更应引起立法者的关注。税法可以对不同的行业、地区、企业规模以及经营方式产生隐性扭曲。税法对市场经济隐性扭曲的危害主要是这种扭曲未纳入立法者的考量因素,可能降低市场效率以及增加合法避税的空间。解决隐性扭曲税法制度的基本方向是实现显性化。
关键词:
显性干预 隐性扭曲 税法干预 中性税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国卿 朱少英 吴海燕
贸易顺差逐步上升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我国经济外部失衡的负面效应,而经济外部失衡不仅仅是我国面临的棘手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国亟须解决的焦点课题。本文首先对要素市场扭曲与宏观经济失衡等内容进行阐述,其中包括我国经济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其次,从资本形成率、贸易顺差、最终消费率三个角度衡量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带来的影响,并通过消费、投资、净出口三个方面开展定量分析,结论证明与定性分析基本吻合,当市场扭曲程度较大时,投资率与贸易顺差会增高,同时消费率也会大大降低。最后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扩大内需和强化舆论引导促使政府转型两个方面提出改善我国经济外部失衡局面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闫中晓 吴祯
市场失灵和行政性因素都会导致要素市场扭曲,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弥补市场失灵改善要素市场扭曲,但要素在高行政级别城市的过度集聚会破坏数字经济改善要素市场扭曲的机制。采用2011—2019年274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高行政级别城市中,数字经济发展对要素市场扭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影响主要源自对劳动要素市场扭曲的加剧,且劳动力集聚程度越高加剧效应越强;在低行政级别城市中,数字经济发展对要素市场扭曲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影响主要源自对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的改善。对于流动性较强和数字经济渗透度较高的资本要素,数字经济的市场扭曲改善效应较大(在低行政级别城市中),而要素过度集聚对数字经济改善市场扭曲机制的破坏较弱(在高行政级别城市中)。因此,应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要素流动壁垒,以完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促进要素(尤其是劳动力)从高级别城市向低级别城市的自由流动,以推进劳动数字化智能化增强数字经济对劳动要素的渗透度,进而有效改善要素市场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希
文章研究了劳动力、资本、能源三种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与经济失衡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实现研究目标,建立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资本、能源三种生产要素价格的绝对和相对扭曲程度。继而建立VAR模型,考察各内生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关系。研究表明:要素价格扭曲和宏观经济失衡之间存在相互强化的互动关系。应从调整供给结构、增加政府民生支出、改革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提高生产效率等多方面着手,实现宏观经济再平衡。
关键词:
扭曲 失衡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VAR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子欣 惠宁 付文宇
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非线性特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中国要素市场扭曲,且该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的改善作用优于东部地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企业间竞争水平来对要素市场扭曲产生积极影响;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存在非线性特征,在财政分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下该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减特征,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约束下呈边际效应递增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