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80)
- 2023(17385)
- 2022(14851)
- 2021(13656)
- 2020(11667)
- 2019(26372)
- 2018(26193)
- 2017(50806)
- 2016(27902)
- 2015(30840)
- 2014(30272)
- 2013(30063)
- 2012(27275)
- 2011(24401)
- 2010(24204)
- 2009(22798)
- 2008(22687)
- 2007(20131)
- 2006(17944)
- 2005(16106)
- 学科
- 济(111894)
- 经济(111723)
- 业(101799)
- 管理(93573)
- 企(89197)
- 企业(89197)
- 方法(50918)
- 数学(41123)
- 数学方法(40732)
- 农(35986)
- 财(35773)
- 业经(33809)
- 中国(27990)
- 制(25452)
- 农业(25144)
- 务(25001)
- 财务(24930)
- 财务管理(24899)
- 企业财务(23639)
- 学(21421)
- 技术(21104)
- 贸(20728)
- 贸易(20720)
- 易(20168)
- 理论(19815)
- 和(19633)
- 地方(19233)
- 划(18450)
- 体(18303)
- 银(17264)
- 机构
- 学院(397924)
- 大学(396035)
- 济(160433)
- 管理(159173)
- 经济(157197)
- 理学(137685)
- 理学院(136230)
- 管理学(134071)
- 管理学院(133360)
- 研究(129920)
- 中国(99153)
- 京(84218)
- 科学(81396)
- 财(75960)
- 农(73838)
- 所(65914)
- 业大(63782)
- 财经(60573)
- 研究所(59870)
- 江(59101)
- 中心(58658)
- 农业(58310)
- 经(55122)
- 北京(52609)
- 经济学(48067)
- 范(47803)
- 师范(47226)
- 州(46798)
- 院(46640)
- 财经大学(44930)
- 基金
- 项目(269922)
- 科学(211894)
- 基金(196856)
- 研究(193546)
- 家(172959)
- 国家(171477)
- 科学基金(147354)
- 社会(123055)
- 社会科(116621)
- 社会科学(116591)
- 省(105706)
- 基金项目(104765)
- 自然(97238)
- 自然科(94980)
- 自然科学(94953)
- 自然科学基金(93299)
- 划(88456)
- 教育(87370)
- 资助(80643)
- 编号(77538)
- 成果(61662)
- 重点(60105)
- 部(58925)
- 创(57989)
- 发(56724)
- 创新(53636)
- 课题(52776)
- 科研(51795)
- 业(51683)
- 制(51124)
- 期刊
- 济(178408)
- 经济(178408)
- 研究(114697)
- 中国(74886)
- 农(68434)
- 学报(66445)
- 管理(61529)
- 财(60816)
- 科学(59778)
- 大学(50152)
- 学学(47869)
- 农业(46767)
- 教育(36486)
- 融(34376)
- 金融(34376)
- 技术(33678)
- 业经(31255)
- 财经(30169)
- 经济研究(27800)
- 业(26228)
- 经(25780)
- 问题(23337)
- 技术经济(20721)
- 科技(19883)
- 版(19659)
- 现代(18972)
- 理论(18505)
- 商业(18126)
- 财会(17423)
- 业大(17413)
共检索到5807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卢福财 徐远彬
研究旨在考察我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是否存在驱动作用。以我国2005—2013年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互联网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正向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且该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金融危机后互联网的驱动作用比金融危机前更强。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但在样本期内,生产成本这一作用路径显著,创新能力这一作用路径不显著,且创新能力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门槛分析发现互联网水平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政策启示:一是积极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娟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什么影响?从理论上看,互联网+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改造供应链和培养人力资本等。基于世界银行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互联网+显著地影响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产业和地区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影响较小,对东部地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影响较大。上述研究结论表明积极促进制造业的互联网+,但应该分行业和分地区采取不同的模式和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 劳动生产率 行业差异 地区差异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汤丹 李翔
本文将年龄结构引入到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采用截面数据研究中国制造业及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年龄构成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区间劳动者比重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存在差异。45—54岁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均较高且对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高于对工资的正向影响。劳动者数量、25—34岁及65—74岁劳动者比重对制造业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会产生负向影响,其他年龄区间劳动者比重会促进两类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应对年长劳动者实行终身教育制、非全日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合理安排不同年龄区间劳动者在制造业中的工作比例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年龄结构 劳动生产率 工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制造业集聚与其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关系,制造业集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反作用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动态面板联立方程结果显示,考虑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作用后,制造业过度集聚产生拥挤效应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业密度增加仍然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正向作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仍然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制造业空间集聚存在自我强化机制。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互动关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光明 马磊 潘宇
本文利用20062015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物流劳动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投资等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方向与显著性均存在差异性。从总效应来看,物流产业集聚与地方财政支出均显著为正,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为负,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原毅军 刘浩
制造业服务外包不仅作用于制造业的资源整合与生产率的提升,对服务业同样会产生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制造业服务外包对服务业产出、劳动力转移、生产率及其增长滞后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制造业服务外包导致了服务业产出和劳动力投入的双重增加,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净效应具有不确定性,但会加剧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滞后程度:从长期看,服务外包对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性的影响减弱,服务业企业通过服务创新减少劳动力投入量,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缩小与制造业的差距。
关键词:
制造业 服务业 生产率 服务外包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昕 李廉水
本文以我国34个大型及特大型城市为样本,分析了聚集经济对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聚集经济确实是导致中国大型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地方化经济的影响远大于城市化经济;对于消费地指向型、技术与规模指向型及不定指向型制造业,聚集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间差异和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
聚集经济 城市 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克朋 樊士德 姜德波
当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重构中国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相对竞争力,使制造业出口的结构发生变动。构建两部门模型分析了其中的机理:当前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较快上涨,虽然能推动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依旧会促使要素从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转移到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2003—2014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中总结出的经验事实佐证了理论模型的推论:这期间的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而非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增加。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一个行业的工资增长对出口份额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对于工资增长较快的行业,虽然劳动生产率也增长得比较快,但出口份额的下降并不因此而改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应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实现结构优化。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克朋 樊士德 姜德波
当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重构中国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相对竞争力,使制造业出口的结构发生变动。构建两部门模型分析了其中的机理:当前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较快上涨,虽然能推动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依旧会促使要素从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转移到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2003—2014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中总结出的经验事实佐证了理论模型的推论:这期间的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而非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增加。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一个行业的工资增长对出口份额有显著的负面作用;对于工资增长较快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夏斐 肖宇
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和OECD国家2000—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程度,采用工具变量和GMM估计方法,重点就中美之间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并根据跨国面板数据测算了融合度指标对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美国融合度指标相比,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明显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同样明显,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度指数要显著高于中国对美国的融合度指数;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明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据此,笔者提出了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促进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杭敬 张志远 苑立波
当前,上海面临着既要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又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双重艰巨任务,而劳动生产率则是完成这两大任务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质上是劳动生产率提升与劳动力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前上海人口红利趋于减弱的形势下,继续提升劳动生产率是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又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赖物质消耗转为主要依赖广义的技术进步。而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又是推动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的三个要素。该文利用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模型,对"十五"时期以来上海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要素进行拆解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虽然上海制造业增加值与劳动生产率呈现同步回落走势,但技术进...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杨校美 谭人友
文章基于市场选择与政府行为的视角,将资本深化分解为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和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28个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本深化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能显著的促进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却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与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其临界值为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达到0.057左右,目前越过该临界值的制造业行业有20个,且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制造业。而未越过该临界值的制造业行业有8个,主要分布于轻工业制造业。这一研究结果为中国"去库存、去产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
关键词:
工资上涨 政府投资 资本深化 劳动生产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莉 唐亮
本文对中部地区6省制造业2003—2007年的行业增加值及劳动投入数据进行研究,通过计算Hoover指数和Krugman指数发现各省发生了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差异程度增强。然后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测算结构转变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证实"结构红利"的影响存在,但不明显。最后根据中部地区各省制造业呈现的特点,提出劳动力资源应向内部增长型和动态转移增长型部门转移等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放之 望艳
劳动成本上升一方面弱化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改革现行的工资机制,从关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角度转向人力资本积累,转向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竞争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