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40)
2023(6326)
2022(5249)
2021(4741)
2020(4100)
2019(8928)
2018(8696)
2017(17014)
2016(9072)
2015(9322)
2014(8665)
2013(8283)
2012(7266)
2011(6464)
2010(6201)
2009(5833)
2008(5720)
2007(4859)
2006(4070)
2005(3479)
作者
(25789)
(21532)
(21465)
(20034)
(13512)
(10465)
(9677)
(8584)
(8223)
(7400)
(7315)
(7026)
(6746)
(6737)
(6648)
(6565)
(6462)
(6376)
(6130)
(6051)
(5442)
(5277)
(5035)
(4809)
(4808)
(4722)
(4567)
(4562)
(4305)
(4180)
学科
(31004)
经济(30962)
(27303)
管理(24443)
(19630)
企业(19630)
方法(15931)
数学(14647)
数学方法(14559)
(10754)
保险(10663)
中国(10608)
(9875)
(9240)
贸易(9239)
(9086)
(8881)
(8769)
银行(8738)
(8215)
业经(7889)
(7567)
(7228)
金融(7227)
(6712)
财务(6711)
财务管理(6697)
企业财务(6361)
农业(5999)
(5748)
机构
大学(118803)
学院(118607)
(49536)
经济(48725)
管理(47826)
理学(41842)
理学院(41431)
管理学(40744)
管理学院(40560)
研究(37245)
中国(32414)
(26064)
科学(24164)
(23868)
(23635)
业大(21854)
农业(21021)
财经(19526)
(18803)
中心(18115)
(17990)
研究所(17514)
(16171)
经济学(15624)
财经大学(14902)
经济学院(14470)
北京(14405)
农业大学(14363)
商学(13499)
商学院(13390)
基金
项目(86776)
科学(68165)
基金(65714)
(59687)
国家(59186)
研究(56260)
科学基金(50698)
社会(38637)
社会科(36679)
社会科学(36668)
基金项目(35551)
自然(34955)
自然科(34223)
自然科学(34209)
自然科学基金(33659)
(33101)
(28477)
资助(26099)
教育(24651)
编号(20476)
重点(19304)
(18698)
(18653)
计划(17740)
科研(17670)
创新(17510)
(17346)
国家社会(16780)
(16756)
教育部(15866)
期刊
(45773)
经济(45773)
研究(32340)
学报(24031)
(22262)
科学(20292)
中国(19527)
大学(17496)
(17391)
学学(17175)
(16382)
金融(16382)
管理(14907)
农业(14562)
财经(9124)
经济研究(8718)
业经(8225)
(7968)
(7595)
技术(7180)
业大(6748)
(6629)
商业(6210)
问题(6062)
科技(5983)
农业大学(5914)
理论(5661)
技术经济(5486)
(5371)
统计(5295)
共检索到162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卫民  万佳乐  李超伟  
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研究互联网使用对个人离婚风险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和群体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会显著增大离婚风险。(2)互联网使用对离婚风险的影响存在两种机制,一是扩展了社交,增加了社交的广度和深度,二是促进了观念变化,更加认同独立平等、追求婚姻质量、注重自我感受的现代婚姻观念。(3)互联网使用对离婚风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群体差异性,低年龄与工作时间较长的群体互联网使用对离婚风险影响更大。文章为信息时代下中国持续升高的离婚率提供了新的解释,为婚姻方面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晓敏  
文章运用中国31个省份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对离婚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普及率对离婚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当年离婚率的影响小于其对未来1~3年离婚率的影响,这种滞后效应在第二年达到最大。另外,人均收入水平和城镇化率对当年和未来1~3年的离婚率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人均收入水平和城镇化率越高,离婚率越高。文章分别从5种机制对中国互联网普及提高离婚率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解释。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云蔚  
中国离婚率的不断走高持续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离婚的研究却仍然存在可继续探讨的空间。结合受教育水平与亲密关系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受教育水平与离婚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发生转变。研究发现,对于1960年以前的出生队列而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增加会显著提升离婚风险,而男性受教育水平的增加不会提升离婚风险。教育水平对离婚风险影响的分性别作用机制在1980年及以后的出生队列中发生了改变,在1980年及以后的出生队列中,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并不会显著提升其离婚风险,而男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则会降低其离婚风险。这一结果体现了受教育水平对离婚等亲密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会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发生转变。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邱海兰  廖文梅  袁若兰  
迈入稳定脱贫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返贫风险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采用I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林区农户返贫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对林区农户返贫风险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在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日消费标准1.9美元和3.1美元贫困线下,其影响效应分别为-2.234和-2.483;(2)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通过促进林区农户非农就业,降低其返贫风险发生概率,在1.9美元和3.1美元贫困线下,其中介效应分别为20.47%和44.76%,表明非农就业在互联网防治返贫风险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并随着贫困线提高,其中介作用更加明显;(3)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林区农户返贫风险的影响在返贫风险程度、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地区分布上具有异质性,对于中低返贫风险、受教育程度高及中西部地区的林区农户而言,互联网使用对其返贫风险的负向作用更加明显。受益于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正逐渐影响着农户生产、生活行为,并对农户返贫风险防治产生积极作用。但互联网使用存在“精英俘获”现象,导致“数字红利”存在分享不均的问题。因此,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返贫风险防治作用,深入拓展林区农户的非农就业渠道,加快弥合乡村群体间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既要信息“赋权”,又要信息“强能”,才能实现弱势群体的信息“增收”,防止返贫风险发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喻言  徐鑫  
本文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风险偏好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显著;从风险偏好调节作用模型分析发现,农户风险偏好抑制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的促进作用,强化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在使用互联网的农户样本中,农户风险偏好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农户越偏好风险,越倾向于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依据农户风险偏好程度分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效应具有风险偏好情景依赖特征。此外,按照地区划分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效应大小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喻言  徐鑫  
本文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风险偏好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显著;从风险偏好调节作用模型分析发现,农户风险偏好抑制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的促进作用,强化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在使用互联网的农户样本中,农户风险偏好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农户越偏好风险,越倾向于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依据农户风险偏好程度分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效应具有风险偏好情景依赖特征。此外,按照地区划分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效应大小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琬  张国胜  杨明洪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OLogit模型考察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并未促进社会公平感,反而导致社会公平感提升一个或一个等级以上的概率下降约14.41%。这一结果在利用工具变量法、处理效应模型克服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误后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公平感的负面影响在男性和没有大学学历群体中更为明显,而在是否从事非农工作群体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相对收入不公平感和抑制阶层流动感降低社会公平感。此外,闲暇互联网使用偏好对社会公平感的作用效果也有所区别。因此,应从提高个体互联网使用技能并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宽增收渠道、用制度调节和规范资源分配以保障阶层向上流动渠道畅通、鼓励个体广泛参与线上学习提高人力资本、加强社会舆情引导等方面努力,以实现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公平感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文小洪  马俊龙  王相珺  
本文实证研究了城乡户籍劳动者使用互联网带来的工资回报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差异对城乡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解决了样本选择问题后发现,城镇户籍劳动者使用互联网的工资回报高于农村户籍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互联网使用内容的差异可能是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城乡户籍劳动者使用互联网带来的工资回报的差异进而表现为互联网使用行为扩大了城乡工资差距。但是使用互联网带来的工资回报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从而导致互联网对城乡工资差距的解释力有所下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子豪  顾海  
在互联网社会与风险社会双重背景下,公众互联网使用经由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影响风险感知,探究互联网使用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机制对政府风险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从差异化人际信任视角通过OLS与工具变量法(IV)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强度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及差异化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的间接效应。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强度会增强公众风险感知水平,差异化人际信任均能够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公众与陌生人形成了“弱信任”,与亲近人与周围人形成了“强信任”。机制分析表明,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在间接效应中表现为遮掩效应,一般信任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政府部门可通过加强多主体网络空间治理,通过增进社会融合构建公民社会以提升普遍信任,通过家风建设、公众教育等加强特殊信任与一般信任,最终降低公众风险感知水平,实现有效的风险治理。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何德旭  董捷  
中国互联网保险2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逐步兴起到快速发展,目前行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元化的业务模式。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给保险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保险在给保险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蕴含着不容忽视的风险。监管部门应结合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实际,汲取国外互联网保险监管经验,在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互联网保险,使互联网保险成为保险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何德旭  董捷  
中国互联网保险2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逐步兴起到快速发展,目前行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元化的业务模式。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给保险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保险在给保险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蕴含着不容忽视的风险。监管部门应结合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实际,汲取国外互联网保险监管经验,在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互联网保险,使互联网保险成为保险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侯旭华  谢冬青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互联网保险业务与传统保险业务最大的区别在于保险产品的交易不是面对面式的实体交易,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化交易,所有的产品销售与赔付直接在线上完成,相对传统保险业务,互联网保险业务流动性风险更加明显。因此,如何识别化解互联网保险流动性风险成为保险行业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敏   翁贞林   鄢朝辉  
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选取了水稻种植常用的五项环境友好型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稻草还田、绿肥还田、灯光诱杀害虫、生物农药),使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和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互联网使用均能显著促进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农业保险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老年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使用互联网对中青年农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促进效果更好;农业保险对加入合作社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互联网使用对未加入合作社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基于此,提出需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农村互联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关注老年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使用互联网的需求和困难、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等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郑联盛  
目前国内存在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互联网支付清算、互联网信用业务以及网络货币等四大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目前在各自业务领域的影响整体较小,对银行部门影响短期有限但长期可能较为深远,对金融体系整体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但目前极为有限。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是传统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理念、思维、流程及业务等方面的延伸、升级与创新。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两面性,目前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主要风险环节在于强化了风险的内在关联性。互联网金融监管应兼具包容性和有效性,建立较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发展框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龚明华  
互联网金融既包括电商等互联网企业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普惠性、数字化和便利化等特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具有安全性问题和合规风险,需要构筑防范风险的"三道防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