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38)
2023(19148)
2022(16366)
2021(15305)
2020(12848)
2019(29248)
2018(29003)
2017(54449)
2016(30419)
2015(33780)
2014(33514)
2013(32303)
2012(29754)
2011(26979)
2010(26921)
2009(23939)
2008(23071)
2007(20153)
2006(17629)
2005(15367)
作者
(85855)
(71384)
(70760)
(67217)
(45240)
(34290)
(32225)
(28066)
(27299)
(25348)
(24128)
(24073)
(22696)
(22359)
(22142)
(21755)
(21606)
(21263)
(20381)
(20346)
(17910)
(17562)
(17246)
(16395)
(15953)
(15878)
(15786)
(15775)
(14320)
(14076)
学科
(114588)
经济(114466)
管理(79611)
(75840)
(60882)
企业(60882)
方法(50328)
数学(43888)
数学方法(43290)
中国(36613)
(32275)
地方(27528)
(27467)
(26644)
业经(26461)
教育(23903)
农业(21921)
(21598)
贸易(21579)
(20911)
理论(20664)
(19708)
技术(19652)
环境(18567)
(17929)
银行(17859)
(17571)
(17104)
(17012)
金融(17009)
机构
大学(412317)
学院(409581)
管理(156838)
(156173)
经济(152661)
研究(141831)
理学(136109)
理学院(134480)
管理学(131808)
管理学院(131070)
中国(101420)
科学(90405)
(89444)
(72725)
(71567)
(69861)
研究所(65707)
业大(65089)
中心(64496)
(61667)
(61081)
师范(61016)
农业(57100)
北京(56771)
财经(55901)
(51751)
(51074)
师范大学(49645)
(49430)
技术(47547)
基金
项目(285783)
科学(224351)
研究(207819)
基金(204090)
(179848)
国家(178244)
科学基金(151869)
社会(128854)
社会科(121919)
社会科学(121889)
(113572)
基金项目(108355)
教育(100535)
自然(100082)
自然科(97777)
自然科学(97750)
(97333)
自然科学基金(95962)
编号(85559)
资助(83438)
成果(69280)
重点(65262)
(64124)
(62884)
课题(61036)
(59743)
创新(55542)
科研(54914)
教育部(53810)
大学(52994)
期刊
(168241)
经济(168241)
研究(122761)
中国(86993)
学报(70170)
教育(68594)
(65501)
科学(61953)
管理(56556)
大学(53378)
(51671)
学学(49170)
农业(45412)
技术(38367)
(33495)
金融(33495)
业经(29585)
经济研究(26857)
财经(26354)
(23508)
(22639)
图书(22408)
问题(21777)
科技(20703)
(19595)
技术经济(18502)
理论(18421)
业大(18315)
商业(18108)
资源(17972)
共检索到605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谢尚   韦东明   唐琦  
以数字经济发展促进高质量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使用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推行手段,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着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的作用,对个体经济行为具有深刻影响。文章使用2016~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人教育—工作匹配状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了互联网使用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显著降低了教育失配的风险。相较于移动互联网使用,电脑互联网使用更有助于减少教育失配发生;(2)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促进其职位向上流动,进而矫正教育失配;(3)拓展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男性和高学历被访者教育失配的矫正效应更为明显。文章研究结论对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打造高质量数智化人才队伍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经验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兰青  鲁兴虎  
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6)数据,采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老年群体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异,并针对影响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因素进行论证。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老年人在互联网使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年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不同的老年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健康水平对老年人是否使用互联网不存在显著影响,但记忆力较好的老年人更有可能使用互联网。此外,文化娱乐支出和旅游支出较高的老年人更加倾向于使用互联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宗樾  
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着重探讨了互联网的减贫效应及其微观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家庭落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同时能够有效缓解家庭的贫困程度。具体说来,互联网拓宽了个体信息获取的渠道,强化了个体的社交网络,有助于个体获得更多信息和商机,对个体获得就业机会或是创业都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互联网还缩短了个体与金融服务的距离,有利于缓解个体面临的金融束缚,促进贫困家庭生产经营与增收。此外,互联网+教育有助于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教育的效率与公平。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锋亮  徐舜平  付新宇  
目前,关于婚姻的教育匹配情况的实证研究比较少。本文从个体的收入角度出发,实证分析婚姻中的教育匹配情况对个体收入的影响。本文将教育匹配情况分为三类,"向上婚配"、"向下婚配"以及"同质婚配",研究发现,女性选择"向上婚配"和"同质婚配",男性选择"向上婚配"都有显著的正向收入效应,而男性选择"向下婚配"则有显著的负向收入效应。这些结果很好地印证了教育的溢出效应,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女性选择"向下婚配"的机会成本显著更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凯  许珍珍  
推动全国劳动力市场统一和提升劳动力就业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基于200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互联网发展对就业中劳动力人力资本供给与产业结构需求间匹配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1)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互联网促进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2)互联网通过促进人口跨区域流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提升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3)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特征,突破门槛后劳动力池效应更加明显,互联网的促进作用明显跃升;(4)随着互联网发展阶段的递进,互联网网络溢出效应的增强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东中部地区互联网的劳动力就业匹配效应最为明显,西部地区尚不突出。因此,应从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就业信息平台以及强化互联网与农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就业匹配效率,助力中国区域经济社会走向共同富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永红  陈特放  张友生  
提出了一个用于网格服务的语义发现的匹配系统,该系统通过对请求服务和已发布服务的匹配来发现最合适的用户服务.该匹配系统中所采用的FOI(Functionality,Output,Input)匹配算法主要考虑请求服务的功能和已发布服务的功能是否匹配作为关键因素进行快速而精确地服务发现,该算法利用合适的Algernon推理规则对功能本体和领域本体进行处理,从而就可以推断出已发布服务和请求服务的FOI相似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晶  周彩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20年四期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并未改善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平均而言,互联网使用导致农民工工作满意度降低约9.4个百分点,这一负面影响在低技能(高中或以下学历)、新一代、男性和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使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学习、社交等方式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就其作用机制而言,互联网使用可能通过加剧过度劳动和降低相对收入而降低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晶  周彩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20年四期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并未改善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平均而言,互联网使用导致农民工工作满意度降低约9.4个百分点,这一负面影响在低技能(高中或以下学历)、新一代、男性和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使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学习、社交等方式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就其作用机制而言,互联网使用可能通过加剧过度劳动和降低相对收入而降低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进华  全薇  孙祚旭  
科学工作流是数字化科研的强有力工具,其基本构成部分是Web服务。在生物信息学应用领域,Web服务一般通过本体进行语义描述,并封装成语义Web服务。文章以描述逻辑及其SHIQ语言为基础,研究目的在于定义生物信息学领域的Web服务语义描述框架,主要方法包括服务的语法与语义定义,语义Web服务的查询与匹配以及多服务的组合机制。最后以DNA序列查询以及格式转换为例,论述了具体的应用方式,实际使用有较好的效果。研究结论是:语义封装以及语义查询可以很好解决无状态Web服务查询匹配的精确度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继迁  陈虹  王占国  
文章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影响女性创业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创业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能提高女性创业概率,促进女性开展机会型创业;互联网使用通过社会资本和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偏好两种机制间接影响女性创业。具体而言,互联网使用通过提高社会资本和改善正规金融机构偏好间接提高女性创业概率,仅通过改善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偏好间接促进女性开展机会型创业。建议为促进女性创业,要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女性的网络技术培训;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社交网络,发展女性的社会资本;构建金融信息交流平台,改善女性的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偏好。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春敏  李元琪  
社会发展要致力于人民生活幸福,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至关重要的一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水平。论文使用Probit模型和2014年、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显示:互联网使用带来居民幸福感水平的提高;在居民个体存在异质性的背景下,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老年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进一步对互联网使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可以提高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进而对其幸福感水平产生影响。据此提出关注农村居民和老年人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净化网络信息从而提升居民社会信任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提升居民幸福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礼  陈思月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的追访数据,考察了居住条件对健康的影响,即从个人住房条件和社区环境条件两个层次,分别对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Oprobit回归分析,对生理健康的影响进行Probit回归分析,发现这几者之间的确存在相关关系。政府应当将改善住房条件作为促进人口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重视人居环境建设,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应在五个方面加以努力:扩大自来水管道覆盖面积,完善公共住房政策和廉租房政策,加大住房卫生安全宣传力度,加强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工作,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玉荣  段玉婷  卓苏凡  
在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及价值创造是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工业互联网作为资源优化配置,强化产业协作配套对接的重要载体,为实现企业数字创新提供了可行路径。基于2013—2019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工业互联网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业互联网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创新,但其对于创新投入端的影响大于创新产出端。进一步异质性检验分析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工业互联网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更显著;相对于低市场化水平城市的企业,工业互联网对高市场化水平城市企业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论可为国家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对企业数字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岳云嵩  李兵  李柔  
本文基于2004-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采用倍差匹配的估计方法 (PSM-DID),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对企业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互联网显著促进了我国企业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而且这种效应在企业使用互联网之初最为显著。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发现,互联网仅对中小型企业进口技术复杂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大型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仅对中、高开放地区企业进口技术复杂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低开放地区企业没有显著影响。本文丰富了互联网对贸易影响的研究,为互联网的进口技术复杂度促进效应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证据,同时也为"互联网+贸易"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任卓异  姜凌  庞川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用户的增长,移动APP在我国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应用商店APP数量超载、同质化严重成为用户寻找APP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在信息采纳模型基础上构建超载APP可发现性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上评论的质量、网上评论的数量、APP评级和同伴影响对用户感知信息的有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从而影响APP可发现性。该研究填补移动APP可发现性相关研究的不足,同时为应用商店和开发者在改进APP可发现性方面提出建议,促进APP应用市场不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