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09)
- 2023(17166)
- 2022(14961)
- 2021(13857)
- 2020(11875)
- 2019(27372)
- 2018(27310)
- 2017(53156)
- 2016(29288)
- 2015(32755)
- 2014(32652)
- 2013(32384)
- 2012(29662)
- 2011(26846)
- 2010(26760)
- 2009(24794)
- 2008(24637)
- 2007(22179)
- 2006(19266)
- 2005(16653)
- 学科
- 济(116980)
- 经济(116846)
- 业(84054)
- 管理(79686)
- 企(62005)
- 企业(62005)
- 方法(54211)
- 农(49720)
- 数学(47618)
- 数学方法(47140)
- 农业(32806)
- 财(29814)
- 业经(29014)
- 中国(28964)
- 学(26325)
- 地方(23271)
- 贸(22826)
- 贸易(22820)
- 易(22191)
- 制(21776)
- 务(19034)
- 财务(18963)
- 财务管理(18919)
- 技术(17918)
- 企业财务(17875)
- 银(17696)
- 银行(17612)
- 环境(17466)
- 理论(16888)
- 和(16804)
- 机构
- 学院(417160)
- 大学(416474)
- 济(163551)
- 管理(162818)
- 经济(160015)
- 理学(141991)
- 理学院(140397)
- 研究(139846)
- 管理学(137840)
- 管理学院(137109)
- 中国(103950)
- 农(93052)
- 科学(92099)
- 京(87941)
- 业大(73873)
- 农业(72911)
- 所(72721)
- 财(71857)
- 研究所(66761)
- 中心(65191)
- 江(61177)
- 财经(58386)
- 北京(54757)
- 范(53515)
- 经(53225)
- 师范(52876)
- 院(49455)
- 州(49215)
- 经济学(48234)
- 农业大学(46448)
- 基金
- 项目(290149)
- 科学(224913)
- 基金(208990)
- 研究(205068)
- 家(185226)
- 国家(183656)
- 科学基金(155260)
- 社会(127303)
- 社会科(120282)
- 社会科学(120244)
- 省(114950)
- 基金项目(112145)
- 自然(103733)
- 自然科(101269)
- 自然科学(101235)
- 自然科学基金(99404)
- 划(96654)
- 教育(92623)
- 资助(85434)
- 编号(84143)
- 成果(66944)
- 重点(65085)
- 部(62912)
- 发(62220)
- 创(59960)
- 课题(56732)
- 科研(56470)
- 创新(56016)
- 计划(55179)
- 大学(52993)
- 期刊
- 济(176813)
- 经济(176813)
- 研究(113954)
- 农(90011)
- 学报(77447)
- 中国(75157)
- 科学(66601)
- 农业(60764)
- 大学(56859)
- 财(54107)
- 学学(54074)
- 管理(52725)
- 教育(38793)
- 融(35823)
- 金融(35823)
- 业经(34382)
- 技术(33283)
- 业(30133)
- 财经(27375)
- 经济研究(26922)
- 问题(24659)
- 经(23268)
- 版(23156)
- 图书(21502)
- 科技(21405)
- 业大(21355)
- 技术经济(20204)
- 理论(19640)
- 商业(18808)
- 资源(18569)
共检索到593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浩 吕杰 韩晓燕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以网络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深刻改变着农户行为方式。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微观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控制内生性方法,分析农户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及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探讨影响效应在上网方式和农户间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互联网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生活垃圾分类的意愿较高,上网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高达82.9%。户主年龄、成员平均年龄和到县城距离对农户使用互联网有负向影响,户主学历、成员平均学历、家庭收入规模、道路硬化比例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对互联网使用有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能有效提升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愿,但不同上网方式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手机上网和混合上网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影响的净效应分别为5.2%和3.1%,而电脑上网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存在组群差异,互联网的使用效应仅适用于老一代农户、非农型农户和男户主农户群体。因此,提出加强农村互联网软硬件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线上宣传活动,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多元化宣传策略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吴丽丽
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促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利用控制方程法和半参数似无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互联网使用与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非农就业与互联网使用决策受到共同因素作用;(2)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垃圾分类意愿,但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有负向影响;(3)互联网使用不能够抵消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负向影响,二者总体影响为负。因此,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非农就业人员环保意识,改善村居内部环保设施。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非农就业 垃圾分类意愿 农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吴丽丽
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促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利用控制方程法和半参数似无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互联网使用与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非农就业与互联网使用决策受到共同因素作用;(2)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垃圾分类意愿,但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有负向影响;(3)互联网使用不能够抵消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负向影响,二者总体影响为负。因此,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非农就业人员环保意识,改善村居内部环保设施。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非农就业 垃圾分类意愿 农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左孝凡 康孟媛 陆继霞
改善农村环境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调动农村居民个体参与意愿是提升农村环境整体治理水平的有力抓手。本文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为例,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通过构建Manski互动效应模型和递归双变量Probit(RBP)模型,实证检验社会互动、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旨在为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经验证据。研究发现:(1)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明显的社会互动效应,社区内生互动效应对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互联网使用对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考虑个体选择性偏误后结果依然稳健,移动互联网成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互联网连通渠道;(3)互联网使用在削弱社会互动对个体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正向影响的同时,对个体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发挥促进效应,整体上削弱效应大于促进效应,但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4)社会互动、互联网使用及其交互作用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影响在性别及互联网连通渠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提出了加强社区营造建设,激发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加强移动互联网应用,提升农村环境数字治理能力;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创新能力,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能等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齐莹 颜廷武 盖豪
探索建立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是缓解各级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公共品供给压力的有效途径,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支付意愿,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探讨责任认知和社会资本对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使用条件混合估计方法(CMP)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当前仍有48.53%的样本农户不愿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费用,而在愿意支付费用的农户中,其意愿水平为每月10~19元。责任认知通过内容认知和后果认知两个维度正向激励着农户的支付意愿。除人际信任外,社会资本中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制度信任、社会支持和社会需要都对农户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强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在结果认知与农户支付意愿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弱关系网络、制度信任和社会需要在内容认知与农户支付意愿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建议提高农户责任认知水平,强化多维度社会资本积累,并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社会资本在组织运行中的显著优势,以有效推动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世文 黄森慰 陈静 黄可扬 何有幸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农户作为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其是否愿意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关系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成效.本文基于2020CLES公开数据,采用Logit模型,通过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考察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引导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宣传教育作用要强于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约束激励作用.另外,二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2)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除了可以直接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外,还能通过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产生间接影响.据此,应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环境规制体系建设,提高农户的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水平,以增强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提高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毛馨敏 黄森慰 林晓莹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环境治理成为当务之急,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因其对政策可执行性的促进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跟踪福建、安徽、陕西三省农村环境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感知与环境干预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心理感知中对环境的评价和自身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户们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能性越大;环境干预是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重要因素,环境宣传情况和环境处罚制度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促进作用。为切实推动农户选择环保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呼吁广大农户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促进"乡村美"的目标实现,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推进农村的环境治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淋议 刘琦 钱文荣
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是生态宜居的关键,研判当前农户生活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具有现实必然性。基于山东、安徽和重庆3省的农户调研数据,尝试构建包含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的有效举措。结果表明:59.07%的样本农户的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愿意为10~20元/(人·a),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水平总体较低且存在区域差异,经济最不发达区域的农户倾向于支付10元/(人·a)以下的垃圾治理费用,占比达50.41%。家庭收支水平和农户环保认知均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的支付意愿,且环保认知与文化程度存在交互效应,早期儿童环保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女性相较于男性,支付意愿更高;固定垃圾点的供给对于农户支付意愿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基于此,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和因地施策,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儿童早期环保教育,提高女性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绩效,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凯宁 高清 靳乐山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重要内容。基于云南省昭通市渔洞水库汇水区465个农户调研数据,利用双栏模型(Double Hurdle Model)实证分析农户收入水平、村干可信度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意愿(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意愿较高,有86.9%的农户愿意为生活垃圾治理支付费用,支付意愿的均值为45.616元/户/年;收入水平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村干可信度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意愿、支付意愿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村干可信度对农户收入水平-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对村干部信任程度高的农户,收入水平对支付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年龄、家中负担人数、家中是否有村干部、家中常住人口数量等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也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意愿产生影响。对比农户参与意愿和支付意愿两栏的结果,可以发现年龄、家中负担人数、家中有村干部、地区等变量在影响方向和程度上存在差异,说明农户参与和农户支付是两种不同的机制,需要区别对待才能更好洞悉农户意愿。实现以农户收入为核心的经济因素和以村干可信度为核心的非经济因素的合理配合是促进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关键。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邓俊淼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持村容整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南水北调水源区农户为调查对象,分析农户对生活垃圾处理的认知及支付意愿。实证结果显示:58.29%的农户愿意为保护生活环境进行付费,平均付费金额为10.57元;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为:教育程度、政治身份、性别、对环境污染的认知、收入水平。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何有幸 黄森慰 陈世文 黄可扬
为探究环境政策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机理,本文整合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计划行为理论,运用闽、徽、陕三省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政策能够提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多种环境政策获知途径的农户其意愿提升幅度最高,而单一环境政策获知途径间提升作用差异不大。相较于非项目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村的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受环境政策影响强度更大。环境政策通过影响社会规范中介因子和价值认知中介因子进而影响农户的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且社会规范的中介效应比价值认知高,从而证明环境政策的行为导向较之观念导向更明显。此外,家庭废纸产生量使得环境政策知悉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促进关系存在转折点,当家庭年平均废纸产生量超过24斤(1斤=0.5千克)时,两者影响关系不再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彦 姜志德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农户的积极参与。通过对河南省淅川县15个村庄的实地调查,在统计描述基础上用logistic方法研究了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水平、家庭纯收入以及家庭目前在学人数对农户的支付意愿有正的显著影响,户主健康状况、家庭人口规模对农户的支付意愿有负的显著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丰翼 颜廷武 范怡楠
基于湖北省967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聚焦抑制废弃物产生源头措施,着眼农村地区和微观层面,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减量的影响,并进一步从消费升级视角探究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减量,反事实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的农户假如未使用互联网,其生活垃圾产生量将显著增加。(2)消费升级是互联网使用作用于生活垃圾减量的主要传导机制。其中,互联网购物带来的消费数量提升会增加生活垃圾产生量,但是消费结构优化又进一步抑制生活垃圾产生量。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对男性、老龄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影响效果更为显著。提出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夯实互联网基础设施、倡导理性消费、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等措施,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丰翼 颜廷武 范怡楠
基于湖北省967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聚焦抑制废弃物产生源头措施,着眼农村地区和微观层面,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减量的影响,并进一步从消费升级视角探究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减量,反事实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的农户假如未使用互联网,其生活垃圾产生量将显著增加。(2)消费升级是互联网使用作用于生活垃圾减量的主要传导机制。其中,互联网购物带来的消费数量提升会增加生活垃圾产生量,但是消费结构优化又进一步抑制生活垃圾产生量。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对男性、老龄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影响效果更为显著。提出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夯实互联网基础设施、倡导理性消费、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等措施,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书赫 王成军
农户参与意向不高、有意向没行为现象是快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主要障碍。论文通过引入门槛效应、漏斗效应、异质性和两类特殊外部因素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拓展,构建出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决策模型。研究认为:意向与行为并不具有天然一致性,两者之间存在有门槛效应及漏斗效应,使得一部分参与意向并未转化为参与行为;知觉控制因子是农户参与行为实际控制条件的代理变量,但它只等价于可从主观衡量的那部分实际控制条件,并未包括隐性外部因素和突发性外部因素;异质性同样是引起参与意向与行为背离的原因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