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857)
- 2023(21166)
- 2022(18115)
- 2021(16706)
- 2020(14224)
- 2019(32274)
- 2018(32000)
- 2017(62458)
- 2016(33956)
- 2015(37511)
- 2014(36871)
- 2013(36489)
- 2012(33510)
- 2011(29904)
- 2010(29877)
- 2009(27855)
- 2008(27576)
- 2007(24696)
- 2006(21906)
- 2005(19136)
- 学科
- 济(135650)
- 经济(135420)
- 业(113728)
- 管理(102014)
- 企(94610)
- 企业(94610)
- 方法(62189)
- 数学(51729)
- 数学方法(51096)
- 农(50609)
- 财(40368)
- 业经(37697)
- 中国(34822)
- 农业(33595)
- 学(28866)
- 制(27171)
- 务(27090)
- 财务(27016)
- 财务管理(26975)
- 企业财务(25638)
- 地方(24860)
- 贸(24847)
- 贸易(24836)
- 易(24190)
- 理论(23523)
- 技术(23195)
- 和(22566)
- 银(20876)
- 银行(20796)
- 策(20453)
- 机构
- 学院(478814)
- 大学(476230)
- 济(192141)
- 经济(188260)
- 管理(187668)
- 理学(162505)
- 理学院(160763)
- 研究(159371)
- 管理学(157769)
- 管理学院(156925)
- 中国(122639)
- 科学(101360)
- 京(100441)
- 农(96768)
- 财(89652)
- 所(81249)
- 业大(78792)
- 农业(75561)
- 研究所(74090)
- 中心(73564)
- 财经(71753)
- 江(71739)
- 经(65428)
- 北京(62398)
- 范(59319)
- 师范(58581)
- 经济学(58033)
- 院(57231)
- 州(57103)
- 财经大学(53170)
- 基金
- 项目(327934)
- 科学(256935)
- 基金(239058)
- 研究(233027)
- 家(211143)
- 国家(209312)
- 科学基金(178916)
- 社会(148567)
- 社会科(140190)
- 社会科学(140147)
- 省(128736)
- 基金项目(126379)
- 自然(118453)
- 自然科(115764)
- 自然科学(115729)
- 自然科学基金(113696)
- 划(108092)
- 教育(105970)
- 资助(98557)
- 编号(93414)
- 成果(74711)
- 重点(73400)
- 部(71677)
- 发(69769)
- 创(69032)
- 创新(64183)
- 课题(63716)
- 科研(63511)
- 国家社会(61388)
- 计划(60846)
- 期刊
- 济(212736)
- 经济(212736)
- 研究(137304)
- 农(92373)
- 中国(89013)
- 学报(84133)
- 科学(74888)
- 财(70427)
- 管理(69834)
- 大学(63447)
- 农业(62048)
- 学学(60566)
- 融(46172)
- 金融(46172)
- 教育(44763)
- 技术(40095)
- 业经(38879)
- 财经(35371)
- 经济研究(33248)
- 业(32455)
- 经(30434)
- 问题(28179)
- 版(25378)
- 技术经济(23783)
- 科技(23325)
- 业大(22603)
- 现代(21442)
- 商业(21324)
- 理论(21238)
- 统计(21139)
共检索到701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潘北啸 丁志勇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互联网使用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突破了时空限制,重塑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帮助更多农特产品走向市场,带动农民增收。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探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使用互联网对家庭农业收入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同时提升了网络销售农产品占比。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主要增加了家庭的经济作物收入和林木种植收入。农户接触互联网渠道越多,农业增收效应越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农业信贷可得性、增加社会资本等渠道促进家庭农业增收。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农业增收的效应主要存在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五线城市和户主受教育年限小于9年的家庭。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昕 胡友 祁春节
基于2014—2018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面板Tobit模型从微观层面分析农户的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会显著提升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水平,但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采纳的影响远低于对农业雇工服务采纳。运用条件混合估计模型结合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仍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融合发展还亟须加强。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高、经营规模较大和非平原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的促进作用更大,对于解决非平原地区传统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贡献突出。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拓宽信息渠道和扩大非农就业两条路径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并且对农业雇工服务采纳的影响效应都明显大于农业机械化服务采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昕 胡友 祁春节
基于2014—2018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面板Tobit模型从微观层面分析农户的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会显著提升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水平,但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采纳的影响远低于对农业雇工服务采纳。运用条件混合估计模型结合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仍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融合发展还亟须加强。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高、经营规模较大和非平原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的促进作用更大,对于解决非平原地区传统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贡献突出。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拓宽信息渠道和扩大非农就业两条路径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并且对农业雇工服务采纳的影响效应都明显大于农业机械化服务采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彭克强 刘锡良
本文基于四川省16市32县7158农户经济金融调查数据,运用T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实证考察了四川粮食主产区农户增收对其正规信贷可得性和非农创业意愿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农户正规信贷获得额显著增加,但同时其主观感受到的正规信贷约束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明显加重;而农民增收对农户非农创业意愿的显著正向效应可以合理地解释该矛盾性现象。就是说,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自发兴起,农户人均收入出现较快增长,农民非农创业意愿逐步增强,从而造成广大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出现上述悖逆现象。该实证结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更好贯彻国务院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举措,客观反思现行农村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雪 孙学涛
促进农业生态产品供给不仅是乡村生态振兴的要求,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态产品的农户供给提供了新路径。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互联网使用与农户农业生态产品供给之间存在内生性,内生性的存在会过高估计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影响程度;与低人力资本农户相比,互联网使用更能提高高人力资本农户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与兼业农户和非农户相比,互联网使用更能提升纯农户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互联网使用还会通过社会资本对农户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产生中介效应。基于实证分析结论,从互联网使用角度提出了三点提升农户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积极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敏 翁贞林 鄢朝辉
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选取了水稻种植常用的五项环境友好型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稻草还田、绿肥还田、灯光诱杀害虫、生物农药),使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和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互联网使用均能显著促进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农业保险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老年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使用互联网对中青年农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促进效果更好;农业保险对加入合作社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互联网使用对未加入合作社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基于此,提出需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农村互联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关注老年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使用互联网的需求和困难、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等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任乐 王性玉 赵辉
本文在对农业保险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借款人(农户)和贷款人(金融机构)双方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构建模型,深入分析农业保险和农户信贷的内在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进一步利用河南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Logit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农业保险作为抵押品替代信号能够有效缓解农户所受信贷配给,增加其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额度。研究结论对更好的发挥银保互动融资功能,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信贷配给 农业保险 信贷可得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任乐 王性玉 赵辉
本文在对农业保险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借款人(农户)和贷款人(金融机构)双方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构建模型,深入分析农业保险和农户信贷的内在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进一步利用河南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Logit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农业保险作为抵押品替代信号能够有效缓解农户所受信贷配给,增加其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额度。研究结论对更好的发挥银保互动融资功能,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信贷配给 农业保险 信贷可得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温雪 聂勇
本文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一是劳动力流动既可以提高农户获得互联网金融借贷的概率,又有助于提升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金额,从而缓解农户家庭流动性约束。二是劳动力流动可以扩大家庭交际范围和社会网络关系,从而对农户社会资本产生正向的影响。三是劳动力流动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劳动力流动既可以直接促进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可获得性和金额,又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社会资本—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这一中介机制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可获得性和金额产生间接的影响。四是异质性分析发现,劳动力流动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直接影响和通过社会资本渠道对农户互联网金融借贷的间接影响仅在中西部地区和低资产农户家庭中成立。本文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提升农户互联网金融参与度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互联网金融 社会资本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东武
首先,通过基于引入社会资本、抵押贷款参数以及Cobb-Douglas函数构建的社会最优贷款模型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资本有助于提高农户贷款的可得性。其次,基于所有人、中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三视角,以及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所有人视角看,农户普遍缺乏合格的抵押品,抵押贷款在总体上降低了农户贷款的可得性,而社会资本能增加农村地区的贷款规模;从中高收入群体视角看,较富裕的农户普遍能提供抵押品,有助于提高贷款的可得性;从低收入群体视角看,银行更关注农户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在贷款中的作用大于抵押品,社会资本与贷款可得性呈正相关。目前,在中国的农村,低收入...
关键词:
农户贷款可得性 抵押贷款 社会资本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米运生 廖祥乐 吴怡
农地产权变得日益强化而完整,农地流转也正在常态化;农地流转既标志着农户要素配置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影响着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的优化也可能产生金融影响:既提升农户信贷可得性,也改变其融资渠道。利用广东、江西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于农业的转型升级及其对于农户融资渠道选择等金融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从几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营格局从细碎化转变为规模化;生产目的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生产,种植品种从以消费为主的大宗农产品升级为利润导向的经济作物。此外,农地流转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加快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进而从改善供给与增加需求方面提升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并促使农户在选择融资渠道时更偏向于正规金融机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徐慧贤 张月明 斯琴图雅
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户社会网络资本与信贷的统计分析,挖掘其影响机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可得社会网络资本对信贷可能性及真实性呈显著正影响,且人情支出的作用尤其明显;户主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户主是否为党员等特征变量对信贷可能性及真实性有不同程度及方向的显著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为正向影响,且影响比人口数量显著;家庭总收入及承包土地影响均显著,而经营性总资产对信贷真实性呈显著正影响,但对信贷可能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汪雨雨 赵增力 罗琦
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信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林牧渔等不同性质的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四元Probit模型检验互联网使用对正规信贷部门、非正规信贷部门的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获得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促使农户对正规信贷部门的借贷行为及信贷需求分别提高了25.69%和18.94%,对非正规信贷部门的信贷行为及信贷需求不产生影响。(2)互联网使用提高了农户的金融素养,促使农户开通“电子银行”的行为提高了7.14%,这两种行为显著促进了农户的正规信贷获得及信贷需求。(3)进一步分析显示,互联网有助于提高林农及高森林覆盖率地区农户对正规信贷部门的信贷需求和信贷行为,对非林业生产户及低森林覆盖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获得的影响则不显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继续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借助互联网发展降低信贷成本,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服务;加强农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的使用率;继续推动落后林区、通信设施不完善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缓解林农信贷约束的同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何慧 黄敦平 王高攀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而言,使用互联网的农户创业概率和机会型创业概率将分别提高19%和25.8%。同时,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与代际差异,其中,中西部地区和壮年农户创业决策受到互联网使用影响相对较大。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农户社会资本和改善融资渠道提升农户创业概率。在替换了互联网使用的代理变量之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影响结果依旧稳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红宇 王嫒名 祝志勇
“互联网+”能否赋能农村金融发展,进而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对激发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三期的面板数据,采用条件混合回归(CMP)考察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互联网使用能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使用互联网使农户获得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增加5.48%和31.18%。其中,互联网使用使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提高6.45%和43.22%,但对农户非正规信贷影响不显著,说明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主要体现在正规信贷层面。进一步地,通过多维度的农户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在中等收入以上、有外出务工和中等经营规模以上农户群体内作用强度更大且更显著,表明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户信贷上存在“精英俘获”现象,且在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上具有差异。而且,在考虑样本自选择问题和变量设置偏差后,结果依然稳健。因此,发展并普及互联网对完善农村信贷市场、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成效显著,应充分激发“互联网+”赋能农业的活力,但也要重视“非精英”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共享发展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