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12)
- 2023(14113)
- 2022(11834)
- 2021(10593)
- 2020(8959)
- 2019(19841)
- 2018(19799)
- 2017(38547)
- 2016(21102)
- 2015(22655)
- 2014(22030)
- 2013(22280)
- 2012(20640)
- 2011(18352)
- 2010(18258)
- 2009(16992)
- 2008(17066)
- 2007(15285)
- 2006(13717)
- 2005(11982)
- 学科
- 济(95742)
- 经济(95625)
- 业(93443)
- 企(75170)
- 企业(75170)
- 管理(72384)
- 农(47851)
- 方法(44526)
- 数学(36657)
- 数学方法(36448)
- 业经(31682)
- 农业(31666)
- 财(28902)
- 中国(21284)
- 务(20785)
- 财务(20779)
- 财务管理(20747)
- 企业财务(19748)
- 制(18814)
- 贸(18389)
- 贸易(18381)
- 地方(18149)
- 易(17923)
- 技术(17883)
- 环境(17160)
- 划(16357)
- 学(15653)
- 策(15631)
- 和(15283)
- 体(14138)
- 机构
- 学院(304605)
- 大学(295394)
- 济(132384)
- 经济(130257)
- 管理(124596)
- 理学(108598)
- 理学院(107622)
- 管理学(106203)
- 管理学院(105682)
- 研究(95530)
- 中国(76460)
- 农(73583)
- 科学(59564)
- 京(59498)
- 财(58204)
- 农业(57099)
- 业大(54465)
- 所(48492)
- 财经(47196)
- 江(47105)
- 中心(45999)
- 研究所(44070)
- 经(43143)
- 经济学(40030)
- 经济管理(36762)
- 经济学院(36636)
- 州(36223)
- 农业大学(35955)
- 北京(35582)
- 商学(34716)
- 基金
- 项目(209035)
- 科学(165767)
- 基金(154830)
- 研究(147302)
- 家(136062)
- 国家(134806)
- 科学基金(116902)
- 社会(98498)
- 社会科(93298)
- 社会科学(93271)
- 省(85197)
- 基金项目(83508)
- 自然(76658)
- 自然科(74954)
- 自然科学(74929)
- 自然科学基金(73678)
- 划(68363)
- 教育(64346)
- 资助(61737)
- 编号(57301)
- 业(46317)
- 创(46284)
- 重点(46178)
- 部(45997)
- 发(45799)
- 创新(42616)
- 成果(42356)
- 国家社会(41173)
- 科研(40463)
- 人文(39251)
- 期刊
- 济(148281)
- 经济(148281)
- 研究(78538)
- 农(74031)
- 中国(54255)
- 学报(51838)
- 农业(50041)
- 科学(47385)
- 财(45787)
- 管理(45481)
- 大学(39546)
- 学学(38540)
- 业经(32489)
- 融(30703)
- 金融(30703)
- 业(26718)
- 技术(24701)
- 财经(23483)
- 经济研究(21854)
- 问题(20680)
- 经(20134)
- 技术经济(17349)
- 版(16515)
- 世界(15748)
- 商业(15700)
- 教育(15462)
- 农村(15109)
- 村(15109)
- 农业经济(14683)
- 科技(14577)
共检索到440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沈玉洁 裴小涵 赵敏娟
【目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厘清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21年对河南、湖南和黑龙江3省1192份粮食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将农业碳排放纳入非期望产出的核算框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碳排放效率,并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剖析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1)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农业碳排放效率,并且使用互联网获取的农业信息类型越多,越有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2)互联网使用分别通过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和市场参与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3)异质性分析发现,与使用互联网关注气象信息与政府规制信息相比,使用互联网关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信息更能显著提高农业碳排放效率。(4)分样本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高受教育程度组、风险厌恶组以及高社会关系组农户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结论】应通过加大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和农产品信息平台,拓宽农户市场参与渠道以及提高农户互联网技术应用素养等措施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加速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琳 夏英
农业经营规模和效率及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黑龙江、河南和四川三省的517份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DEA方法对玉米种植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用Tobit方法对影响规模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玉米种植规模效率较高,达到0.90,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玉米种植规模效率省际差异明显,黑龙江省最高,四川省最低;针对不同规模分组的考察,发现规模效率随着规模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说明推进规模经营应该因地制宜,并且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Tobit分析表明,户主的教育程度越高、户主出县打过工对规模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家庭非农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与规模效率显著负相关。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规模经营农户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规模效率 影响因素 玉米种植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琳 夏英
农业经营规模和效率及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黑龙江、河南和四川三省的517份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DEA方法对玉米种植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用Tobit方法对影响规模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玉米种植规模效率较高,达到0.90,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玉米种植规模效率省际差异明显,黑龙江省最高,四川省最低;针对不同规模分组的考察,发现规模效率随着规模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说明推进规模经营应该因地制宜,并且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Tobit分析表明,户主的教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规模效率 影响因素 玉米种植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扬 李涵 赵正豪
[目的]农业碳排放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我国省际间农业碳排放的相对均衡发展,对加快农业生产中“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1991—2019年粮食作物农用物质投入等统计数据,运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农业碳排放量,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检验我国农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整体稳定,播种区域逐渐向粮食主产区集中;(2)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但增速下降,化肥、柴油是主要碳源,碳排放量、碳源及碳排放强度在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差异明显;(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增加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明显增进作用,农业效率提高和农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则促进农业碳排放量增长。[结论]应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化化肥、农药、柴油等化学生产要素投入科学标准和使用技术,提高使用效率;实施碳排放补贴政策,建立碳排放区域间补偿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青 张俊飚 张虎
文章基于1998—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从农业碳排放总量来看,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松花江流域的增排效应最大。从分位数回归结果来看,当分位点升高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效应也逐渐变大。从农业碳排放强度来看,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粮食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碳排放强度,表明农业机械化促进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提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项升 李豫新 江激宇
本文利用2019年安徽省粮食主产区859份粮食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基层农技推广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制约因素及作用路径。本文研究发现:基层农技推广有助于种植户作出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改进,使接受新技术的种植户产出水平接近期望生产可能性边界;基层农技推广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社会资本水平高、土地经营规模大及所处生产区域土地细碎化程度低的种植户而言,基层农技推广的作用效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基层农技推广可以通过鼓励种植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专家下乡入户指导两条路径来间接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因此,应继续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扩大其效率提升效应;科学识别制约因素,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丰富农业技术培训形式,提升农业技术人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繁华 刘淑萍
"互联网+"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也十分关键。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GMM计量方法对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均产生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比重上升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关键词:
“互联网+” 制造业升级 系统GMM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润东 王超
文章利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两部分模型和工具变量估计实证研究了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家庭出游决策以及旅游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家庭出游概率,促进家庭旅游消费;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高收入家庭、青年家庭以及城镇家庭旅游消费影响更强;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增强社会互动,从而进一步促进家庭旅游消费。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旅游消费 两部分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肖开红
基于河南、山东和陕西三省368位粮食经纪人的微观数据,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粮食经纪人个体特征、信息需求特征、市场行为特征和互联网准备度对其互联网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水平较高的"80后"年轻人是粮食经纪人群体中互联网采纳的先驱者;粮食收购资金规模、信息依赖程度对粮食经纪人互联网采纳行为具有显著正影响,而粮食购销频率对粮食经纪人互联网采纳行为具有显著负影响;另外,当前我国粮食经纪人队伍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偏低、付费意愿较弱和互联网操作技能欠缺等现实问题,也显著抑制了其互联网采纳行为。
关键词:
粮食经纪人 互联网采纳行为 影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连翠 蔡红辉
粮食补贴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本文通过构建嵌入补贴政策的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理论模型,考察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安徽省17个地市421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粮食补贴政策对激励农户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粮食补贴政策在动态趋势上表现出显著的"土地投入"激励效应。
关键词:
粮食补贴政策 种植行为 安徽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名望 刘雅娟 黄甜甜
"三农"问题关乎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的稳定,文章基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主要的11个粮食主产区分为经济较发达主产区和经济欠发达主产区两类,应用1990—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经济欠发达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没有显著的影响;在经济较发达主产区该效应显著为正。同时,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要素投入有着密切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骆家昕 孙炜琳
[目的]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是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方法]文章选择了四项设施蔬菜种植户常用的绿色农业技术(抗病虫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生物防治、生物农药、水肥一体化),通过计算互联网使用综合得分,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强度的影响。进一步,结合工具变量法和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法(CMP)来克服互联网使用的内生性问题,同时检验了社会网络在互联网影响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强度,互联网使用程度高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纳多项绿色农业技术;社会网络在互联网使用影响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过程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在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过程中互联网使用能够对社会网络产生替代作用。[结论]为此,政府应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户使用互联网的可行性和便易性;积极开发公益性的绿色技术知识普及、培训、推广和教学软件,帮助农户认识、接受并采纳绿色农业技术;引导农户使用互联网促进产品销售,实现绿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力 李欣烨 李春明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强调激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满足消费端的高品质要求。以2004年国家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主产区一揽子奖补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理,实证发现:主产区政策有效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且具有动态累积递增效应;虽然能提高谷物种植积极性,但无法显著影响豆类、薯类种植行为;农户获取更多务工收入和福利性收入会降低政策效果。虽然证实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能够通过种粮收入进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主产区政策不能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因此政策的中介传导过程被阻断。据此提出保持粮食主产区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注意农民收入分化和职业分化,精准补贴新型职业农民和种粮大户,调整主产区奖补差异化补贴普通粮和绿色优质粮以更多鼓励农户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突出政策的农户增收目标导向,将针对种粮农户的直接奖补作为主产区政策重点。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钱力 金雨婷 程明
通过分析土地流转过程中农业碳排放问题,有利于农业减排固碳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2006-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土地流转通过技术进步效应、规模经营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三种渠道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在东部、西部地区、粮食主销区和种植业区尤为显著。基于此,应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挥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的减量效应;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政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江艳军 王凯
农旅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施途径,同时也是影响地区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有效测度了我国农旅融合水平,利用2010—2017年12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农旅融合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旅融合整体水平偏低,目前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发展迅速。农旅融合对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经济较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粮食非主产区农旅融合通过提高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和促进劳动力"回流"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效率,而粮食主产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劳动力和耕地资源的"挤出效应"明显。山区农旅融合对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比平原地区更加显著。因此,提出加大贫困山区休闲农业开发力度,优化粮食非主产区农业固定资产配置,提高经济较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