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89)
2023(12186)
2022(10778)
2021(10139)
2020(8568)
2019(19804)
2018(19939)
2017(38862)
2016(21087)
2015(23636)
2014(23452)
2013(23037)
2012(20790)
2011(18743)
2010(18660)
2009(17305)
2008(16965)
2007(14831)
2006(12951)
2005(11555)
作者
(59314)
(49213)
(48842)
(46496)
(31326)
(23589)
(22265)
(19359)
(18711)
(17672)
(16857)
(16494)
(15561)
(15468)
(15102)
(14997)
(14688)
(14600)
(14002)
(13903)
(12153)
(12099)
(11761)
(11205)
(11023)
(10955)
(10915)
(10831)
(9845)
(9616)
学科
(79997)
经济(79864)
管理(65235)
(59754)
(51188)
企业(51188)
方法(36888)
数学(31631)
数学方法(31290)
(23566)
中国(21039)
(20794)
(19743)
业经(19359)
(17327)
地方(15186)
(14850)
(14831)
贸易(14825)
财务(14783)
财务管理(14752)
(14388)
企业财务(14004)
理论(13900)
(13645)
银行(13603)
农业(13595)
(13255)
(13207)
环境(13078)
机构
大学(296717)
学院(293487)
管理(118891)
(114866)
经济(112205)
理学(103305)
理学院(102123)
管理学(100424)
管理学院(99886)
研究(95938)
中国(70944)
(63224)
科学(58704)
(55769)
(47449)
财经(44370)
(43665)
中心(43133)
研究所(43054)
业大(42733)
(42135)
(40247)
北京(40031)
(38437)
师范(38119)
(34908)
(34278)
经济学(34163)
农业(33997)
财经大学(33051)
基金
项目(202470)
科学(159650)
研究(149940)
基金(147500)
(127375)
国家(126299)
科学基金(109224)
社会(94346)
社会科(89264)
社会科学(89243)
基金项目(78844)
(78261)
自然(70900)
自然科(69219)
自然科学(69203)
教育(68610)
自然科学基金(67965)
(65866)
编号(61526)
资助(60404)
成果(50356)
(44941)
重点(44729)
(42265)
课题(41933)
(41864)
(40369)
创新(39369)
教育部(38947)
科研(38458)
期刊
(126298)
经济(126298)
研究(88207)
中国(56216)
学报(45218)
管理(43845)
(42870)
科学(42135)
(39728)
大学(34774)
教育(33286)
学学(32600)
农业(27325)
(25037)
金融(25037)
技术(24491)
财经(21708)
业经(20565)
经济研究(19662)
(18364)
问题(16095)
图书(15420)
理论(15214)
科技(14343)
实践(14026)
(14026)
技术经济(13486)
现代(13393)
(13339)
(13303)
共检索到425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卓   罗雅楠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人力资源开发创造了条件。基于北京市流动老年人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互联网使用与流动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系及机制,分析流动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特征及问题。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会促进流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用频率与身心健康呈倒U型关系;仅用于社交娱乐时,使用频率与身体健康显著负相关,与精神健康无显著相关关系;同时用于社交娱乐及健康管理时,使用频率与身心健康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社会融入和体育锻炼是“互联网使用-身心健康”的促进型中介因素;低学历流动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社交娱乐功能频繁,健康管理功能不足。因此,为发挥互联网健康赋能功能,应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个层面着手,提升流动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技能,鼓励其积极、适度、多样化使用互联网,避免过度娱乐化使用互联网,以不断促进和培育流动老年人健康型人力资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连杰  
全面“三孩”背景下,中老年人隔代照料孙子女必将成为更加普遍的社会现象。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使用OLS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及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系统探讨了隔代照料与中老年人身心健康之间的深层次关系。研究表明:(1)隔代照料有利于提高中老年人生理健康,并降低陷入抑郁情绪的概率,在控制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2)照料强度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伴随照料强度的增加,中老年人陷入抑郁情绪的风险逐渐提高;(3)隔代照料对女性、中年(45~60岁)及农村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更加显著;(4)隔代照料通过增加代际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及扩大社会交往提升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基于此,应该建立社会化、市场化托育服务体系,提高延迟退休、优化生育及女职工就业保护政策之间匹配度与衔接性,并实施面向家庭的婴幼儿照料支持政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云亮  柳建坤  
本文使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考察了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的强度对其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对其自评身体健康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精神健康没有显著影响,两种不同的效应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处理样本选择效应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成立;第二,隔代照料的效应存在性别、年龄、两代同住、城乡居住安排的异质性,即隔代照料对女性和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对与子女不同住的老人和小于70岁的老人的精神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第三,子女的情感支持、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和人际互动是隔代照料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作用机制,上述机制在精神健康的路径中没有得到验证。本文从照料补贴、社区建设等角度提出改善老年群体健康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培材  
本文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隔代抚养对城乡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分样本估计和隔代抚养强度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过去一年内照料孙子女的经历对城乡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且对女性中老年人和农村中老年人影响更大;隔代抚养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中老年人的社会交际、锻炼次数和从子女处获得的净转移支付来实现。在老龄化愈来愈严重的背景下,有效利用中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中老年人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中国实现积极老龄化。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  邹鸣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2.37‰,此后下降趋势明显,2016年我国正式放开二胎政策,当年和次年出生率出现小幅上扬,但很快又呈逐步下降趋势,到2019年人口出生率已降至10.48‰。另一方面,随着膳食营养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在不断提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昊  李强  薛兴利  
基于山东省891位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双向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方向与不同方式的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同影响。子代情感支持、亲代情感支持以及亲代照料支持会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但子代经济支持会降低老年人自评健康;亲代经济支持、子代情感支持和照料支持能有效遏制其日常活动能力的退化;子代经济支持、亲代照料支持会增加其抑郁程度,但子代情感支持、亲代情感支持以及子代照料支持会显著改善其心理健康。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郝倩  高燕鹏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但长期沉迷于网络,也使得大学生身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章依托瑜伽的本质及练习特性,探讨其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解决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引入新的干预方案。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文娟,李树茁  
文章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的数据,研究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高龄老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和心理状况都有显著影响,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进行的,而感情交流在对心理状况的影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子的代际支持在维持改善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状况方面尤为重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鹏飞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切实保障好老年人健康格外紧迫。基于此,文章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从身体机能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实证考察了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身体机能健康和心理健康。机制研究表明,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降低老年人慢性病发生率进而影响到老年人健康。因此,进一步扩大老年人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状况下保障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池上新  
文章基于2019年广东省深圳市的调查数据,对随迁老人的身心健康与文化适应进行考察,并分析文化适应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随迁老人的生理健康较好,但心理健康有待提升。(2)随迁老人的文化适应性较好,态度文化适应水平较高,行为文化适应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文化适应对随迁老人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表现为态度文化适应影响心理健康,城市认同与家乡认同分别起促进与阻碍作用;行为文化适应则与生理健康紧密相关。(4)运动参与和社会资本是文化适应影响随迁老人身心健康的两条路径。因此,提升深圳市随迁老人的身心健康水平,需要个人、家庭、社区与政府从增强文化适应性、培养积极生活方式、构建社会资本等方面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春  陈勇  于立  周伟  
城市建成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年人在中国已经构成重要的群体,建成环境不仅仅对他们自身健康产生影响,也会对他们子女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冲击,带来社会问题。以重庆市为例,选择了老年人这一群体,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建立有序多分类Logsitic模型,研究建成环境如何通过影响老年人的休闲健身活动(尤指步行运动)从而影响其身体质量指数(BMI)。结果表明,除了年龄、是否偏爱高热量饮食外,居住地是否有休闲运动场所、居住地到休闲运动场所的距离与因变量老年人BMI指数等级存在显著联系。其中,居住地距离休闲运动场所1000m以内是最佳范围,在这一范围内休闲运动场所对老年人身体质量指数等级的影响显著并且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建成环境优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春  陈勇  于立  周伟  
城市建成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年人在中国已经构成重要的群体,建成环境不仅仅对他们自身健康产生影响,也会对他们子女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冲击,带来社会问题。以重庆市为例,选择了老年人这一群体,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建立有序多分类Logsitic模型,研究建成环境如何通过影响老年人的休闲健身活动(尤指步行运动)从而影响其身体质量指数(BMI)。结果表明,除了年龄、是否偏爱高热量饮食外,居住地是否有休闲运动场所、居住地到休闲运动场所的距离与因变量老年人BMI指数等级存在显著联系。其中,居住地距离休闲运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余华  
阅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重要。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里,教授们往往只是教学生们去研究一部作品,而没有教他们去阅读一部作品。原以为这只是一个中国的问题,后来我发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丁志宏   王伟成  
在老龄化和数字化交叠背景下,老年人已成为网络社会中受骗的主要群体。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调查互联网对防止老年人受骗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后使老年人遭遇诈骗的机会显著提升,但会降低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互联网对于老年人受骗的“双刃剑”作用明显。老年人的风险态度和金融素养在预防其受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使用偏好对老年人受骗起到强化作用,互联网的使用对老年人遭遇诈骗类型和受损原因也有显著影响。因此,为了让老年人更好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应重视互联网的“学习效应”,提升老年人的金融素养,推进互联网适老化改造,并对老年人风险态度进行科学评估,对老年人网购和理财进行全程引导和提示,以减少或避免老年人受骗。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罗鸣  
治理校园欺凌专项政策的相继出台表明国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日益重视。但目前的相关政策缺乏性别视角,使得校园性别欺凌的受害者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这部分是因为关注青少年学生性与性别身份和身心健康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屈指可数,从而缺乏支持政策的相关研究依据。因此,本文以性与性别少数学生这一典型易感群体为例,来讨论校园性别欺凌与校园安全、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基于2070份来自全国在校生的网络问卷数据,本文发现,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性与性别少数学生,较之未遭受欺凌的性与性别少数同伴,有着更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更高水平的风险行为。校园欺凌主要通过"身份疑虑"发生作用,校园环境与身份差异性会对校园欺凌实际产生的负面影响产生调节效应。这些发现提示我们,性与性别教育、完善学校预防和治理欺凌制度等是塑造友善安全校园不可或缺的元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