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2)
2023(1048)
2022(1042)
2021(989)
2020(986)
2019(2366)
2018(2536)
2017(5524)
2016(2843)
2015(2906)
2014(2631)
2013(2503)
2012(2095)
2011(1937)
2010(1872)
2009(1794)
2008(1770)
2007(1494)
2006(1310)
2005(1055)
作者
(6551)
(5672)
(5615)
(5210)
(3506)
(2626)
(2583)
(2314)
(2105)
(2083)
(1892)
(1828)
(1781)
(1733)
(1686)
(1684)
(1593)
(1552)
(1550)
(1534)
(1392)
(1376)
(1345)
(1316)
(1257)
(1227)
(1162)
(1148)
(1127)
(1126)
学科
(11734)
经济(11720)
管理(7807)
(7546)
(6561)
企业(6561)
方法(5971)
数学(5244)
数学方法(5217)
(3533)
贸易(3533)
(3441)
业经(3220)
中国(2873)
(2656)
(2261)
产业(2248)
(2121)
电子(2118)
银行(2115)
(2072)
(2036)
网上(2021)
网上贸易(2021)
信息(1933)
(1917)
(1887)
金融(1886)
地方(1862)
总论(1858)
机构
大学(33891)
学院(33815)
管理(13707)
(13198)
经济(12917)
理学(12322)
理学院(12141)
管理学(11834)
管理学院(11791)
研究(10228)
中国(8030)
(6971)
科学(6526)
(6198)
(5261)
财经(5171)
(4987)
业大(4842)
研究所(4840)
(4726)
中心(4643)
(4611)
(4503)
师范(4469)
北京(4443)
商学(4200)
商学院(4168)
经济学(3903)
农业(3899)
财经大学(3870)
基金
项目(23269)
科学(18698)
基金(17566)
研究(16017)
(15330)
国家(15184)
科学基金(13340)
社会(10769)
社会科(10118)
社会科学(10116)
基金项目(9598)
自然(9123)
自然科(8952)
自然科学(8948)
自然科学基金(8821)
(8698)
教育(7527)
(7478)
资助(7112)
编号(6238)
(5110)
重点(5026)
(4965)
成果(4722)
(4566)
创新(4555)
科研(4535)
教育部(4479)
人文(4463)
大学(4387)
期刊
(14067)
经济(14067)
研究(8738)
中国(6434)
科学(5442)
学报(5374)
管理(5274)
(4550)
(4246)
大学(4063)
学学(3878)
业经(2898)
教育(2886)
农业(2781)
(2732)
金融(2732)
经济研究(2685)
财经(2522)
商业(2483)
技术(2469)
(2166)
(1771)
统计(1734)
问题(1659)
资源(1656)
技术经济(1567)
(1558)
(1510)
科技(1509)
现代(1477)
共检索到471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旺  黄克乐  
长久以来,孤独感都被认为与过度使用互联网有关联,对此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大量研究。文章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互联网使用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介绍了孤独感的定义,其次梳理了该领域研究中提出的两种相反假设即互联网使用引起孤独感、孤独者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以及双向关系的可能性;然后探讨了影响二者之间关系的因素:人格及网络服务;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应重视羞怯、依恋、自尊等人格变量及家庭功能、人际信任等因素对互联网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田丽  贾哲敏  
指出孤独感是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无法满足个体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不良心理体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功能的完善,网络不仅成为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构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研究互联网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成为焦点。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一方面我国网民中普遍存在孤独感,且孤独感越强,对网络依赖的程度越深,对互联网各项功能的应用程度越深;另一方面,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弱化网民的孤独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唐丹  张琨  亓心茹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倾向值匹配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讨论是否使用互联网和互联网具体用途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孤独感的影响,重点探讨社会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有助于拓展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降低孤独感,家庭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对于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人际交往类用途可扩大其社会网络,进而降低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互联网信息获取类用途也可以降低其孤独感,但却会导致老年人社会网络的萎缩进而又加重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遮掩作用。因此,应鼓励老年人合理使用互联网,积极融入数字化社会,缓解孤独感。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姜永志  白晓丽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四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高孤独感组的手机依赖水平高于低孤独感组;(2)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3)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网络社会支持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孤独感水平。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彩娜  班兰美  
采用问卷法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害羞、孤独感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害羞的生源地差异显著,农村大学生在害羞的行为、情绪层面的均分及总均分上均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2)大学生孤独感的总体水平较低,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3)大学生孤独感与害羞的三个层面相关显著,害羞的行为和认知层面是大学生孤独感的显著预测指标。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连云  
通过对264名留守儿童和21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情况下,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同学支持和母亲支持对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高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低自尊组;只有同学支持对于低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同学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高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连云  
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876名小学生的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小学生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对儿童的孤独感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徐淑慧  苏春景  
采用问卷法对120名男性未成年犯与120名男性高中生进行调查,探讨了未成年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孤独感的基本状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未成年犯和高中生家庭内部教养方式差异显著;(2)未成年犯与高中生在父亲教养方式的多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母亲教养方式的少数维度上差异显著;(3)未成年犯孤独感显著高于高中生;(4)未成年犯和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均可预测其孤独感。结论:未成年犯的家庭教养方式更为消极,并且有在严重的孤独感。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谷长芬  王雁  曹雁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为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干预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儿童孤独量表,在北京市四所普通小学四到六年级1276名小学生中筛查出144名学业不良儿童为被试进行团体测查,另外在一般儿童中简单随机抽取22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学业不良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情感温暖"及"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三个维度得分和一般儿童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儿童(P<0.001);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相英  
本研究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8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突显行为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心境改变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孤独水平与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袁晓娇  方晓义  
为探讨亲子身份认同代沟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及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身份认同量表、孤独感问卷和亲子关系问卷调查了464名流动儿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在城市身份和老家身份上均感知到亲子身份认同代沟;仅老家身份认同代沟对流动儿童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在公立学校中该预测力更强;打工子弟校中,亲子关系在老家身份认同代沟与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公立学校中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洋洋  林新奇  
社会比较交换关系(LMXSC)是员工将自己拥有的领导—成员交换质量与同事比较之后的主观感知。在组织中,领导与员工之间往往会形成质量高低不同的交换关系,与领导关系质量高的员工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关系质量低的员工则相反。同时,员工会将自己与领导的关系质量和其他员工进行比较,并由此形成相对关系质量感知,这种相对关系质量感知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往往比绝对关系质量更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本文考察了组织中领导与员工关系的社会比较对员工职场孤独感的影响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较低的比较结果会使员工产生一种应得的关系资源相对被剥夺的感觉,从而使其认为自己的组织地位和价值较低,且难以与关系质量高于自己的同事和谐相处,进而容易产生职场孤独感。当组织的竞争氛围较强时,员工对领导关系资源更重视且更敏感,此时比较结果较低的员工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产生更强的职场孤独感。这些发现提醒组织领导者在优化关系资源配置的同时,应该意识到差异化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应通过适当调节组织氛围等措施改善组织内员工关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夏保国  梁慧  何洁  
本文发展并检验了酒店员工关系特征如何影响员工的离职跟随行为和作用机制。通过对471个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酒店离职跟随员工与离职员工的关系特征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关系中心性、工作关系嵌入;员工关系特征与职场孤独感均正向显著影响离职跟随倾向;职场孤独感完全中介关系中心性与离职跟随倾向的关系,部分中介情感性关系、工作关系嵌入与离职跟随倾向的关系。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晶  朱晓伟  
采用大学生网络与现实自我表露量表、孤独感量表对45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探讨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上的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内在联系。女生的线下自我表露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在线上自我表露的亲子关系和情绪维度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线上自我表露的异性交往和观点态度维度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线下自我表露呈显著负相关,与线上自我表露存在显著负相关,线下自我表露与线上自我表露相关不显著。该结果表明,现实生活中缺乏自我表露是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孤独感较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求自我表露的机会。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子华  
留守初中生是初中生中的特殊群体,本研究运用问卷法调查了306名留守初中生,考察他们的自我意识、同伴关系对孤独感影响以及自我意识在同伴关系与孤独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留守初中生的同伴关系、自我意识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且自我意识在同伴关系与孤独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所以提高留守初中生自我意识不仅可以减弱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还可以减少同伴关系降低对孤独感的消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