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05)
- 2023(7700)
- 2022(6400)
- 2021(6189)
- 2020(5209)
- 2019(12016)
- 2018(11750)
- 2017(22867)
- 2016(12281)
- 2015(13370)
- 2014(12918)
- 2013(12945)
- 2012(12227)
- 2011(11410)
- 2010(11183)
- 2009(10139)
- 2008(10025)
- 2007(8821)
- 2006(7815)
- 2005(7356)
- 学科
- 济(54412)
- 经济(54353)
- 管理(32242)
- 业(30809)
- 企(24263)
- 企业(24263)
- 方法(24022)
- 数学(21231)
- 数学方法(21077)
- 中国(18417)
- 贸(13775)
- 贸易(13769)
- 易(13570)
- 财(13477)
- 农(12972)
- 学(12251)
- 制(12081)
- 业经(11042)
- 银(10308)
- 银行(10295)
- 行(9983)
- 融(9792)
- 金融(9790)
- 环境(8633)
- 体(8479)
- 农业(8288)
- 产业(8244)
- 务(7929)
- 财务(7918)
- 和(7906)
- 机构
- 大学(182068)
- 学院(176985)
- 济(83407)
- 经济(82210)
- 研究(67933)
- 管理(62958)
- 理学(54143)
- 理学院(53453)
- 管理学(52680)
- 中国(52442)
- 管理学院(52326)
- 科学(39310)
- 京(39015)
- 财(38108)
- 所(34671)
- 研究所(31732)
- 财经(31114)
- 农(29011)
- 中心(28897)
- 经(28659)
- 经济学(28636)
- 经济学院(25742)
- 北京(25161)
- 江(24273)
- 业大(24053)
- 院(23875)
- 范(23657)
- 财经大学(23448)
- 师范(23412)
- 农业(22890)
- 基金
- 项目(116422)
- 科学(93310)
- 基金(89421)
- 研究(83251)
- 家(79551)
- 国家(78987)
- 科学基金(66783)
- 社会(57254)
- 社会科(54518)
- 社会科学(54502)
- 基金项目(46071)
- 自然(41791)
- 自然科(40914)
- 自然科学(40901)
- 省(40572)
- 自然科学基金(40258)
- 教育(37698)
- 资助(37251)
- 划(36290)
- 编号(29912)
- 部(28191)
- 重点(27008)
- 国家社会(25874)
- 成果(25148)
- 发(25102)
- 中国(24957)
- 教育部(24423)
- 创(23843)
- 性(23004)
- 人文(22634)
共检索到266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蒲艳萍 张岚欣 袁柏惠
基于2014年和2018年CFPS数据,探究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女性生育意愿,并从互联网微观视角分析中国女性生育意愿结构性变化的成因。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抑制了女性生育意愿,且通过增加生育机会成本和工作—家庭协调成本、推动生育观念转变、促进生育信息交换来实现。在城乡地区,互联网使用通过弱化信息交换限制,更大程度地抑制了身处“信息传递困境”的农村女性的生育意愿,城乡生育意愿趋于收敛;在农村内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越柔化的村落,互联网使用所引致的女性生育意愿自发性转变强度越大,村落女性生育意愿持续向低水平趋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舜 韩雷
新兴技术变革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其对生育观念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厘清机器人使用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内在逻辑,并综合使用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公布的机器人安装数据和2018年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8)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机器人使用降低了女性生育意愿,该结论在使用双重机器学习、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及使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2)机器人使用降低女性生育意愿的机制是谈判地位效应;(3)机器人使用对体制外的就业部门、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受宗族文化影响强的家庭的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更大;(4)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变革改变了家庭生育偏好,说明机器人使用有助于缓解性别比例失衡。同时,机器人使用还冲击了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提高了女性在生育决策中的自主性。为此,可以通过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充分发挥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对经济高质发展的推动作用,缓解性别比例失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邱磊菊 冯宜强 史宇鹏 孙宝文
低生育率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相匹配的城市统计数据和百度搜索指数,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拓展了人口学的相关研究。控制了影响生育意愿的其他因素和内生性问题后,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的居民比不使用者的生育意愿降低了约10.5%,居住在经济发达城市、低学历、低收入的互联网使用者降幅更加明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负面信息机制、效用替代机制和婚姻满意度机制是互联网使用降低居民生育意愿的重要途径。此外,互联网使用也弱化了居民的实际生育行为,并削弱了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些研究发现为理解中国低生育率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
关键词:
生育意愿 低生育率 互联网 两孩政策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静 秦玉春 王敬博 戴昕晨
工业化之后,技术进步带来人力资本需求增加,引致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和性别收入差距缩小,对生育率产生负向影响,构成了人口转型的理论取向。考察女性受教育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受教育水平对生育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上述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机会成本效应。表现为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性别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进而造成女性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生育意愿降低。二是“数量-质量”替代效应。即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引致生育观念发生转变,更为重视孩子的教育质量,而非子女数量,使得子女教育投入增加,生育意愿弱化。最后,基于生育率伴随女性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下降这一规律,提出围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要求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小洁 聂文洁 刘鹏程
探究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助力人口转变升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文章置身中国具体情境,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GSS2017),从信息成本视角和家庭代际视角两个维度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的个体,其生育意愿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已育史对于互联网使用频率影响个体再育意愿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对于已育个体而言,上网频率越高对再育意愿的抑制作用越加显著;代际"数字鸿沟"对于互联网使用频率影响个体生育意愿也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当子代和父辈存在较大的代际"数字鸿沟"时,对于互联网使用频繁的个体,父辈沿袭下来的传统育儿经验和子代通过网络获取的育儿知识相冲突可能会引致更多的家庭矛盾,进而抑制个体生育意愿。反之,当代际"数字鸿沟"较小时,互联网使用频率对个体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亦有所减弱。文章的发现对于提升个体生育意愿以及生育率的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园园 袁涛 周旭
生育保险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女性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实背景,采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检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保险对已生育一孩女性的再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无任何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享有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再生育意愿高出7.7%。拥有生育保险能更显著地提升具有传统生育观念、独生子女家庭、城镇户口以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为此建议,应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生育保险的生育支持功能,加强农村地区生育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
生育保险 再生育意愿 生育支持 生育保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阿里米热·阿里木
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离被视为一个常态化现象,但其偏离程度和家庭生育支持的影响机制尚未取得共识。利用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构造"偏向度""偏向类型""无偏层次"等概念,实证分析中国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的现状及家庭生育支持的作用。研究发现,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向度平均约为0.14个孩子;生育意愿与行为无偏离的育龄女性在样本中所占比例高达85.45%;超过40%的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符合调查时正在实施的全面两孩政策的数量要求。各类家庭生育支持均有助于显著提升育龄女性生育意愿大于行为的可能性,尤其是有利于生育趋近完成态的育龄女性完成其未满足的生育意愿。建议全面加强家庭生育支持,从而提高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并降低其处于低意愿水平的可能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园园 袁涛 周旭
生育保险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女性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实背景,采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检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保险对已生育一孩女性的再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无任何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享有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再生育意愿高出7.7%。拥有生育保险能更显著地提升具有传统生育观念、独生子女家庭、城镇户口以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为此建议,应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生育保险的生育支持功能,加强农村地区生育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
生育保险 再生育意愿 生育支持 生育保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华磊 张文超
基于全面二孩政策下出生人数不断下降的典型事实和部分学者对完全放松生育管控下多生育对技术进步和人均产出负面影响的担忧,本文从经验上发现,多生育不仅会增加未来劳动供给和资本存量,更重要的是,还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产出以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宏观上生育具有社会红利,微观上家庭为何不愿意生育呢?进一步研究显示:生育成本急剧上升且由家庭承担以及生育收益社会化使得生育行为具有了正外部性。为确保宏观上的生育红利,理论研究和经验上发现,表征为生育保险的生育支持政策具有社会化生育成本,规避正外部性的功效。文章的意义在于,实践上,可能会为完全放松生育管控,甚至采取生育支持政策提供一个经验依据;理论上,提出的正外部性机制可能会为将来发展和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提供经验上的证据和理论上的支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琳
本研究基于2015年北京市二孩政策对女性权益潜在影响的调查数据,对职业女性生育二孩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仅有42.8%的职业女性具有二孩生育意愿,26.4%的职业女性明确表示不愿生育第二个孩子,还有30.8%的职业女性表示还没想好;受教育程度、户籍、独生子女状况、单位性质、社会地位认知、二孩政策影响认知以及工作家庭担忧等均对职业女性二孩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曾迪洋 高洋
在我国流动社会与低生育率的双重背景下,以往研究多关注人们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状况及其二者间的偏离,尚未将二者建立直接联系来分析迁移群体生育意愿的释放与实现。对此,本文基于成本效用理论,通过建构"生育意愿实现度"指标来考察迁移对生育意愿实现的影响。研究使用CLDS2016数据并结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发现:首先,迁移对生育意愿实现形成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迁移次数的增多,生育意愿越不容易得到实现;其次,迁入地生活压力的提高是迁移抑制生育意愿实现的重要机制,生育的“经济空间”越小,生育意愿就越难以实现。本文认为,经济因素是迁移群体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的关键要素之一,破除收入壁垒与降低育儿成本是释放迁移群体生育意愿的双重路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蕾 庄晓旭 傅上豪
中国台湾地区生育意愿长期低迷,对可负担的托育服务的需求普遍而迫切,但有关服务可负担性的测量及其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的讨论尚不充分。基于中国台湾地区“妇女婚育与就业调查”(WMFES)数据,构建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性指标,分析家庭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政策目标达成情况及个体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能力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台湾地区育龄女性中仅15.36%有(继续)生育意愿,家庭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政策目标达成比例约为两成;可负担政策目标设为15%时,达成家庭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政策目标对女性继续生育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女性与配偶个人托育机构服务可负担能力每提升1个单位,女性拥有继续生育意愿的概率分别提高51.02%和15.23%。上述实证结果和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为祖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托育服务定价制度和落实定价监督与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永梅
掌握不同特征的政策目标群体的生育意愿及其分化情况,对于预测生育率、评估和完善生育政策具有重要价值。基于2017年对浙江省育龄职业女性的调查数据,比较"知识女性"与"其他女性"的两孩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知识女性"和"其他女性"的两孩生育意愿分别为28.1%和26.6%,未出现明显分化。但是,两类女性在生育计划、生育动力、主观认知的生育制约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年龄小、身体健康、在有政府背景的单位工作会明显提高两类女性的两孩生育意愿。(3)已婚未育、处于管理干部岗以及"让孩子有伴"的生育动力对"知识女性"的两孩生育意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好"、"已育1女孩"、"养儿防老"的生育动力对"其他女性"的两孩生育意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为提升职业女性的两孩生育意愿,应树立"多部门合作"的治理理念,强化"性别平等"的政策思维,精细化设计激励生育的政策内容以及营造"生育友好"的政策环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文章基于"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和有关生育意愿的国内外调查研究,回顾并讨论了有关生育意愿指标的测量、有效性和可靠性及其应用。作者认为,理想子女数、期望生育子女数、生育意向和生育计划之间相互关联,但概念不同,作用也不同。理想子女数变化缓慢且滞后于生育率变化,适用于对群体生育观念变迁的回顾性研究;期望生育子女数可视为群体有可能达到的最高终身生育水平;较强的生育意向和具有明确时间的生育计划更有可能转化为生育行为,对预测个体生育行为和估计群体变化都有应用价值。对于不同研究目的,合理选择生育意愿指标至关重要。
关键词:
生育意愿 生育行为 生育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晓倩 宋健
家庭育儿支持对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研究较少探讨家庭育儿支持的有效性问题。文章基于2021年“低生育率背景下育龄家庭的生育机制与生育支持研究”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当女性面临工作—家庭冲突时,不同家庭育儿支持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工作—家庭冲突对女性再生育意愿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成员提供的育儿支持有助于缓解其负面影响;(2)工作—家庭冲突对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在不同育儿照料模式间存在差异,夫妻合作对缓解工作—家庭冲突的负面影响作用最大;(3)在不同形式的祖辈支持下,工作—家庭冲突对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特别是那些仅获得祖辈经济支持的样本,工作—家庭冲突对再生育意愿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缓解;(4)当面临工作—家庭高冲突情境时,新生代育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难以被代际合作有效提振。文章认为,工作—家庭冲突在现代社会愈发凸显,夫妻合作在未来家庭育儿模式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相关部门应当为家庭内部育儿分工平等化提供支持,促进代际和谐,并通过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补充家庭育儿资源的不足。
关键词:
工作—家庭冲突 再生育意愿 家庭育儿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