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34)
- 2023(9971)
- 2022(8655)
- 2021(8070)
- 2020(7336)
- 2019(17415)
- 2018(16805)
- 2017(33476)
- 2016(17889)
- 2015(20270)
- 2014(20074)
- 2013(19721)
- 2012(18039)
- 2011(16140)
- 2010(15753)
- 2009(14584)
- 2008(14357)
- 2007(12636)
- 2006(10300)
- 2005(8759)
- 学科
- 济(77755)
- 经济(77676)
- 管理(52344)
- 业(51101)
- 方法(44414)
- 企(42217)
- 企业(42217)
- 数学(40564)
- 数学方法(40135)
- 财(21107)
- 农(19022)
- 中国(17085)
- 贸(15339)
- 贸易(15338)
- 业经(15335)
- 易(14938)
- 务(14219)
- 财务(14178)
- 财务管理(14141)
- 企业财务(13450)
- 学(13312)
- 地方(12940)
- 农业(12631)
- 制(12199)
- 技术(10961)
- 和(10782)
- 银(10705)
- 银行(10682)
- 融(10667)
- 金融(10664)
- 机构
- 大学(252105)
- 学院(251526)
- 济(105915)
- 经济(103954)
- 管理(103758)
- 理学(91296)
- 理学院(90418)
- 管理学(88903)
- 管理学院(88444)
- 研究(74922)
- 中国(56748)
- 京(50462)
- 财(47739)
- 科学(45244)
- 财经(39557)
- 农(39340)
- 业大(37439)
- 中心(37306)
- 经(36098)
- 所(35866)
- 江(35456)
- 经济学(33446)
- 研究所(32814)
- 农业(31263)
- 北京(30743)
- 经济学院(30656)
- 范(30504)
- 师范(30180)
- 财经大学(29712)
- 经济管理(28328)
- 基金
- 项目(175708)
- 科学(139879)
- 基金(130520)
- 研究(126245)
- 家(112641)
- 国家(111759)
- 科学基金(97973)
- 社会(81616)
- 社会科(77558)
- 社会科学(77536)
- 基金项目(69583)
- 省(68368)
- 自然(64708)
- 自然科(63275)
- 自然科学(63257)
- 自然科学基金(62156)
- 教育(59742)
- 划(57549)
- 资助(54267)
- 编号(50715)
- 部(40170)
- 成果(39440)
- 重点(39205)
- 创(36802)
- 发(36491)
- 教育部(35088)
- 科研(34688)
- 创新(34425)
- 人文(34099)
- 国家社会(34080)
- 期刊
- 济(102533)
- 经济(102533)
- 研究(64942)
- 中国(39347)
- 财(38354)
- 学报(37052)
- 管理(34897)
- 科学(34403)
- 农(33435)
- 大学(28589)
- 学学(27183)
- 技术(23150)
- 农业(22617)
- 教育(21004)
- 融(20530)
- 金融(20530)
- 财经(19560)
- 业经(17444)
- 经济研究(17211)
- 经(16639)
- 统计(14327)
- 问题(14252)
- 技术经济(13135)
- 策(12917)
- 业(12379)
- 理论(12258)
- 商业(12244)
- 决策(11855)
- 版(11582)
- 财会(11520)
共检索到341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韩彦超 潘泽泉
以往研究大多发现公平感来自于社会地位或社会比较。与此不同,本文认为人们对于不平等的理解塑造了公平感,互联网可以改变使用者对于不平等的归因进而影响其公平感。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9(CSS2019)的数据分析,发现人们的公平感并不完全由客观不平等状况决定。人们对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归因方式同样塑造着个人的公平感。相对于不上网的群体,使用互联网的人公平感更低,一方面因为互联网上负面信息更多,让使用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另一方面互联网使个人更倾向于对社会成就做外向归因。对于上网群体内部而言,使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工作学习无法提升公平感,但如果把网络作为信息获取的渠道则会降低公平感,大多数人上网都是为了娱乐与获取信息。
关键词:
互联网 公平感 归因方式 不平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林玲
作为民主理念彰显和制度成功实施关键因素的民主实践具有历史性、动态性、区域化等特点,并内涵于治理形式、空间环境、他者、价值观等四个维度。公民对政府及其机构以及政治行为者的信任是转化为民主实践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之一,基于CSS2019的实证研究证明,政府信任对社会个体的村(居)民选举、决策讨论以及人大代表选举等民主实践产生正向积极影响,对政府信任越高的社会个体参与民主实践的概率也越高。实证结果还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具有真实性、普遍性和均等性,提升各层级政府信任是有效激活公民民主实践的最优路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基于2013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2013),本文系统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会显著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考虑地区异质性后,这一效应依然存在。为了克服互联网使用的潜在内生性问题,本文以居民2012年通讯支出为工具变量,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Biopr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法(CMP方法)进行回归,并进一步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造反事实框架纠正选择性偏误,结论依然支持互联网使用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效应。分样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新慧
基于CSS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互联网应用及影响的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存在接入鸿沟,高龄、收入状况差和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在接入互联网过程中存在劣势;老年人互联网的使用鸿沟并不存在,大部分老年人应用互联网浏览新闻;老年人互联网应用的产出鸿沟并不明显,互联网应用与否以及具体应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大多数维度影响均不显著,互联网应用与否负向影响"生活状况满意感";常规性应用和资讯类应用都负向影响老年人的"理想接近感"。
关键词:
老年人 互联网应用 生活满意度 数字鸿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继迁 陈虹 王占国
文章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影响女性创业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创业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能提高女性创业概率,促进女性开展机会型创业;互联网使用通过社会资本和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偏好两种机制间接影响女性创业。具体而言,互联网使用通过提高社会资本和改善正规金融机构偏好间接提高女性创业概率,仅通过改善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偏好间接促进女性开展机会型创业。建议为促进女性创业,要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女性的网络技术培训;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社交网络,发展女性的社会资本;构建金融信息交流平台,改善女性的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偏好。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琬 张国胜 杨明洪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OLogit模型考察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并未促进社会公平感,反而导致社会公平感提升一个或一个等级以上的概率下降约14.41%。这一结果在利用工具变量法、处理效应模型克服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误后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公平感的负面影响在男性和没有大学学历群体中更为明显,而在是否从事非农工作群体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相对收入不公平感和抑制阶层流动感降低社会公平感。此外,闲暇互联网使用偏好对社会公平感的作用效果也有所区别。因此,应从提高个体互联网使用技能并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宽增收渠道、用制度调节和规范资源分配以保障阶层向上流动渠道畅通、鼓励个体广泛参与线上学习提高人力资本、加强社会舆情引导等方面努力,以实现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公平感的促进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鹏
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互联网使用与我国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显示:控制相关变量后,互联网对城镇居民幸福感有显著促进作用,有序Probit和Logit模型及工具变量估计结果均支持了该结论。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对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男性相比女性使用互联网对其幸福感具有更大的积极效应;互联网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中,在老年人中并不显著。
关键词:
互联网 幸福感 城镇 实证研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勍勍 左美云 刘满成
我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及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性问题之一。如何让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既是信息系统采纳和使用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实践课题。本文主要以信息系统持续使用领域中的期望确认理论为基础,结合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特征分析,提出了老年人的互联网应用持续使用模型。论文最后通过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验证结果进行了讨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栗洪伟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体与配偶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的影响,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会增强个体与配偶、与母亲的亲近关系;互联网社交和娱乐会降低个体与配偶的亲近关系,互联网购物会增强个体与配偶的亲近关系;互联网学习和互联网工作会增强个体与父亲的亲近关系,互联网社交、娱乐和购物会降低个体与父亲的亲近关系;互联网学习和工作会增强个体与母亲的亲近关系。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两点建议:配偶之间应理性使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技术缓解彼此间信息不对称,以促进夫妻关系和谐;子女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与父母的联系,缩短彼此间心理距离,以促进代际关系和谐。
关键词:
互联网 家庭关系 Probit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邱新国 冉光和
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考察互联网使用对家庭融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家庭正规融资可得性及融资额,却显著降低了家庭非正规融资可得性;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正规融资可得性,并显著抑制了农村家庭非正规融资可得性;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城镇家庭正规融资额并显著降低了城镇家庭非正规融资额,但对农村家庭正规融资额和非正规融资额均没有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信息搜寻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影响家庭融资行为。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的非正规金融治理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互联网化。
关键词:
互联网 家庭融资 社会网络 信息搜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培林 张雅珊 陈潜
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推进加速了农转非人口比重的攀升,农地流转问题日益上升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命题。伴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逐步渗透,农户的市场信息获取媒介与社交网络外延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进而对农地等生计资本的重新配置产生影响。基于CFPS(2014—2018)三期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户农地转出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农户农地转入决策则不具有显著性。2)无论是移动上网或电脑上网,均能显著促进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但移动上网的正向影响效应更为明显。3)互联网使用通过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影响农户农地转出决策,影响效应为9.183%,这一结论在利用IV-Probit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4)农户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于老年组农地转出决策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青年组次之,中年组则不具备显著性。因此,要加快推进数字战略,着力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农地流转平台;着眼于农户计算机技能培训,扩大就业选择空间。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社会资本 农地流转 影响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少国 句国艳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典型农户模型,从理论上推导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产要素配置决策的影响机制,并基于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联立方程模型进一步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在农户非农就业、土地流转和风险投资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产要素配置决策的影响是逐步递进的,总体而言能够促进农户参与非农就业、土地流转和风险投资,且该影响主要通过提升农户生产组织水平和增加农户信息获取渠道两条途径得以实现。同时,互联网使用对所在地区、经济状况和土地稳定性不同的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表现出差异化影响效果,因此可以根据农户各自特征优化其生产要素配置决策,从而改善农户收入状况。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兆良 张玉芹
“互联网+”创业是未来创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互联网普及将给家庭创业带来新的契机。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农村家庭创业概率,基于反事实假设发现,使用互联网的家庭如果未使用互联网,其创业概率将下降5.93%;异质性分析表明,土地转出家庭使用互联网会显著提高创业概率,但土地转入家庭使用互联网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使用互联网均会提高家庭创业概率;中等教育水平的户主,其家庭使用互联网会显著提高创业概率,而教育水平偏低和偏高的户主其家庭使用互联网反而会降低创业概率;户主年龄处于50岁以上的家庭使用互联网会降低创业概率,而50岁及以下的家庭则相反。研究结论在微观层面为互联网助力农村创业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方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兆良 张玉芹
“互联网+”创业是未来创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互联网普及将给家庭创业带来新的契机。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农村家庭创业概率,基于反事实假设发现,使用互联网的家庭如果未使用互联网,其创业概率将下降5.93%;异质性分析表明,土地转出家庭使用互联网会显著提高创业概率,但土地转入家庭使用互联网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使用互联网均会提高家庭创业概率;中等教育水平的户主,其家庭使用互联网会显著提高创业概率,而教育水平偏低和偏高的户主其家庭使用互联网反而会降低创业概率;户主年龄处于50岁以上的家庭使用互联网会降低创业概率,而50岁及以下的家庭则相反。研究结论在微观层面为互联网助力农村创业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方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培林 张雅珊 陈潜
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推进加速了农转非人口比重的攀升,农地流转问题日益上升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命题。伴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逐步渗透,农户的市场信息获取媒介与社交网络外延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进而对农地等生计资本的重新配置产生影响。基于CFPS(2014—2018)三期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户农地转出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农户农地转入决策则不具有显著性。2)无论是移动上网或电脑上网,均能显著促进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但移动上网的正向影响效应更为明显。3)互联网使用通过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影响农户农地转出决策,影响效应为9.183%,这一结论在利用IV-Probit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4)农户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于老年组农地转出决策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青年组次之,中年组则不具备显著性。因此,要加快推进数字战略,着力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农地流转平台;着眼于农户计算机技能培训,扩大就业选择空间。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社会资本 农地流转 影响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