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77)
2023(4842)
2022(3992)
2021(3802)
2020(3035)
2019(6760)
2018(6740)
2017(13353)
2016(7165)
2015(7548)
2014(7115)
2013(7181)
2012(6475)
2011(5881)
2010(5949)
2009(5571)
2008(5360)
2007(5143)
2006(4712)
2005(4026)
作者
(18519)
(16401)
(15692)
(14880)
(9710)
(7768)
(6856)
(6298)
(6061)
(5530)
(5514)
(5193)
(4883)
(4852)
(4830)
(4691)
(4676)
(4671)
(4334)
(4305)
(4031)
(3947)
(3918)
(3882)
(3730)
(3641)
(3617)
(3335)
(3302)
(3286)
学科
(47902)
(32480)
经济(32446)
农业(32041)
(26593)
业经(15350)
农业经济(12233)
管理(10488)
(9345)
农村(9328)
(8826)
中国(8242)
方法(8082)
发展(7868)
(7863)
收入(7794)
(7771)
地方(7630)
数学(7514)
数学方法(7442)
土地(7223)
建设(6892)
(6577)
劳动(6576)
农业劳动(6318)
人口(6287)
(6134)
分配(5981)
及其(5928)
(5847)
机构
学院(97098)
大学(89352)
(42584)
经济(41762)
(41367)
管理(37770)
理学(33251)
理学院(32949)
研究(32514)
管理学(32391)
管理学院(32241)
农业(30865)
中国(27735)
业大(22906)
科学(19482)
农业大学(18729)
(17968)
中心(17430)
(16245)
(15946)
(15304)
研究所(14673)
(14475)
经济管理(14380)
(12963)
(12947)
(12599)
师范(12517)
财经(12412)
发展(11853)
基金
项目(66006)
科学(52261)
研究(51782)
基金(47497)
(41064)
国家(40521)
科学基金(34722)
社会(34302)
社会科(31855)
社会科学(31844)
(27712)
(26326)
基金项目(25894)
编号(23250)
(21326)
教育(21130)
自然(20264)
自然科(19761)
自然科学(19757)
自然科学基金(19419)
资助(17421)
成果(17286)
(16054)
(14655)
课题(14371)
国家社会(14287)
重点(14122)
(14116)
(13858)
(13643)
期刊
(56828)
经济(56828)
(50866)
农业(34646)
研究(24791)
中国(22882)
业经(18395)
学报(15954)
科学(15761)
(14695)
农业经济(14242)
大学(13630)
农村(13404)
(13404)
学学(13385)
(12797)
金融(12797)
(9637)
农村经济(8983)
问题(8765)
(8428)
管理(7965)
世界(7696)
社会(7617)
经济问题(7416)
社会科(7179)
社会科学(7179)
技术(7131)
教育(6813)
业大(6546)
共检索到146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明忠  刘子玉  
本文利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对7031个农村居民样本的幸福感水平进行多维刻画,运用OLS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水平。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水平高0.138个单位。利用工具变量法再检验后,结论仍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阶层认同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娱乐休闲和开展商务活动的频率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线上商务活动频率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最大。在不区分上网活动目的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在男性和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区分上网活动用途后发现,女性群体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的频率越高,其幸福感的提升越明显;具有较低人力资本的群体线上娱乐休闲的频率越高,其幸福感的提升越明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军旗  乐章  
本文采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的幸福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使用社区网络覆盖率作为工具变量估计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至少通过网络学习和休闲娱乐两类渠道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幸福效应;异质性分析指出,与东部地区相比,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中部和西部农村居民幸福效应。与农村老年群体和中年群体相比,青年群体使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幸福效应更为明显。本研究丰富了互联网发展在中国乡村建设中的福利效应分析,对当前如何开展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互联网+"农村惠民工程,从而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圣翔  刘传江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均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而言,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社会网络通过社会信任、社会互动、互惠共范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互联网使用强化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异质性以及收入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互联网使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圣翔  刘传江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均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而言,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社会网络通过社会信任、社会互动、互惠共范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互联网使用强化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异质性以及收入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互联网使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甘小立  汪前元  
互联网使用已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利用生活满意度和对未来信心程度两个指标替代幸福感进行稳健性检验和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这一效应依然显著。分样本研究表明,互联网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低收入、女性、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从事自我雇佣工作的农村居民享受更多互联网使用带来的幸福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信息获取是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主要中介变量,互联网获取信息重要性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远甚于电视、报纸、期刊、广播等传统媒介。因此,需要积极推进"数字乡村"战略,通过互联网使用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冷晨昕  祝仲坤  
当前,互联网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行为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5年度数据,系统评估了互联网技能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幸福效应。研究表明:掌握互联网技能会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其感到"非常幸福"的概率显著高出2.6%。考虑到掌握互联网技能很可能是农村居民"自我选择"的结果,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内生转换模型构造反事实框架纠正选择性偏误,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的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技能会通过丰富休闲娱乐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曾鸣  
文章利用CGSS2015年数据,构建西部农村居民文化贫困多维指标,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文化多维贫困的影响,并采用PSM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显著降低了西部农村居民文化贫困发生的概率,并且互联网使用对不同文化贫困类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作用机制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提高西部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的路径来降低文化贫困的发生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前恒  职嘉男  
运用中国中西部地区4个省8个县64个村庄956个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村庄直接民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庄直接民主能够显著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村民大会召开次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相当于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62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把穷人与非穷人分开进行分析时,村庄直接民主对非穷人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穷人幸福感的增加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村庄直接民主仍是必要的,并应采取适当的政策促使村庄直接民主能够增进穷人的幸福。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大鹏  孙治一  于滨铜  李阳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已经成为常态,对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体验效用假设,构建了工农要素流动下农村居民的幸福函数,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农村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效应、机制与情境。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但却存在一定的"伊斯特林悖论"关系,即短期非农就业能够显著促进幸福增长,但长期非农就业对幸福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出现停滞或反向抑制状态;其内在机制主要在于非农就业过程中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逐渐由生存需要转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但长期非农就业并不能显著提升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感知;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效应,在本地非农就业和跨省流动的就业情境下更为显著,在女性群体、高中层次受教育程度群体中相对更高,且伴随农村居民的年龄增长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基于此,文章提出创造本地就业市场、关注非农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变化、加强非农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针对性政策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庆华  张明  姜松  涂先进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在负担较高的教育支出甚至发生"因教致贫"后,对教育的功能与效用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数据,采用有序响应probit模型半参数估计,实证检验了教育对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确实能够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购买住房和改善健康状况是教育增进居民幸福感的主要渠道。分区域研究发现,虽然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中西部教育增进幸福感的主要作用机制体现在教育的收入效应上,而东部地区这种影响机制更主要表现在教育带来的健康状况改善和住房偏好满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庆华  张明  姜松  涂先进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在负担较高的教育支出甚至发生"因教致贫"后,对教育的功能与效用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数据,采用有序响应probit模型半参数估计,实证检验了教育对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确实能够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购买住房和改善健康状况是教育增进居民幸福感的主要渠道。分区域研究发现,虽然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中西部教育增进幸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曾鸣  
基于CGSS2010和CGSS2015年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公共文化支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公共文化支出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幸福感。首先,公共文化支出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村居民幸福感概率提高2.87%;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文化支出对农村低收入、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再分配水平、互联网使用和社会信任感是公共文化支出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作用机制。最后,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社会阶层认同、道德素养和文化活动参与五种不同文化元素符号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效应逐渐递减。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许海平  傅国华  
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的数据可以考察公共服务对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检验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1)公共服务中的社会保障服务对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他公共服务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不显著;(2)社会保障服务显著影响农村老年居民的幸福感,对农村非老年居民幸福感影响不显著;(3)社会保障服务显著影响东部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对中、西部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不显著;(4)人均收入和相对收入是农村非老年居民和中、西部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健  孟庆跃  Winnie Yip  王丽娜  曲江斌  贾莉英  孙强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我国有9亿农民,农民感觉幸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文章采用昨日重现法,对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居民平均有12.79%的时间处于不幸福状态;有27.00%的居民U指数大于0,均数为47.03%,说明平均有47.03%的时间处于不幸福状态;不同特征人群的主观幸福感不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调查县、文化程度、相对经济状况、失眠状况、心情抑郁和时间压力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若男  阮荣平  韩旭东  郑风田  
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宗教信仰对农村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结果表明:宗教信仰对农村居民阶层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相较无宗教信仰的农村居民,有宗教信仰的农村居民自我认同的阶层地位更高。具体而言,宗教信仰通过参与效应、品位效应和慰藉效应对农村居民阶层认同产生影响。宗教活动参与对农村居民阶层认同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参与频次越高,受到的正向影响越强;不同宗教信仰类型对农村居民阶层认同均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仅有回教对阶层认同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相较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居民,宗教信仰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居民阶层认同影响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