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45)
2023(4348)
2022(3652)
2021(3572)
2020(3006)
2019(6708)
2018(6895)
2017(14355)
2016(7752)
2015(8412)
2014(8020)
2013(7852)
2012(7041)
2011(6464)
2010(6612)
2009(6231)
2008(6135)
2007(5949)
2006(5478)
2005(4812)
作者
(19079)
(16660)
(16160)
(15311)
(9978)
(7995)
(7244)
(6395)
(6153)
(5693)
(5602)
(5278)
(5012)
(4897)
(4848)
(4785)
(4751)
(4724)
(4494)
(4441)
(4152)
(4078)
(4028)
(3990)
(3814)
(3759)
(3714)
(3424)
(3385)
(3284)
学科
(43604)
(35319)
经济(35180)
(29583)
农业(28991)
业经(15548)
管理(13608)
中国(11671)
方法(11075)
(10999)
企业(10999)
农业经济(9656)
(8892)
农村(8888)
数学(8198)
数学方法(8165)
(8091)
(7737)
劳动(7736)
(7594)
土地(6963)
(6882)
地方(6823)
发展(6651)
(6648)
收入(6612)
人口(6360)
(6352)
农业劳动(6308)
(6100)
机构
学院(104849)
大学(98383)
(48384)
经济(47577)
管理(41421)
(39026)
理学(36157)
理学院(35881)
管理学(35398)
管理学院(35231)
研究(33983)
农业(29209)
中国(28495)
业大(21912)
(19719)
(19586)
科学(19088)
农业大学(17708)
中心(17220)
(16959)
(16224)
财经(15492)
研究所(15112)
经济管理(15109)
(14147)
经济学(13854)
(13787)
(13214)
师范(13152)
(12898)
基金
项目(67607)
研究(54481)
科学(53927)
基金(49127)
(41195)
国家(40648)
社会(37928)
科学基金(35356)
社会科(34279)
社会科学(34267)
(27846)
基金项目(26595)
(25027)
编号(24764)
教育(23107)
(21285)
自然(19843)
自然科(19355)
自然科学(19351)
成果(19322)
自然科学基金(19036)
资助(18442)
(15833)
(15726)
国家社会(15181)
(15099)
课题(15099)
(14672)
(14612)
(14164)
期刊
(62318)
经济(62318)
(46719)
农业(31559)
研究(29385)
中国(25175)
业经(17421)
科学(15006)
学报(14978)
(13757)
金融(13757)
(13695)
(13652)
农业经济(13100)
大学(13023)
农村(12818)
(12818)
学学(12558)
管理(10001)
教育(9637)
问题(9521)
农村经济(8589)
世界(8320)
技术(7893)
经济问题(7771)
财经(7724)
(7413)
社会(7301)
经济研究(7237)
(6584)
共检索到160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羚雅  向运华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论证互联网使用和社会资本对非农就业的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使农民非农就业的概率提高了49.3%,采用稳健性检验与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这一效应依然显著;低学历、男性与"90后"农民非农就业受互联网使用影响更大;社会资本是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重要渠道,即互联网使用显著增加了农民的社会资本,进而提高了农民非农就业的概率。改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广互联网知识,有助于农民非农就业、增收与脱贫。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敏   邴丕敬   袁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劳动者的社会资本正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被不断重塑,潜在影响着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本文旨在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线上社会资本理论与内聚型社会资本和外联型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本研究认为互联网使用会同时促进“线上-内聚”型、“线上-外联”型、“线下-内聚”型、“线下-外联”型社会资本,进而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为了检验上述理论假设,研究利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学历、户籍类型、收入水平中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线上社会资本和线下社会资本在互联网使用频率与就业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以上结果对于把握新业态、新模式下促进高质量就业的精准施策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吴丽丽  
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促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利用控制方程法和半参数似无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互联网使用与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非农就业与互联网使用决策受到共同因素作用;(2)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垃圾分类意愿,但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有负向影响;(3)互联网使用不能够抵消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负向影响,二者总体影响为负。因此,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非农就业人员环保意识,改善村居内部环保设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吴丽丽  
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促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利用控制方程法和半参数似无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互联网使用与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非农就业与互联网使用决策受到共同因素作用;(2)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垃圾分类意愿,但户主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有负向影响;(3)互联网使用不能够抵消非农就业对农户垃圾分类意愿的负向影响,二者总体影响为负。因此,提高农户垃圾分类意愿,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非农就业人员环保意识,改善村居内部环保设施。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邱海兰  廖文梅  袁若兰  
迈入稳定脱贫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返贫风险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采用I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林区农户返贫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对林区农户返贫风险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在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日消费标准1.9美元和3.1美元贫困线下,其影响效应分别为-2.234和-2.483;(2)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通过促进林区农户非农就业,降低其返贫风险发生概率,在1.9美元和3.1美元贫困线下,其中介效应分别为20.47%和44.76%,表明非农就业在互联网防治返贫风险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并随着贫困线提高,其中介作用更加明显;(3)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林区农户返贫风险的影响在返贫风险程度、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地区分布上具有异质性,对于中低返贫风险、受教育程度高及中西部地区的林区农户而言,互联网使用对其返贫风险的负向作用更加明显。受益于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正逐渐影响着农户生产、生活行为,并对农户返贫风险防治产生积极作用。但互联网使用存在“精英俘获”现象,导致“数字红利”存在分享不均的问题。因此,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返贫风险防治作用,深入拓展林区农户的非农就业渠道,加快弥合乡村群体间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既要信息“赋权”,又要信息“强能”,才能实现弱势群体的信息“增收”,防止返贫风险发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国栋   林馨   杨胜慧   唐杰  
随着数字技术全面渗入日常生活,农民工市民化出现新的挑战。基于2019年中国农村居民综合调查数据,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工新型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使用互联网对提升农民工新型社会资本具有促进效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互联网不同使用方式对新型社会资本的影响存在差异,消费型和信息型使用的影响效应较强,农民工在跨越数字接入鸿沟后还面临数字使用鸿沟的冲击;第三,数字不平等扩大了农民工群体内部的经济和社会不平等,收入水平高、拥有居住证、居住于本地居民社区的农民工群体具有更强的借助互联网构建新型社会资本的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潘北啸   丁志勇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互联网使用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突破了时空限制,重塑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帮助更多农特产品走向市场,带动农民增收。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探究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使用互联网对家庭农业收入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同时提升了网络销售农产品占比。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主要增加了家庭的经济作物收入和林木种植收入。农户接触互联网渠道越多,农业增收效应越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农业信贷可得性、增加社会资本等渠道促进家庭农业增收。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农业增收的效应主要存在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五线城市和户主受教育年限小于9年的家庭。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培林  张雅珊  陈潜  
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推进加速了农转非人口比重的攀升,农地流转问题日益上升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命题。伴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逐步渗透,农户的市场信息获取媒介与社交网络外延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进而对农地等生计资本的重新配置产生影响。基于CFPS(2014—2018)三期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户农地转出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农户农地转入决策则不具有显著性。2)无论是移动上网或电脑上网,均能显著促进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但移动上网的正向影响效应更为明显。3)互联网使用通过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影响农户农地转出决策,影响效应为9.183%,这一结论在利用IV-Probit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4)农户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于老年组农地转出决策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青年组次之,中年组则不具备显著性。因此,要加快推进数字战略,着力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农地流转平台;着眼于农户计算机技能培训,扩大就业选择空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培林  张雅珊  陈潜  
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推进加速了农转非人口比重的攀升,农地流转问题日益上升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命题。伴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逐步渗透,农户的市场信息获取媒介与社交网络外延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进而对农地等生计资本的重新配置产生影响。基于CFPS(2014—2018)三期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户农地转出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农户农地转入决策则不具有显著性。2)无论是移动上网或电脑上网,均能显著促进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但移动上网的正向影响效应更为明显。3)互联网使用通过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影响农户农地转出决策,影响效应为9.183%,这一结论在利用IV-Probit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4)农户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于老年组农地转出决策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青年组次之,中年组则不具备显著性。因此,要加快推进数字战略,着力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农地流转平台;着眼于农户计算机技能培训,扩大就业选择空间。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温雪  吴定伟  潘明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网络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居民消费模式更加多样化,消费时间和空间也得到了极大拓展,互联网成为优化消费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的数据,将互联网、社会资本与农村居民消费纳入统一框架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互联网对农户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拥有较强社会资本的农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互联网通过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正向影响。就地区而言,消费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互联网在西部地区的消费效应远大于中、东部地区;从年龄分组来看,青年人通过互联网积累社会资本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中年人次之,老年人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军  韩悦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概率会提高7.9%,且该效应在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对于男性、中青年劳动力、中高技能劳动力群体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渠道和人力资本渠道是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受雇型就业,互联网使用对自雇型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使用互联网不仅具有工资溢价效应,而且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水平,因此显著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忠连  邱晖  
农村互联网金融兼具农村传统正规金融及民间金融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二者的缺陷,关键在于其能够对农户社会资本进行深度的开发和利用。通过信任与声誉机制以及社会抵押与惩罚机制,农村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利用农户社会资本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通过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农村互联网金融实现了对农户虚拟社会资本的深度开发并构建起产业闭环,通过设置特殊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嵌入农户的社会网络并实现市场向底层农户的下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方黎明  谢远涛  
农村已婚男女在非农部门实现稳定就业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关键。文章基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多重选择MLM模型及二元Probit模型考察了农村已婚男女实现非农就业的决定因素及性别差异。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地理因素在农村已婚男女从事非农工作及维持非农工作的稳定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体而言,受教育程度高、健康状态好、拥有城镇户口、靠近城镇增加了他们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降低了其失去非农工作的风险;已婚男性非农工作机会远高于女性,失去非农工作的风险远低于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