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84)
- 2023(3977)
- 2022(3249)
- 2021(3000)
- 2020(2568)
- 2019(5859)
- 2018(5852)
- 2017(12098)
- 2016(6609)
- 2015(6705)
- 2014(6507)
- 2013(6312)
- 2012(5755)
- 2011(4968)
- 2010(4787)
- 2009(4139)
- 2008(4130)
- 2007(3746)
- 2006(3059)
- 2005(2827)
- 学科
- 济(23667)
- 经济(23638)
- 业(17890)
- 管理(14137)
- 方法(12164)
- 企(11360)
- 企业(11360)
- 数学(11159)
- 数学方法(11062)
- 财(9790)
- 农(8815)
- 中国(8024)
- 收入(7875)
- 农业(6768)
- 贸(5333)
- 贸易(5333)
- 劳(5326)
- 劳动(5308)
- 业经(5280)
- 易(5273)
- 银(5032)
- 银行(5021)
- 学(4844)
- 行(4817)
- 融(4675)
- 金融(4674)
- 制(4567)
- 国民(4479)
- 国民收入(4198)
- 富(4051)
- 机构
- 学院(82937)
- 大学(82679)
- 济(36759)
- 经济(36136)
- 管理(30036)
- 研究(28133)
- 理学(26526)
- 理学院(26232)
- 管理学(25717)
- 管理学院(25560)
- 中国(20787)
- 财(17590)
- 科学(17085)
- 京(16622)
- 农(15485)
- 财经(14417)
- 所(14363)
- 经(13342)
- 研究所(13218)
- 经济学(12860)
- 中心(12792)
- 业大(12703)
- 农业(12194)
- 经济学院(11757)
- 江(11623)
- 财经大学(11028)
- 北京(10154)
- 范(10091)
- 师范(9946)
- 院(9942)
- 基金
- 项目(58676)
- 科学(46728)
- 基金(44611)
- 研究(40821)
- 家(39709)
- 国家(39401)
- 科学基金(33717)
- 社会(27796)
- 社会科(26446)
- 社会科学(26438)
- 基金项目(23192)
- 省(21920)
- 自然(21820)
- 自然科(21417)
- 自然科学(21408)
- 自然科学基金(21053)
- 教育(19013)
- 划(18897)
- 资助(18772)
- 编号(15286)
- 部(13437)
- 重点(13209)
- 国家社会(12476)
- 性(12442)
- 创(12121)
- 成果(12116)
- 发(11871)
- 教育部(11684)
- 科研(11652)
- 创新(11411)
共检索到117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飚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使用已经逐渐成为劳动者的日常行为,并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2sls等模型,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与劳动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个体有互联网使用行为可以使个体劳动收入增加45. 5%,加入就业身份、户口性质等变量后,结果依然稳健。(2)通过技能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技能群体的收入补偿效应更大,互联网使用使得低技能群体劳动收入显著增加53. 6%,但是对中高技能群体的影响不显著。(3)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高总体和低技能群体的工作效率,以及降低总体和中高技能群体的工作搜寻成本的方式影响劳动收入。有鉴于此,政府应当降低数字化门槛,更大规模普及互联网的使用;利用互联网搭建更好的就业信息平台,把数字技能纳入就业培训体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舒鸿
不同技能劳动的划分一直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也是难点之一。文章创新性地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测算了我国第二产业中各行业的劳动高技能性,推算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FDI等因素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高技能劳动一般与资本结合得更为紧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工资比率的提高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2)FDI引入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也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申广军 刘超
现有文献大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增长效应",但对其"分配效应"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没有研究信息技术如何影响企业初次分配中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收入份额。本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4—2007年的微观数据,分析企业使用信息技术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使用信息技术的企业其劳动收入份额更高,并且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变量、样本和模型设定都十分稳健。信息技术的分配效应也存在异质性,在内资企业、内销企业、东部地区的企业表现更加明显。对影响机制的讨论表明,使用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增加值的同时,更大幅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明海 肖文 姚先国
利用世界银行的投资环境调查数据,本文发现企业异质性是劳动收入份额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研究进一步表明以国企改制、民营化和外资进入为特征的所有制结构变动将通过减少要素扭曲、提升经济效率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有冲击作用。一方面,国企改制带来生产效率的迅速提升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间的"引资竞争"吸引高效率的外资企业加速涌入,使要素分配向不利于劳动的方向倾斜。经验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中民营和外资股权的上升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最后,研究还发现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外资引导"特征是新古典贸易模型预测失效的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振华
文章以异质性人力资本为切入点,系统阐述劳动收入份额对产业创新的作用机制,运用2001-2017年省际层面数据,检验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人力资本及两者交互项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全国层面: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人力资本均对产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吸收具有显著负效应;劳动收入份额与异质性人力资本交互项对产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吸收发挥显著正效应,人力资本水平越低,劳动收入份额与其交互项对产业创新影响越大。区域层面:东部和中西部劳动收入份额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均产生显著负效应,东部劳动收入份额对技术吸收影响更强,中西部劳动收入份额更倾向于自主创新;东部低级人力资本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发挥显著负效应,中西部中级人力资本对产业自主创新发挥显著负效应;东部劳动收入份额借助低级人力资本对产业自主创新产生显著正效应,而中西部劳动收入份额通过异质性人力资本均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产生显著正效应。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产业创新 人力资本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姚慧泽 石磊
本文从中国要素市场仍存留的政府干预这一现象出发,发现国有经济面对较低的资本价格和较高的劳动力价格,非国有经济面对较高的资本价格和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两类企业的要素密集度存在异质性差异。在新古典分配的框架下,要素密集度差异扩大会导致要素替代弹性变大,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更为容易,这降低了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结论能够得到一定的证实。因此,中国未来应从户籍制度、利率制度等方面着手进行要素市场化改革,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减轻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关键词:
要素密集度 替代弹性 劳动收入 制度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唐志芳 顾乃华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高离不开服务劳动收入分配改进。不同行业有基于要素投入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度、市场结构和垂直专业化等方面的异质性,从而影响其劳动收入分配效应。从行业异质性角度研究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与劳动收入占比的关系,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世界投入产出表匹配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制造业服务化投入的不同行业特征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差别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具有行业异质性特征。分行业看,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度越大、技术水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运胜 杜晓晴 杨晨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其内在影响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从全球价值链(GVC)异质性嵌入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视角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这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和经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GVC嵌入度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并且GVC后向参与比前向参与的作用更强;GVC后向参与对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影响更明显,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前向参与的抑制性影响更大;机制检验发现,GVC双向参与深化引发了技术进步更多地偏向于资本要素,这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为降低参与价值链分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扩大前向GVC参与及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等视角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吴晓怡 邵军
本文基于2004—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出口参与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处于较低水平,整体呈"金字塔"型,且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基于全部样本匹配的实证结果表明,出口使得企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按地理区位分组的结果表明,出口使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相对提高,按企业规模分组的结果显示,出口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具有"逆规模"特征,出口的正向作用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按行业分组的结果显示,出口对于大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出口参与 劳动收入份额 倾向得分匹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军辉
本文在区分工作异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劳动收入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认为非劳动收入的提高将减少家务时间的配置,增加市场工作刚性家庭的闲暇时间,但对市场工作非刚性家庭闲暇时间配置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市场工作的异质性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利用CHNS2006年的数据所作的实证结果表明,非劳动收入水平的提高一致地减少了所有家庭的家务时间,同时导致在政府及国有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工作的家庭闲暇时间减少,但引起在家庭联产承包农业、私营个体企业工作的家庭闲暇时间配置的增加。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慧
本文以Stolper-Samuelson定理在中国的适用性检验为分析主线,基于微观企业层面数据和经适当完善的LP法,测度出了2000-2007年21个行业中连续经营企业的生产率,进而运用系统GMM估计法,从要素密集度异质性视角就企业异质性和出口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首先SS定理在中国是适用的,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量和总量均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有悖于SS定理现象在中国出现;其次要素密集度异质性企业生产率提升是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重要原因;再次近几年,中国企业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提高,各产业的企业生产率呈现出高低端各自集聚的发展趋势;最后虽然中国企...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唐志芳 顾乃华
文章基于产业与区域特征互动的视角,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与制造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市场化、开放和市场规模等区域异质性因素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互动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对劳动收入占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推进市场化和提高开放程度均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且减弱产业互动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市场规模的扩大则加强这种正向作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唐志芳 顾乃华
文章基于产业与区域特征互动的视角,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与制造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市场化、开放和市场规模等区域异质性因素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互动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对劳动收入占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推进市场化和提高开放程度均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且减弱产业互动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市场规模的扩大则加强这种正向作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敏 邴丕敬 袁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劳动者的社会资本正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被不断重塑,潜在影响着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本文旨在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线上社会资本理论与内聚型社会资本和外联型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本研究认为互联网使用会同时促进“线上-内聚”型、“线上-外联”型、“线下-内聚”型、“线下-外联”型社会资本,进而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为了检验上述理论假设,研究利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学历、户籍类型、收入水平中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线上社会资本和线下社会资本在互联网使用频率与就业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以上结果对于把握新业态、新模式下促进高质量就业的精准施策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继明 李亚鹏
价值抽象于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率,而不同使用价值产生于不同的具体劳动。由此推论,具体劳动即劳动的异质性是价值决定的重要因素,在研究价值决定时不能强制地抽象掉劳动异质性。本文对基于劳动异质性的广义价值论做了新的表述,并从劳动异质性的角度对劳动价值论以及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折算做了新的解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