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82)
2023(8174)
2022(6600)
2021(6064)
2020(4490)
2019(10174)
2018(9952)
2017(17783)
2016(9438)
2015(10187)
2014(10006)
2013(9588)
2012(9211)
2011(8689)
2010(8890)
2009(8045)
2008(7839)
2007(7147)
2006(6705)
2005(6433)
作者
(26951)
(22514)
(22455)
(21155)
(14381)
(10712)
(10047)
(8721)
(8692)
(7981)
(7824)
(7506)
(7242)
(7234)
(7050)
(6887)
(6614)
(6578)
(6476)
(6433)
(5930)
(5597)
(5420)
(5233)
(5128)
(5072)
(5072)
(4982)
(4610)
(4501)
学科
(45384)
经济(45351)
(21191)
管理(20876)
中国(17641)
地方(17269)
(14499)
企业(14499)
(14365)
业经(13233)
(11085)
农业(10227)
(9859)
地方经济(9750)
(9208)
金融(9207)
(9181)
银行(9169)
(9058)
方法(8568)
(8294)
贸易(8282)
(7935)
(7615)
发展(7510)
(7475)
环境(7410)
产业(7283)
教育(7013)
理论(6817)
机构
学院(132764)
大学(128681)
(53715)
经济(52471)
研究(52200)
管理(44077)
中国(39657)
理学(35815)
理学院(35311)
管理学(34740)
管理学院(34478)
科学(31435)
(29136)
(26840)
(24590)
研究所(24047)
中心(23059)
(22655)
(22268)
(21528)
师范(21324)
北京(19327)
(19014)
(18481)
财经(18242)
业大(17413)
农业(17280)
师范大学(16929)
(16872)
经济学(16405)
基金
项目(81036)
研究(64739)
科学(62843)
基金(54044)
(46449)
国家(45923)
社会(40138)
科学基金(38237)
社会科(37822)
社会科学(37817)
(34317)
教育(29127)
(28074)
编号(28001)
基金项目(27555)
(25101)
成果(23801)
自然(21081)
课题(20956)
资助(20863)
发展(20639)
自然科(20503)
自然科学(20499)
(20245)
自然科学基金(20091)
重点(18979)
(17991)
(17511)
项目编号(16567)
(16477)
期刊
(73776)
经济(73776)
研究(45289)
中国(34905)
(23625)
教育(22939)
学报(19389)
科学(18317)
管理(18270)
(17259)
农业(16458)
(16125)
金融(16125)
大学(14693)
业经(14437)
学学(13396)
技术(12641)
经济研究(11854)
问题(8999)
财经(8845)
图书(8517)
(8165)
(7762)
商业(7125)
(7072)
论坛(7072)
(6817)
(6648)
职业(6636)
科技(6588)
共检索到224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姬广绪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开始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学开始关注互联网的研究,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互联网人类学。文章讨论了互联网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包括各类新技术、新媒体等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互联网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以及互联网对传统人类学研究话题的提升,互联网人类学与当代世界的发展等。人类学研究的互联网化将成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互联网人类学同中国研究相结合,是构建人类学的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新路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空间人类学作为一个科学领域,它的研究历史还不长,“空间人类学”的综合性在于用定性的宗旨构成空间的方法和它固有的融于多学科的空间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修良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边疆研究逐步进入到人类学视野之中。全球化时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叙事走出了民族国家知识体系框架,通过阐释边疆空间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社会关系和可能性结果,继而形成了“从边疆看世界”的鲜明的人类学叙事特征,内容包括边疆空间意义的地缘政治变迁和主体意义的生命政治形成,前者描述了边疆社会变迁和政治秩序的变化,后者则描述了边疆区域不同群体的社会实践以及相应治理技艺的演变,一同构成了全球化时代边疆“内”与“外”关联的多层面理解。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叙事,对中国边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袁同凯   陈楠  
在人类学学科整体转向的大背景下,西方教育人类学呈现新的发展趋势。通过系统性梳理2013—2023年发表在《人类学与教育季刊》的研究性文章,本文归纳总结10年来西方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并分析西方教育人类学的新近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当前,西方教育人类学主要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移民教育与文化互构、现代教育制度内的结构压迫与抵抗行动、跨文化情境中的情感体验与伦理实践三个方面,并呈现彼此差异却内在相连的三个特点:在对批判性研究展开反思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抵抗行动和能动性;表征理论的缺陷在研究中越发明显,部分教育人类学家主张运用非表征理论予以弥补;研究者在参与观察中面临的情境伦理和主体间伦理得到更多关注。明确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趋势,对国内教育人类学学科的未来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兰芳  
英国教育人类学作为文化教育人类学的主要代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国内教育人类学兴起后对其鲜有提及。本文根据它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初的萌发阶段、70年中期至80年代初的个性化阶段、80年代至今的继承与多元文化阶段,勾勒其历史发展脉络,希冀通过"他山之石"有所裨益于国内教育人类学研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史玉丁  
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标志,传统村落文化在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政策文本和产业支撑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法理困境与政策缺失、物质保护与文化缺失、外来关注与内生缺失的问题。从发展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改善、参与、赋权和可持续,这4个核心理念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可通过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载体、构建传统村落文化的参与机制、厘清传统村落文化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持续性,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最终达到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系统发展之间的协同与共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钱雨  
儿童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但人类学对儿童与童年的关注已经有相当漫长的历史。儿童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儿童与童年研究。本文梳理了儿童人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和哈德曼等人的观点。米德认为,20世纪最大的成就就是将对儿童本质的理解融入到对儿童的养护与教育中去。当代儿童人类学家承认儿童既是"脆弱的",也是"主动的行动者",并致力于在社会复杂的关系中寻找儿童的声音。如何迎接真正的"儿童的世纪",将对儿童与童年的理解融入中国的儿童教育中去,这将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探索的课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  陈红燕  
自20世纪中叶起,教育人类学在德国业已成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与英美国家相比,德国教育人类学具有开放性与"大陆性"特征,并以人类自我形象为核心议题。在全球化进程背景下,教育人类学面临新的问题,通过反思德国先后经历的哲学、现象学以及整合取向的三种教育人类学的传统范式,历史文化取向的出现为教育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展望未来,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将呈现出方法的多样性,注重交叉学科与跨学科、交叉文化与跨文化,以及把人文艺术教育作为研究重点等特点。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彭亚华  滕星  
通过对美国《人类学与教育季刊》1970年至2012年所载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分类、统计和分析,总结出美国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的两大重心变化:从"学科本位"到"问题本位",从"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重视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重心的变化是教育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对教育人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丰向红  
旅游作为人类学课题的合法性的确立是相对比较近期的发展——以在20世纪70年代瓦伦.史密斯(Valene Smith)编著的《东道主和客人:旅游人类学》(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书为基石。当下,拥有理论和应用双重研究方向的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发展最快的支系之一。旅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  李明明  
继以现象学、整体化和哲学为导向的教育人类学之后,在过去几十年里,以教育—历史为导向的人类学也日益兴起。它从对迄今为止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批判出发,突出强调其研究的双重历史性,同时也不忘对人类学的批判。属于历史教育人类学的重点研究范围的有:身体与感知、代际与性别、时间与空间。对其发展来说,历史与心态、文化性与跨文化性、跨学科性与跨国性这三个任务和研究领域极为重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复新  瞿葆奎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边缘学科 ,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 ,但在教育科学知识的分类中 ,仍属年轻学科。代表这门学科的名称的形式之多、由来之久、演变之广 ,是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中不多见的。学科的源起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教育人类学的源起与发展宏观地划分为观念教育人类学时期和实体教育人类学时期。对于它的学科地位 ,国际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 ,可称之为“学科独立论”和“学科非独立论”。教育人类学是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与相互分化的产物 ,作为一个新的知识门类 ,它是以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为基础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丹尼尔·米勒  姬广绪  汪卓明  
数码人类学指数字技术在特定人群中兴起后的结果,也可以指数字技术在人类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还可以指代对具体数字技术的研究。数字技术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延展了今天的世界,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空间。人在和数字共舞时,线下生活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含义。进而人类学家可以思考"人性"在今天数字时代的复杂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政涛  
中国教育人类学要实现本土化,其"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源发于中国教育的经验与知识。二是使用汉语来表达教育人类学的经验和思想。汉语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奠定根基的时代、体系初建的时代、多元发展的时代。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特点是:汉语教育人类学是一门外生交叉学科,而非内生分支学科;汉语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本土文化";汉语教育人类学是用"汉语"这一语言方式表达经验和思想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白红梅  
发展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教育是人类的本质需求,人的发展与教育具有多维的动态关系。同时人的发展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教育人类学视角解读人的发展观,在此基础上重新解释人的发展性评价,从而提出文化多元背景下教育评价尊重差异的合理化走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