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21)
2023(10293)
2022(8715)
2021(8225)
2020(6872)
2019(15713)
2018(15527)
2017(30391)
2016(16138)
2015(18229)
2014(17708)
2013(17829)
2012(16818)
2011(15572)
2010(15425)
2009(14380)
2008(14158)
2007(12699)
2006(11302)
2005(10219)
作者
(43764)
(37151)
(36996)
(35364)
(23588)
(17923)
(16904)
(14576)
(14308)
(13205)
(12986)
(12518)
(11834)
(11588)
(11507)
(11357)
(10880)
(10693)
(10686)
(10546)
(9314)
(9052)
(8909)
(8694)
(8503)
(8408)
(8129)
(7987)
(7629)
(7564)
学科
(80712)
经济(80541)
(50017)
(48087)
管理(36557)
方法(35303)
农业(33182)
数学(31132)
数学方法(30986)
(26366)
企业(26366)
中国(23907)
业经(22658)
(17396)
贸易(17390)
(17000)
(15660)
(15276)
地方(14433)
(13078)
农业经济(12504)
(12047)
银行(12041)
(11696)
(11583)
金融(11580)
发展(10886)
(10874)
(10816)
(10782)
机构
学院(233099)
大学(230817)
(111672)
经济(109953)
管理(90513)
研究(82679)
理学(78731)
理学院(77974)
管理学(77024)
管理学院(76606)
中国(66797)
(54287)
(47822)
(47279)
科学(45133)
农业(41072)
(40851)
中心(38742)
财经(38183)
研究所(36881)
业大(36387)
经济学(35429)
(35147)
(33253)
经济学院(32156)
北京(30470)
(29925)
师范(29720)
财经大学(28099)
(27992)
基金
项目(154045)
科学(123189)
研究(117690)
基金(115235)
(98915)
国家(97956)
科学基金(84215)
社会(81206)
社会科(75858)
社会科学(75840)
基金项目(60336)
(57543)
教育(52364)
自然(49646)
自然科(48523)
自然科学(48512)
(47798)
自然科学基金(47735)
编号(47427)
资助(46771)
成果(38246)
(37156)
国家社会(34792)
(34518)
重点(33959)
(32278)
教育部(32222)
课题(31753)
(31732)
人文(31415)
期刊
(128347)
经济(128347)
研究(72009)
(59464)
中国(47920)
农业(40756)
学报(33412)
科学(33196)
(32305)
管理(28490)
大学(27387)
(27274)
金融(27274)
业经(26519)
学学(25937)
教育(20545)
经济研究(20307)
财经(19091)
(18972)
问题(17930)
技术(17452)
(16421)
世界(16115)
农业经济(14902)
农村(14756)
(14756)
(13849)
(12432)
经济问题(12397)
统计(11820)
共检索到353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互联网是当今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正在"冲击"着人们的行为观念、形塑着人们的生活状态。于此背景之下,本文基于2015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2015),系统考察了互联网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掌握互联网技能会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加入控制变量、考虑地区异质性后,效应依然存在。为了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以省级层面的"互联网普及率"和"农村宽带覆盖率"作为工具变量,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造反事实框架纠正选择性偏误,结论依然稳健。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铁山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2013),归纳出农村女性具有特殊信任、制度信任与普遍信任等三类人际信任取向,并对农村女性三类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女性的三种信任具有差序化特征,农村女性的特殊信任水平在3.04与3.35之间,农村女性的制度信任水平在2.69与3.11之间,农村女性的普遍信任为1.60。社会因素与市场化对农村女性人际信任具有不同影响,农村女性的社会公平感对特殊信任与制度信任、普遍信任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安全感、生活水平与网络媒介对于三类信任没有显著影响;省份市场化水平与省份GDP增速对农村女性特殊信任没有影响,却对农村女性普遍信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省份GDP增速对农村女性制度信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柠泽  周静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5年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在克服了样本自选择问题后,互联网使用仍然能够为农民带来41.2%~51.1%的非农收入回报。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学历、中老年农民非农收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建议政府增加农村地区互联网信息技术设施的投资,为使用互联网的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财政补贴,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促进农民非农收入增加的积极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宝福  黄振国  
本文基于Mincer收入方程构建了农户收入决定方程,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定量研究了农户收入的决定因素和农户收入差距的成因,期望能为农民增收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发现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劳动力平均年龄和家庭负担率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负;分东中西部进行的区域比较,发现上述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物质资本、教育和社会资本是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晓菁   田志鹏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从结构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探究少数民族教育获得与不同层次价值观认同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本文以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倾向值匹配分析发现:个体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越强,而且对国家、社会等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有更强的认同。上述结论表明,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教育程度偏低者,需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培育方式;对教育程度较高者,需充分发挥更高层次价值观“自上而下”的引领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中培  
结合贫困归因类型学,利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居民贫困归因的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总体上,我国居民较多把贫困归因于能力不足和懒惰等个体原因,较少强调命运或社会因素,人们认同残障、教育低、家庭条件差和社会关系缺乏等致贫观点的比例居中。基于分类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居民贫困归因呈现五种类型:个体缺陷型、命运禀赋型、个体能力型、文化禀赋型和社会制度型,家庭禀赋可能构成新型贫困归因维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收入、社会救助、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民族、宗教信仰及福利态度等因素对贫困归因具有显著影响,且城乡存在一定差异,但区域背景的影响不显著。建议进一步探究居民贫困观念形成背景,增加贫困原因调查题项,激发受助者内生脱贫动力和合力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中培  
结合贫困归因类型学,利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居民贫困归因的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总体上,我国居民较多把贫困归因于能力不足和懒惰等个体原因,较少强调命运或社会因素,人们认同残障、教育低、家庭条件差和社会关系缺乏等致贫观点的比例居中。基于分类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居民贫困归因呈现五种类型:个体缺陷型、命运禀赋型、个体能力型、文化禀赋型和社会制度型,家庭禀赋可能构成新型贫困归因维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收入、社会救助、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民族、宗教信仰及福利态度等因素对贫困归因具有显著影响,且城乡存在一定差异,但区域背景的影响不显著。建议进一步探究居民贫困观念形成背景,增加贫困原因调查题项,激发受助者内生脱贫动力和合力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明哲  黄乃静  梁珅华  
近年来,科技与金融加速融合,互联网保险业务蓬勃发展,打破地理限制、深入农村,为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和2018年的面板数据,发现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中国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且年龄在30~60岁区间、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处于中低档的人群受到的正向影响较大。影响机制的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商业保险可获得性和高水平医院诊疗意愿渠道,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苏芳芳   盖庆恩  
利用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应用对农村企业就业带动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应用对农村企业劳动力需求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该影响主要体现在雇佣员工上,对家庭自雇劳动力的影响并不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应用主要通过创新带动和收入增长两条路径提升了农村企业的就业带动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个体工商户应用互联网带来的就业带动效应显著小于公司制企业、独资或合伙企业;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应用对东部地区农村企业就业带动效应的影响更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润田  李碧珍  叶鑫宇  
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互联网的使用对于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能够显著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本文还分别对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与是否参加新农合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群体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高收入和东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同时发现,对于不同性别和是否参加新农合的不同群体,互联网的使用均有显著正效应。由此可见,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居民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合理规范互联网制度,引导农村居民正确使用互联网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程虹  袁璐雯  
文章通过独特的"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数据,应用OLS、IV和中介效应的实证方法,验证了机器人的使用对于质量改进的显著效应。机器人的使用带来了工艺创新,也就是新的加工方式、生产流程以及检测方法的应用,从而改进了企业的质量。文章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加快推进质量强国战略,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就是要在制造业企业中全面推进机器人使用;我国制造业的技改项目中,要突出对机器人使用工艺的创新;我国各级政府的科研项目中,要突出对机器人共性技术的公共投入。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晨光  
互联网从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深刻影响着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通过使用邻里信任作为社区社会资本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能否以及如何影响社区社会资本。通过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偏误后,发现个人的互联网使用显著且稳健地削弱了其邻里信任水平。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改变信息渠道、改变自评社会地位的方式降低个体对邻居的信任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薛新东  刘国恩  
本文利用200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实证研究居民社会资本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资本对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个人社会资本指数每增加10%,自评健康状况很好的概率增加2.1%。此外,社会资本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社会资本对女性健康的影响显著高于男性,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显著高于城市居民,对65岁以下居民健康的影响显著高于65岁以上居民。本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可以通过提升居民的社会资本来改善国民健康水平,但应关注社会资本对健康影响存在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杨继东  章逸然  
政治身份会影响收入差距吗?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通过分解方法把政治身份对收入的影响分解为价格效应和禀赋效应,进而定量地分析了价格效应和禀赋效应在党员与非党员收入差距中的贡献度。研究结果发现,价格效应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相对较小,政治身份带来的收入差距主要由个体禀赋差异决定,其中教育水平差异在禀赋效应中的贡献约为50%。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与2003年相比,价格效应导致的收入差距在总体差距中占比显著减小;党员身份的收入溢价及其价格效应的作用机制更多在体制内发生,市场化缩小了政治身份的收入溢价。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经济转型过程中政治身份带来的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亚飞   谢小飞   吕剑平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Heck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模型以及中介效应等模型,分析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打破了村庄熟人信任交易格局,促进了农地非熟人流转。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增强社会信任以及改善金融素养等路径,激励农户出于营利性动机与非熟人进行农地流转交易。异质性分析发现,使用移动互联网和户主中高受教育水平的农户家庭,互联网使用对其农地非熟人流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使用传统互联网和低教育水平农户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应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农地流转”服务体系,重视农户互联网技能培训和文化水平提升,以有序推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