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06)
2023(13150)
2022(11507)
2021(11077)
2020(9308)
2019(21839)
2018(21481)
2017(41568)
2016(22601)
2015(25964)
2014(25408)
2013(24803)
2012(22712)
2011(20692)
2010(20375)
2009(18530)
2008(17971)
2007(15384)
2006(13298)
2005(11700)
作者
(61775)
(51256)
(50907)
(48510)
(32765)
(24432)
(23256)
(20253)
(19588)
(18280)
(17545)
(17281)
(16161)
(16092)
(15715)
(15600)
(15221)
(15101)
(14659)
(14496)
(12659)
(12584)
(12237)
(11497)
(11425)
(11383)
(11185)
(11153)
(10228)
(10041)
学科
(91439)
经济(91332)
管理(61211)
(56832)
(46461)
企业(46461)
方法(45184)
数学(40195)
数学方法(39831)
中国(26882)
(22590)
(21214)
(19775)
贸易(19765)
(19233)
业经(18984)
(18048)
地方(16125)
教育(15366)
(15127)
农业(15045)
理论(14818)
(13748)
环境(13616)
(13387)
银行(13350)
(13233)
金融(13230)
技术(13223)
(13092)
机构
大学(319993)
学院(311498)
(129682)
经济(127161)
管理(123795)
理学(108479)
理学院(107236)
研究(106093)
管理学(105436)
管理学院(104885)
中国(78119)
(68383)
科学(63438)
(56932)
(51782)
研究所(47540)
财经(47166)
中心(46645)
(45495)
业大(44439)
北京(43975)
(43308)
(43144)
师范(42837)
(42166)
经济学(40331)
(38495)
经济学院(36579)
农业(35656)
财经大学(35475)
基金
项目(216620)
科学(171595)
研究(161444)
基金(158943)
(137290)
国家(136184)
科学基金(117433)
社会(103283)
社会科(97879)
社会科学(97854)
基金项目(84082)
(81283)
教育(75639)
自然(74954)
自然科(73259)
自然科学(73241)
自然科学基金(71973)
(69542)
资助(66144)
编号(65103)
成果(53857)
(49733)
重点(48090)
课题(45134)
(45098)
(44980)
教育部(43415)
大学(43392)
国家社会(42696)
人文(41898)
期刊
(133498)
经济(133498)
研究(97032)
中国(58848)
学报(47911)
科学(44438)
管理(43928)
教育(43880)
(40466)
(40402)
大学(37847)
学学(34212)
农业(28936)
技术(25568)
(24540)
金融(24540)
财经(23226)
经济研究(23041)
业经(20138)
(19858)
问题(17420)
图书(17398)
(15632)
(15589)
理论(14924)
技术经济(14812)
科技(14505)
世界(14299)
实践(13403)
(13403)
共检索到449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岭峻  徐浩然  
关于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力,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肯定派"认为上网行为会影响网民的政治意识,甚至会使上网者成为无国界的"世界公民";"否定派"则认为互联网并未取代大众媒介的政治影响力,其对网民政治意识的影响非常有限。根据我们对武汉理工大学317名大学生网民的调查,"否定派"的观点更为接近事实,即互联网对网民政治意识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席岩  司光禄  
互联网使能的普及对原有价值创造模式产生"创造性破坏",引致商业模式创新或重塑,并导致价值创造向"多主体嵌入的开放性和非线性"模式转向。价值创造模式的多主体嵌入使得产品与服务属性的分割与组合在互联网使能情境下成为可能,从而产生诸多"创业需求"。在鼓励创业协同机制的作用下,在校大学生存在较高的创业热情形成"创业供给"。互联网使能情境下通过对碎片式服务的整合可以释放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成功几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建凤  
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教育。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霞  陈琦  刘思岩  
[目的/意义]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与初步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数据素养能力表现,构建大学生数据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提供数据素养能力综合评价标准与工具。[方法/过程]首先基于提纲式专家访谈与小样本问卷测试,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数据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性检验与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半结构化问卷调研,运用主成分分析从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意识、数据知识与技能、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表达与解释四个一级指标进行实证评价。[结果/结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数据素养能力存在年级与专业差异,其中数据意识、数据表达与解释的群体均衡收敛,个体异质性在数据知识与技能、数据组织与管理能力表现显著。最后,从国家层面的数据标准化管理与教育个性化发展协同、移动互联网数据资源管理云环境、高校"四位一体"渐进式智慧培养体系三个视角提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数据素养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任秀欣  栾声越  
"互联网+"是我国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状态,可以与各种传统行业组合,促进行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离不开互联网。我们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董禹辛  刘希宁  李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培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由重庆工商大学徐阔编写的《"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一书,全面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总览全书,主要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从理论课、信仰教育方面体现丰富的理论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创新方面,该书重点分析了"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居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文化已经进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文化这把双刃剑既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有利的一面,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探寻互联网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消除互联网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尹婷婷  
大学生公共参与是指大学生群体以增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导向,借助多种渠道和途径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方式来影响公共决策的社会政治行为。它强调大学生这一特殊身份群体秉承公共精神、具备参与意识,对公共活动与公共决策积极参与。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主体、方式、路径以及效应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利用"互联网+"时代提高和深化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有效性和认同性,需要着力分析和梳理大学生公共参与适逢的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玉辞  
网络新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谓无孔不入,尤其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更是"功"莫大焉。关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认真研究互联网及互联网新闻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的正反作用,引导辩证、理智、多角度地看待网络新闻,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以促进学习、增长心智,避免沉迷网络或盲目跟风现象,这对互联网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进步都不可或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金玲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代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获取生活信息和知识的必要路径之一。从"互联网+"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对就业薪金的影响等对大学生就业影响。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金英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上海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研究,结论认为: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总体上趋向于温和、理性,并不存在明显的极端立场;他们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并不是狂热和非理性的爱国者;对自由、民主、参与都有较高程度的认可,具备较强的公平正义感;拒绝将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视作祸水,但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政治、政治发展道路充满自信。研究还证实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当前高校打造基于校园的社交网络、引导互联网对大学生冲击效应的尝试仍是必须的,但其成效还远未显现出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成荣  
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大学生的世界观、心理健康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高校应通过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掌握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等措施,充分利用和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娟  
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应用取得了许多成效,"互联网+"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时期,以"互联网+"的新思维重新审视和思考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不失为一个创新视角。针对传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从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体系、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互联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现路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福英  尚清芳  张静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突出创新、创业和实践,是随着互联网在各领域应用快速发展而开展起来的全新教育模式。影响高等院校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水平的因素较多,如教育体系、教育资源和地域差异等,其中地域差异尤其对创业教育内容和开展方式影响最大,因而高等院校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将地域差异因素纳入其中。高等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困境和难题,包括人们对"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缺乏浓厚的"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氛围,有关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多和创业资源不足,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提升师生"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知高度,营造"互联网+"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实践锻炼和项目孵化提升"互联网+"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学改革,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制定高等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靳瑞霞  
分析"互联网+教育"对我国大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的影响及引发的问题,理解"互联网+教育"赋予自主学习的新内涵,从而重新界定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以此为基础,在高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探索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路径,满足当代社会对终身学习公民(Lifelong Learners)的培养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