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50)
- 2023(5656)
- 2022(4707)
- 2021(4524)
- 2020(3673)
- 2019(8084)
- 2018(8070)
- 2017(16295)
- 2016(8526)
- 2015(9142)
- 2014(8820)
- 2013(8776)
- 2012(7994)
- 2011(7301)
- 2010(7310)
- 2009(6891)
- 2008(6714)
- 2007(6453)
- 2006(5902)
- 2005(5151)
- 学科
- 农(48053)
- 济(41870)
- 经济(41720)
- 农业(32132)
- 业(31639)
- 业经(18591)
- 管理(16419)
- 方法(13496)
- 企(12390)
- 企业(12390)
- 农业经济(12268)
- 中国(11184)
- 数学(10498)
- 数学方法(10466)
- 村(9370)
- 农村(9353)
- 发(9249)
- 制(8861)
- 地方(8551)
- 收入(8546)
- 财(8528)
- 发展(8282)
- 展(8279)
- 建设(7318)
- 劳(7208)
- 劳动(7207)
- 土地(7004)
- 策(6816)
- 贸(6634)
- 贸易(6633)
- 机构
- 学院(120708)
- 大学(112976)
- 济(55189)
- 经济(54281)
- 管理(47968)
- 理学(42064)
- 理学院(41747)
- 农(41655)
- 管理学(41194)
- 管理学院(41012)
- 研究(38312)
- 中国(32368)
- 农业(31015)
- 业大(23919)
- 财(22832)
- 京(21998)
- 科学(21438)
- 中心(19255)
- 农业大学(18932)
- 所(18635)
- 财经(18098)
- 江(17897)
- 经济管理(17022)
- 研究所(16656)
- 经(16486)
- 经济学(15883)
- 范(15353)
- 师范(15281)
- 发(14530)
- 业(14495)
- 基金
- 项目(78846)
- 科学(63118)
- 研究(62325)
- 基金(57953)
- 家(48729)
- 国家(48090)
- 社会(44088)
- 科学基金(42091)
- 社会科(40144)
- 社会科学(40132)
- 省(32189)
- 基金项目(31337)
- 编号(27550)
- 农(26637)
- 教育(26111)
- 划(24562)
- 自然(23898)
- 自然科(23322)
- 自然科学(23320)
- 自然科学基金(22922)
- 资助(21584)
- 成果(20771)
- 发(18221)
- 部(18044)
- 国家社会(17922)
- 课题(16854)
- 制(16603)
- 重点(16369)
- 创(16302)
- 性(16245)
共检索到180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温雪 吴定伟 潘明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网络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居民消费模式更加多样化,消费时间和空间也得到了极大拓展,互联网成为优化消费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的数据,将互联网、社会资本与农村居民消费纳入统一框架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互联网对农户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拥有较强社会资本的农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互联网通过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正向影响。就地区而言,消费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互联网在西部地区的消费效应远大于中、东部地区;从年龄分组来看,青年人通过互联网积累社会资本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中年人次之,老年人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
互联网 社会资本 农村居民消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汤才坤
文章选取我国互联网与农村消费经济结构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互联网+"对我国农村总消费及各项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的三项指标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及分类消费的影响均呈现正向效应,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也均呈现正向效应,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影响作用相对最高。相对而言,"互联网+"对农村居民消费经济结构的影响最大的是东部地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湖 张家平
本文基于2003—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对各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强度分别由大到小为: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发展投资环境,同时移动电话普及具有驱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由传统型向发展、享受型消费结构转变的潜力;通过互联网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区域差异实证分析表明: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大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应该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注重因时因地制宜来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从而带动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琨媛 黄耀宇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3-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以及农村居民收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农村居民收入在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互联网金融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据此,应从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实施差异化金融服务、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方面着手,强化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助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志毅 贾平
互联网经济对突破有形市场时空限制、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作用正逐步显现。本文基于2016-2021年的详实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互联网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网民规模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推动力大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所受互联网经济的影响大于居民消费倾向;互联网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显著正向影响,且对生存型消费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从转化农村非网民群体、加快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多维创新赋能农村互联网经济等方面,进一步释放互联网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治一 董珺 李德阳
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关系到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实施,也是扩大内需的必要途径。互联网的应用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对此问题的现有研究普遍缺乏深度和广度。研究采用山东、河南、四川、吉林、辽宁5个省份的农村居民的互联网素养和消费行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素养可以促进农村居民家庭发展享受性消费占比和发展享受性消费倾向,进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互联网素养对于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存在丰富选择偏好、放松信贷约束和强化收入预期三条作用机制;互联网素养对农村地区居民家庭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的升级也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继续加大信息化数字化硬件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数字化教育培训服务供给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素养 消费升级 农村居民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艳丽 刘政
普及互联网是现代农村的重要标志,对于农民增收和预防返贫具有时代意义。立足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选取不同贫困线测度贫困脆弱性,考察互联网嵌入对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与没有互联网接入的农户相比,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更低;在控制内生性、考虑样本选择性以及排除核心变量测度偏误之后,该结论始终稳健显著,说明互联网是助力中国巩固脱贫攻坚和预防农村居民返贫的重要工具。就机理而言,社会资本是互联网嵌入助力农村居民降低贫困脆弱性的主要中介渠道,借助互联网社交工具,农村居民在就业、创业以及农机设备利用上更有优势,因此,推动了农户摆脱脆弱贫困陷阱。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赵京桥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在扩大消费的政策主导下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政策环境优越,市场主体多元化并且活跃,商业模式、消费金融产品持续创新,消费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用户群体更加广泛。金融机构短期消费信贷规模自2011年突破1万亿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7年分别突破了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和6万亿元,到2018年第三季度
关键词:
互联网消费金融 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圣翔 刘传江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均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而言,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社会网络通过社会信任、社会互动、互惠共范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互联网使用强化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异质性以及收入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互联网使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圣翔 刘传江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均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而言,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社会网络通过社会信任、社会互动、互惠共范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互联网使用强化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异质性以及收入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互联网使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
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下,互联网消费平台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消费方式,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然而,互联网应用能否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不仅取决于互联网的农村普及率,更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素质在互联网影响下能否得到提升。基于此,本文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应用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考察了消费素质的中介作用,旨在为我国各地方政府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应用能够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互联网应用能够推动居民消费素质提升;在互联网应用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中,消费素质发挥中介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家剑
夯实农村消费基础,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是新时期统筹国内大循环市场的关键。文章基于代际差异视角,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率提升有利于刺激农村消费,提高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但是存在明显代际差异,主要对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有显著影响。因此,在进一步夯实数字乡村发展的基础上,需要提升互联网使用率,增强中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互联网普及的技术红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贺达 顾江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6年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法研究互联网使用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从消费结构看,互联网显著地促进农村居民的生存类消费,而对于享受类消费影响不大;分年龄层看,互联网促进了农村地区青年人的生活用品和服务消费、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说明青年人是未来农村地区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群体;分性别看,农村地区男性更多地占据了消费决策的主导地位,互联网显著促进男性群体生存类消费水平,对女性消费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上述发现表明,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和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优化农村消费结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建龙 马凤才 焦景虎
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嵌入为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积累与膳食质量改善提供了新的技术赋能。基于信息效应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316户农村家庭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膳食质量的微观作用,探讨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居民膳食质量处于低度膳食失衡状态,膳食质量距均值为34.133。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改善农村居民膳食质量,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的部分中介效应对农村居民膳食质量产生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膳食质量的改善作用在高学历和种植规模较大的群体中更为显著。据此,提出了扎实推进合理膳食行动,促进农村居民膳食营养均衡;向纵向深发展“互联网+营养与膳食”模式;拓展农村居民互联网社交新渠道,提升社会资本存量等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晓红
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不断提高,但农村网民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过高,互联网使用深度不够,网民结构不合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互联网意识淡漠,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互联网涉农内容不足、农村网民缺乏互联网应用教育是制约我国农村互联网需求的重要因素。今后,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互联网意识、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互联网应用教育和培训、完善互联网涉农内容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