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74)
2023(11265)
2022(8888)
2021(7901)
2020(6726)
2019(14866)
2018(15071)
2017(29513)
2016(15941)
2015(17577)
2014(17335)
2013(16939)
2012(15020)
2011(13237)
2010(13521)
2009(12803)
2008(12913)
2007(12027)
2006(10993)
2005(10041)
作者
(44686)
(37783)
(37454)
(35109)
(23739)
(18014)
(16963)
(14629)
(14290)
(13398)
(12838)
(12486)
(12009)
(11869)
(11628)
(11408)
(11074)
(11010)
(10790)
(10733)
(9375)
(9319)
(9254)
(8651)
(8570)
(8474)
(8412)
(8294)
(7614)
(7544)
学科
(82530)
(71908)
经济(71812)
(65537)
企业(65537)
管理(54931)
(45732)
农业(30375)
业经(30173)
方法(28598)
(22108)
数学(21049)
数学方法(20936)
中国(19242)
(16649)
财务(16632)
财务管理(16621)
技术(16016)
企业财务(15717)
(15514)
(14444)
(12918)
贸易(12912)
(12813)
(12665)
(12603)
地方(12302)
理论(12137)
(11864)
(11779)
机构
学院(231889)
大学(221239)
(102034)
经济(100302)
管理(94889)
理学(81844)
理学院(81151)
管理学(80111)
管理学院(79709)
研究(71795)
中国(59228)
(56222)
(45365)
(44428)
农业(42886)
科学(42176)
业大(39664)
(37328)
(35928)
财经(35361)
中心(34270)
研究所(32281)
(32122)
经济学(30206)
经济管理(28896)
(28530)
经济学院(27471)
北京(27374)
农业大学(26653)
(26050)
基金
项目(150990)
科学(121049)
研究(112996)
基金(110819)
(95361)
国家(94323)
科学基金(82971)
社会(75802)
社会科(71572)
社会科学(71553)
(61779)
基金项目(59321)
自然(51546)
自然科(50431)
自然科学(50421)
自然科学基金(49608)
教育(49330)
(48837)
编号(46542)
资助(43155)
(37265)
成果(35149)
(34571)
(34292)
(33289)
重点(32906)
(31817)
国家社会(31615)
创新(31426)
(30318)
期刊
(123785)
经济(123785)
研究(63837)
(60045)
中国(45988)
农业(40565)
管理(36546)
(35763)
科学(33177)
学报(32640)
业经(28269)
大学(26347)
学学(25519)
(23863)
金融(23863)
技术(21563)
(21407)
经济研究(17608)
财经(17385)
问题(17103)
教育(16762)
(15069)
农村(14470)
(14470)
技术经济(14431)
农业经济(14169)
世界(13617)
(12445)
现代(12211)
商业(12170)
共检索到346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涛  王波  李嘉梁  
本文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城镇化-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分析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采用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在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过程中,城镇化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城镇化是互联网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互联网通过城镇化路径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在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通过城镇化发展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主销区通过城镇化发展则可能抑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最后给出本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宫思羽  王博  余志刚  
文章采用2016—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DEA-Mamlquist指数测算31个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利用联立方程组模型检验营商环境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引入互联网政务作为调节变量,并分区域探讨其差异性。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相互抑制,并制约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分解路径;引入互联网政务与营商环境的交互项发现,互联网政务能够起到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区域异质性显著,在东中部地区起到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起到抑制作用;法治环境建设能够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农村区域的创新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商业环境建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谷成  蔡慕宁  叶锋  
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带来新的动力引擎,但人力资本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4—2016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互联网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检验人力资本对互联网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由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共同驱动,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互联网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而实现的;人力资本会强化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谷成  蔡慕宁  叶锋  
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带来新的动力引擎,但人力资本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4—2016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互联网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检验人力资本对互联网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由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共同驱动,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互联网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而实现的;人力资本会强化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成坤  
[目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经济基础、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等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基于2001—2021年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我国28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1)样本期间,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呈增长趋势。(2)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3)新型城镇化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以及不同粮食功能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结论]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要想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必须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扶持力度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佛关  郎永建  
在对城镇化、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它们彼此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2013年31个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运用2013年31个省区市代表城镇化水平的数据,对1999-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06%以上,说明城镇化的进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推动城镇化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兵  王伟龙  
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出中国269个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4—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经济和地理属性构建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互联网、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考察期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互联网和产业结构升级均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互联网和产业结构升级协同作用也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不同区域、不同创新政策和不同资源类型下的城市互联网与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显著差异。最后,提出互联网与产业结构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兵  王伟龙  
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出中国269个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4—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经济和地理属性构建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互联网、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考察期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互联网和产业结构升级均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互联网和产业结构升级协同作用也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不同区域、不同创新政策和不同资源类型下的城市互联网与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显著差异。最后,提出互联网与产业结构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钞小静   周文慧   刘亚颖  
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底座,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工业互联网协同共享、全面互联和跨界融合的特征属性,阐释了工业互联网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3—202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方法评估了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和排除小样本估计偏误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工业互联网能够通过促进资源整合、提高供应链效率和加速数字化转型三个作用渠道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企业、网络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为加速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经验支撑与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战伟  
基于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法和熵值法测算30个省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负向效应逐渐减弱;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非均衡性,使得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差异性明显,属于低门槛值的省份逐渐减少,而属于高门槛值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根据研究结论,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政策时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向集约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并注重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方芳   赵军   黄宏运   苏旭峰  
本文利用卫星监测的数据构造夜间灯光复合指数表征城镇化水平,运用Superefficiency Ray Slacks-Based Measure(Super-RSBM)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2000—2021年我国农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TFP),实证检验城镇化对我国农业低碳TFP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考察紧凑集约型和规模扩张型两种城镇化推进模式对农业低碳TFP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城镇化推进与农业低碳TFP之间具有显著的U型关系,且邻近地区农业低碳TFP的提升对本地区产生示范效应;分区域来看,这种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农业适度发展区,而农业优化发展区的城镇化与农业低碳TFP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表明农业优化发展区应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适度发展区早日跨越U型曲线的拐点,实现城镇化带动农业绿色发展;紧凑集约型的城镇化深度推进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农业低碳TFP,而规模扩张型的城镇化广度推进模式降低了农业低碳TFP;农业低碳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效应、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是城镇化影响农业低碳TFP的主要途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维涛  韩峰  张国峰  
本文采用2015年"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中国上市企业数据,从企业研发角度实证研究了互联网电子商务对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首先,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而且相较于互联网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电子商务应用对于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其次,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企业研发增加,并且相较于互联网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电子商务应用对于中国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更大;最后,互联网电子商务可以通过促进企业研发,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并且相比互联网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电子商务应用更能显著促进企业研发,从而更能显著促进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建英   张其仔   张慧  
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互联网应用通过节约交易成本这一主要渠道显著地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互联网应用对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资本密集制造业企业、出口型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互联网应用通过节约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管理成本节约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更大。因此,应提升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将节约的销售成本与管理成本投入研发活动之中,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晓慧  
文章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并采用2008—2019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互联网发展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对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更大;互联网的发展对服务业技术进步和服务业技术效率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服务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晓慧  
文章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并采用2008—2019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互联网发展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对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更大;互联网的发展对服务业技术进步和服务业技术效率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服务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