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03)
- 2023(15689)
- 2022(13576)
- 2021(13034)
- 2020(10740)
- 2019(25210)
- 2018(25105)
- 2017(48349)
- 2016(26011)
- 2015(29764)
- 2014(29629)
- 2013(29397)
- 2012(26762)
- 2011(24367)
- 2010(24543)
- 2009(22554)
- 2008(21911)
- 2007(19200)
- 2006(17001)
- 2005(14902)
- 学科
- 济(112538)
- 经济(112338)
- 业(74183)
- 管理(67713)
- 企(52422)
- 企业(52422)
- 农(51759)
- 方法(50594)
- 数学(43876)
- 数学方法(43183)
- 农业(34341)
- 中国(31166)
- 业经(28241)
- 财(22682)
- 学(21589)
- 地方(21242)
- 贸(20358)
- 贸易(20346)
- 制(20010)
- 易(19850)
- 理论(18233)
- 和(16936)
- 技术(16303)
- 发(15856)
- 环境(15587)
- 银(15383)
- 策(15350)
- 银行(15347)
- 行(14738)
- 体(14402)
- 机构
- 学院(371783)
- 大学(370823)
- 济(154274)
- 经济(151219)
- 管理(148511)
- 理学(129632)
- 理学院(128258)
- 研究(127298)
- 管理学(125841)
- 管理学院(125195)
- 中国(96112)
- 京(78895)
- 科学(77675)
- 农(73906)
- 财(65164)
- 所(63406)
- 业大(59662)
- 研究所(57994)
- 中心(57696)
- 农业(56608)
- 财经(52756)
- 江(52554)
- 北京(50055)
- 范(49142)
- 师范(48762)
- 经(48317)
- 经济学(45587)
- 院(44989)
- 州(42335)
- 经济学院(41028)
- 基金
- 项目(255734)
- 科学(201937)
- 研究(189198)
- 基金(186621)
- 家(162426)
- 国家(161026)
- 科学基金(138223)
- 社会(120797)
- 社会科(113645)
- 社会科学(113610)
- 省(98614)
- 基金项目(98453)
- 自然(88652)
- 自然科(86654)
- 自然科学(86638)
- 教育(86618)
- 自然科学基金(85070)
- 划(82759)
- 编号(77866)
- 资助(77325)
- 成果(63144)
- 部(57476)
- 重点(56879)
- 发(54815)
- 课题(53049)
- 创(52712)
- 国家社会(49690)
- 教育部(49277)
- 创新(49100)
- 科研(48360)
- 期刊
- 济(170334)
- 经济(170334)
- 研究(108152)
- 农(75060)
- 中国(72910)
- 学报(58781)
- 科学(55693)
- 农业(51509)
- 管理(51138)
- 财(46005)
- 大学(45796)
- 学学(43226)
- 教育(42117)
- 技术(32746)
- 融(32115)
- 金融(32115)
- 业经(31466)
- 经济研究(25835)
- 财经(25044)
- 业(24740)
- 问题(23075)
- 经(21410)
- 版(19205)
- 技术经济(18481)
- 世界(18410)
- 图书(18172)
- 科技(17971)
- 统计(17078)
- 资源(16883)
- 理论(16781)
共检索到542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妮娜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将"自助—互助"(守望相助)理念寓于社会养老之中,把老年人力资源组织动员起来作为主要服务力量,为老年人提供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它与中国农村传统家庭照料弱化以及激增的老年人无人照料难题相适应,与中国农村传统乡土本色和现代转型相协调,并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发展互助形式的养老,形成一些可复制经验。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应该以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为目标,以"自助—互助"的理念与行动为核心,有效利用农村老年人
关键词:
自助—互助 互助型社会养老 老年人力资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妮娜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将"自助—互助"(守望相助)理念寓于社会养老之中,把老年人力资源组织动员起来作为主要服务力量,为老年人提供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它与中国农村传统家庭照料弱化以及激增的老年人无人照料难题相适应,与中国农村传统乡土本色和现代转型相协调,并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发展互助形式的养老,形成一些可复制经验。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应该以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为目标,以"自助—互助"的理念与行动为核心,有效利用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在发达农村与欠发达农村差异化发展中,解决好快速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问题。
关键词:
自助—互助 互助型社会养老 老年人力资源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妮娜
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短板在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中国农村非正式互助网络和互助组织的现代转型,与中国农村现实地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各类互助组织在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的理想形式是互助共同体重建基础上的振兴,故虽是互助养老,更应当放到乡村振兴战略和善治社会构建之中去看待。互助型社会养老可以从微观-宏观的互助行为-互助组织-互助系统进行理论解析,同时从救助性的互助服务和适度普惠性的互助服务+进行体系划分,根据对文章4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其特点可以总结为立足互助组织、联动多方资源、发展互助服务、救助与适度普惠相结合、分阶段进行、构建圈层化的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和乡村互助共同体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志强 王凤芝
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河北省首创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已在全省推广。在市场经济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以熟人社会邻里相助为依托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由于农村文化和社会结构冲突下农村社区互助文化基因发挥作用的结果。这是符合我国乡土社会实际的理性选择,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妮娜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对农村传统非正式互助的正式化、组织化、规范化,是对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是农村社会养老发展的务实选择。动员社会资金和闲置人力资源,低成本地提供互助服务是其重点,资金、组织、服务、评估是其可持续运行的关键部分。以资金为划分标准,互助型社区居家养老包括纯公益型和福利+公益型,互助型集中养老包括纯公益型、纯福利型、市场+型。目前突出问题表现为重设施轻培育,忽视资金互助的基础作用等。社区居家互助面临娱乐—照料服务的转型瓶颈;集中互助需要开源节流、降低成本;一些特殊的互助养老形式需要给予定位和扶持。建议拓宽资金互助渠道、培育农村互助养老组织、扩大农村互助养老内容、推动互助机制介入集中养老等。
关键词:
农村人口老龄化 互助养老 社会养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贺书霞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家庭结构的转型,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困境,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激增。合作养老以缔造健康、尊严、安全与快乐的老年生活为宗旨,在日常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利用老年群体资源,体现了发展福利的思想理念,在互助、参与中体现老年人的价值和尊严,形成一种值得推广的社会养老模式。
关键词:
互助 养老保障 精神养老 积极老龄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妮娜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的发展形式,是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它扎根于农村传统的亲邻互助网络,其本质在于经济互助,表现为有组织地发动邻里、志愿等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帮助和服务。社会各界应将其作为重要实施方略,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其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以资金互助为基础,以组织动员为抓手,以服务互助为重点,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要阵地,创新各类互助养老模式,着力形成稳定多元的资金来源,培育互助队伍,增加互助内容,从无偿到无偿、低偿相结合,探索建立标准规范的服务管理评估制度,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互联互通,最终尝试建立圈层化、整合化、网络化、制度化的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琳
当前,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老人普遍陷入价值边缘化困境,家庭地位和社区地位的边缘化导致留守老人遭遇自我认同危机。基于中部S县的田野调查发现,县级政府引导的农村互助养老实践通过内外联动,形成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社区层面缓解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困境的重要方式。通过关系重建、空间重构和认知重塑,留守老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建立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摆脱边缘化的价值体验。在县域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应重视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将村庄社区重新建设为留守老人的精神家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琳
当前,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老人普遍陷入价值边缘化困境,家庭地位和社区地位的边缘化导致留守老人遭遇自我认同危机。基于中部S县的田野调查发现,县级政府引导的农村互助养老实践通过内外联动,形成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社区层面缓解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困境的重要方式。通过关系重建、空间重构和认知重塑,留守老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建立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摆脱边缘化的价值体验。在县域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应重视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将村庄社区重新建设为留守老人的精神家园。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康 李放
从"村庄本位"角度提出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关键在于自主治理。美国"村庄"互助养老的本质特征就是"老年群体本位"自主治理,其通过"在地化养老"目标统领、自主组织引领、适应性规则供给、以老年人为基础的资源供给、全过程监督等保证互助养老福利的合作生产与有效供给。深化中国农村互助养老自主治理,需要树立人本主义与合作生产理念,建构以自治基础的合作治理体制,培育自主组织引领的参与式治理方式,完善资源保障、制度供给与多元互助的长效治理机制,从而形成内外协同、上下互动的"发展术",保障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于景元,袁建华,何林
一 前言 中国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较快。在今后10年内(约在2000年前后),中国将逐步进入老年型国家。中国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11.3368亿人口中,73.77%在农村。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据中国社会科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茜
近些年,我国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模式逐步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的养老难问题。互助养老起源于国外发达国家,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都存在较成熟的互助养老体系,其发展模式及先进经验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互助养老模式起到了启示作用。我国对此应加以借鉴,用于完善农村地区互助养老体系,使互助养老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关键词:
互助养老 农村 启示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萧庆伦,汪宏,王禄生,高建民,张里程,薛秦香
哈佛大学领导的项目小组在对中国西部农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诊断分析和原因分析之后,提出了通过建立农村互助医疗制度来解决中国西部农村基本卫生和因病致贫问题的初步设想。详细描述了农村互助医疗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并且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试点获得可操作性知识和经验及其实施效果。目标是通过农村互助医疗制度的实施,降低农村居民享受基本医疗的成本,提高基本医疗的质量,减缓农村因病致贫的现象。
关键词:
中国 农村 互助医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志强 杨青
运用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出现的机理和过程,并展望其发展趋势。制度环境是影响、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运作与发展的主导性变量。具体而言,国家在农村社会福利上的价值取向和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管理制度,以及追求自身利益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所嵌入的最重要的制度环境,这一制度环境也是影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最关键变量。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在财政、立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支持。
关键词:
制度嵌入性 农村 互助养老 制度环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俏 刘亚琪
农村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极具本土化色彩和社区重建思想的新型就地养老方式,对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纵向时间维度对唐朝的农社、宋代的义庄、清朝的太监庙和姑婆屋、"大跃进"时期的福利生产养老组织等互助养老雏形进行了梳理,并从横向空间维度对当代涌现的政府主导、民间支持和精英带动3种互助养老类型及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立足互助传统、整合社区资源、拓展互助范围、创新互助形式4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互助养老从"民间互助"向"规范互助"、从"一元互助"向"多元互助"、从"老老互助"向"代际互助"、从"志愿互助"向"储蓄互助"转变的发展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