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44)
- 2023(16833)
- 2022(13891)
- 2021(12955)
- 2020(10504)
- 2019(24158)
- 2018(23890)
- 2017(46170)
- 2016(24930)
- 2015(28052)
- 2014(28026)
- 2013(27016)
- 2012(24406)
- 2011(21753)
- 2010(21432)
- 2009(19464)
- 2008(18480)
- 2007(16092)
- 2006(13936)
- 2005(11586)
- 学科
- 济(99791)
- 经济(99680)
- 业(69714)
- 管理(68807)
- 企(54718)
- 企业(54718)
- 方法(45408)
- 数学(39561)
- 数学方法(39033)
- 农(37443)
- 中国(28125)
- 业经(26030)
- 农业(24950)
- 财(24677)
- 地方(21376)
- 学(20269)
- 制(18279)
- 理论(16516)
- 贸(16084)
- 贸易(16077)
- 易(15596)
- 技术(15142)
- 务(15085)
- 财务(15006)
- 财务管理(14970)
- 和(14966)
- 环境(14957)
- 发(14264)
- 银(14228)
- 银行(14192)
- 机构
- 学院(344261)
- 大学(343103)
- 管理(138776)
- 济(135083)
- 经济(132095)
- 理学(121387)
- 理学院(120117)
- 管理学(117889)
- 管理学院(117267)
- 研究(110518)
- 中国(80627)
- 京(71382)
- 科学(68689)
- 财(59767)
- 农(57629)
- 所(52963)
- 业大(52396)
- 中心(51022)
- 江(49044)
- 财经(48767)
- 研究所(48651)
- 范(46778)
- 师范(46370)
- 经(44484)
- 北京(43960)
- 农业(43868)
- 经济学(40625)
- 院(40599)
- 州(39988)
- 师范大学(37414)
- 基金
- 项目(245315)
- 科学(193969)
- 研究(181876)
- 基金(178224)
- 家(154251)
- 国家(152905)
- 科学基金(132767)
- 社会(115550)
- 社会科(109253)
- 社会科学(109225)
- 省(96031)
- 基金项目(94941)
- 自然(85146)
- 教育(83749)
- 自然科(83186)
- 自然科学(83169)
- 自然科学基金(81627)
- 划(80291)
- 编号(75270)
- 资助(71669)
- 成果(59821)
- 重点(54476)
- 部(53682)
- 发(52580)
- 课题(51066)
- 创(50960)
- 国家社会(47700)
- 创新(47444)
- 科研(46601)
- 教育部(46495)
- 期刊
- 济(145925)
- 经济(145925)
- 研究(97162)
- 中国(62222)
- 农(57194)
- 学报(53865)
- 科学(50105)
- 管理(48823)
- 财(44335)
- 大学(42162)
- 教育(40028)
- 学学(39675)
- 农业(38779)
- 技术(31121)
- 业经(27664)
- 融(27602)
- 金融(27602)
- 财经(22803)
- 经济研究(22495)
- 问题(19560)
- 经(19455)
- 图书(17985)
- 业(17594)
- 版(17449)
- 科技(16553)
- 理论(15919)
- 技术经济(15860)
- 现代(15367)
- 商业(15021)
- 资源(14810)
共检索到485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国家整合乡村表现为通过政策、程序和技术来改造、建设和塑造乡村的过程,可以从城乡整合、资源整合、主体整合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反观当下实践可以发现,尽管国家整合的成效斐然,但在城乡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基层发展主义,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造就了基层新型利益共同体,在主体整合的过程中遭遇了技术性治理的异化。这些问题根源于"行政本位"式的整合路径,而要破解这一路径带来的弊端,就必须寻求国家与乡村社会"双向互嵌"式的整合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通
自治是中国乡村治理的一贯制度特征;制度因素和组织因素是分析乡村治理过程的有效线索。通过对S村灌溉、复耕、修路和规模种植等集体行动事件的"深描",以实现对中国乡村治理的场景化解读;同时,对案例的反思和案例间的对比,发现中国乡村治理中的集体行动机理。从制度因素和组织因素的交互影响来看,中国乡村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包括选择性作为、双重性效应、权宜性嵌套和带头人依赖等四方面内容,这也构成了中国的乡村治理逻辑。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明庆忠 韩璐
旅游价值共创能有效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发展。文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对旅游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分析,以云南多案例剖析旅游多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1)“主体间整体性”是旅游价值共创与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关系的“系统性基础”;2)共享“资源”基础、共通“互动”本质、共推“价值”协同、共契“因果”链条是旅游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3)旅游者资源主导、外来旅游经营者资源带动、村寨旅游精英协同村民推动、跨村村民间协同、政府与村寨协同、村寨集体经济跨产业价值协同是旅游主体间价值共创促进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主要实践路径;4)旅游主体间依据各自价值主张进行资源匹配,从操作性资源到对象性资源的整合中实现服务交换,资源流动、整合中推动现代化要素的在地村寨融入和适应性演化是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直接动力。研究为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与乡村现代化可持续融合、发展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理解旅游推动民族村寨乡村现代化的内在价值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建业
新发展阶段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伴随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农村治理现代化要求更新治理观念、治理方法,选择更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农村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治理过程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同时注重德法结合,构建完善的农村治理框架体系。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现代化具有相同的“内核”,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性。农村治理现代化应注重“内外兼修”,积极发展内生性资源,走“动员式”发展路线,同时借助外部支持力量,打造良好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祖华
通过对当前乡村治理必须处理的供给与需求、控制与自治、一元与多元、传统与现代四大对称关系的梳理与释读,本文指出,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应在四大基本逻辑基础上进行构建:在空间结构上要以农民的公共需求与乡村有效治理为主线来确定其适度规模;在权力结构上要以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来实现官治与民治的合作互强;在制度结构上要根据乡村具体境域来进行多元化制度安排;在资源结构上要注重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与和谐。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结构转型 现代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惟
随着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方针的不断深入,为基层治理格局创新提供了机遇。乡村治理工作是我们社会治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效能的发挥影响着我国综合治理水平的提升。数字化技术作为现代治理机制的重要载体,符合乡村规范化、专业化、优质化的治理需求,有助于乡村数字化治理的转型升级。对此,积极探索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创新逻辑,多角度分析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治理的功能属性,通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多元化治理结构,旨在明确数字资源配置等治理取向,实现乡村治理智慧化、数字化的目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迁
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推动东部沿海乡村形塑复合型治理结构。田野经验表明,乡村社会呈现治理机制的复合型嵌入:常规型事务的行政化运作,形塑乡村科层组织格局;运动型事务的政治域统筹,奠定乡村党委统合制度;内生型事务的自治性回应,构建乡村协商治理机制。复合型治理结构不仅衍生“政治-行政-自治”三元统合的治理机制,而且提升乡村实质治理能力,实现规则之治、稳定生态与治理有效。复合型治理是外生型治理事务结构倒逼和政治型治理责任考核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合理性来源于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必然要求,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突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新武 梁海凤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面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赋能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价值逻辑,以数字技术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简化政务流程、向乡村社会赋权增能、催生数字村民的技术逻辑和在国家制度框架内基于具体制度规范的精准设计予以确认与保障的制度逻辑,共同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由于乡村治理主体认知偏差、数字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平台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数字技术高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从理念层面、应用层面、硬件层面、物质层面、保障层面推进优化路径,以确保数字技术有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杰 丁志刚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党政统合,以农民为中心,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和过程。历时性考察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演化逻辑发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起始于为建立现代化新中国夯实乡村基层政权,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制度化治理作为逻辑主线接续推进,指向为建成现代化强国奠定现代化乡村基础。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宏图伟业,新时代更好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权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制度化治理不动摇,始终坚持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婉华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耦合是实现我国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路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方案。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耦合的过程中,应明确二者耦合的主体逻辑、运行逻辑、情感逻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以鼓励各方共同参与为路径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格局,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现代化乡村建设征程。在此基础上,还应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农村农业,打造乡土人才队伍,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迁
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推动东部沿海乡村形塑复合型治理结构。田野经验表明,乡村社会呈现治理机制的复合型嵌入:常规型事务的行政化运作,形塑乡村科层组织格局;运动型事务的政治域统筹,奠定乡村党委统合制度;内生型事务的自治性回应,构建乡村协商治理机制。复合型治理结构不仅衍生“政治-行政-自治”三元统合的治理机制,而且提升乡村实质治理能力,实现规则之治、稳定生态与治理有效。复合型治理是外生型治理事务结构倒逼和政治型治理责任考核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合理性来源于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必然要求,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突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森 邓峰
乡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高阶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现代化与乡村衰败之间悖论的必由之路。以农民为主要创作者、以农业农村为核心元素的“三农”短视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重塑农业、农村和农民,在乡村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潜在效能。在梳理明确乡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基本要义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三农”短视频赋能乡村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内在逻辑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三农”短视频对乡村现代化的赋能主要表现为驱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乡村汇聚,主要源于“三农”短视频的就业创造效应、潜能释放效应、叙事窗口效应和全景敞视效应,赋能效应的进一步发挥需要“三农”短视频扩展应用场景、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创作质量和加强行业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