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09)
2023(17125)
2022(14863)
2021(13787)
2020(11710)
2019(26472)
2018(26276)
2017(50096)
2016(27286)
2015(30327)
2014(30165)
2013(29305)
2012(26600)
2011(23724)
2010(23232)
2009(21052)
2008(20049)
2007(17225)
2006(14782)
2005(12116)
作者
(79445)
(66082)
(65684)
(62393)
(41776)
(31911)
(29753)
(26247)
(25189)
(23189)
(22470)
(22232)
(21005)
(20601)
(20453)
(20236)
(20116)
(19785)
(18938)
(18789)
(16641)
(16072)
(15900)
(15076)
(14891)
(14549)
(14488)
(14433)
(13355)
(13297)
学科
(102510)
经济(102385)
管理(75590)
(70320)
(57940)
企业(57940)
方法(51460)
数学(44834)
数学方法(44259)
(27884)
(26259)
中国(26006)
(24030)
业经(22631)
地方(19735)
农业(18650)
(18620)
贸易(18616)
理论(18427)
(18098)
(18043)
(16788)
财务(16703)
财务管理(16669)
技术(16460)
环境(16176)
企业财务(15760)
(15725)
(14671)
银行(14596)
机构
学院(377376)
大学(377349)
管理(148627)
(142666)
经济(139619)
理学(130297)
理学院(128807)
管理学(126142)
管理学院(125481)
研究(123725)
中国(89042)
科学(82174)
(79138)
(69150)
(63418)
业大(63342)
(61970)
研究所(57549)
中心(56697)
农业(54932)
(53054)
财经(52287)
(49619)
北京(48959)
师范(48874)
(47817)
(45577)
(42953)
经济学(42616)
技术(41764)
基金
项目(274283)
科学(213620)
基金(198391)
研究(192098)
(176317)
国家(174911)
科学基金(149290)
社会(119893)
社会科(113573)
社会科学(113543)
(108459)
基金项目(106158)
自然(100892)
自然科(98568)
自然科学(98537)
自然科学基金(96754)
(91490)
教育(89190)
资助(81766)
编号(76900)
重点(61431)
成果(59912)
(58908)
(57498)
(56867)
科研(53512)
创新(53117)
课题(53034)
计划(52321)
大学(50775)
期刊
(144817)
经济(144817)
研究(99553)
学报(69434)
中国(66315)
(61383)
科学(59915)
管理(52571)
大学(51453)
学学(49013)
(47112)
农业(42397)
教育(39421)
技术(33082)
(25924)
金融(25924)
业经(25734)
财经(24204)
经济研究(23674)
(21619)
(20713)
(19616)
科技(19563)
问题(19363)
业大(18981)
图书(18063)
资源(16932)
商业(16837)
统计(16822)
理论(16609)
共检索到521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思晴  吕婷  
作为新兴的云旅游形式,旅游直播正不断扩展人们旅游体验的外延。旅游直播在线评论为观众提供了利于提升沉浸感的即时互动渠道,但也会影响人们视觉注意分布和个体体验。基于此,文章以自然景观型旅游直播为研究对象,结合眼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从主客观层面探究在线评论对观众在旅游直播中关注度及主观体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景观型的旅游直播中,评论的存在会显著增加观众对景观内容的回顾次数,提高观众对景观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在观众主观体验感知上,受评论内容刺激的影响,评论的存在会显著降低观众对主播讲解和直播画面质量的主观体验感知,但积极评论内容能正向引导观众,从而显著提高观众对景区的体验感知。由此,文章也为旅游直播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维亚  严伟  
随着ICT的应用发展,旅游者对旅游地体验的内容和质量越来越依赖于地理信息。本文以南京旅游者为例分析了ICT对日常体验和旅游体验的影响,通过维度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对日常体验和旅游体验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日常地理体验包括空间知识和空间体验两个维度,旅游地理体验包括旅游目的地体验、旅游路线体验和整体旅游体验三个维度。研究结果证明:①ICT的使用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影响人们地方体验的各个方面。通过使用ICT,人们获取必备的空间知识从而形成地理感知和地理体验。②ICT对旅游体验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ICT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华成钢  白长虹  韦鸣秋  
移动互联时代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及其应用程序深刻改变了旅游业,并建立了围绕游客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信息服务,使出游变得更加容易计划和方便管理,成为当今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制定旅游决策、协助旅游活动的首选服务。然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信息过载、技术过度设计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不仅直接地影响了旅游者的信息服务体验,而且对旅游者的出游意愿、决策制定等行为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综合考量出游意愿、决策质量等影响因素,整合了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的重要维度,通过对国内外专家进行咨询并预调研等方法,提出了技术感知易用性与内容感知有用性两个体验维度与使用倾向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以及出游意愿、决策质量之间关系的相关假设,构建了旅游信息服务体验与出游决策影响的结构模型。研究验证了移动旅游信息服务体验对该服务的使用倾向态度以及感知行为控制的积极作用,证实了内容感知有用性体验对出游意愿和决策质量的正向影响,发现了旅游信息服务体验与旅游者出游意愿、决策质量的作用机理和相关关系等重要研究结论,并就未来相关研究、企业信息化战略和旅游信息服务开发改进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丽军  王淑华  
构建旅游照片的质量和数量、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借助SPSS 22.0和AMOS 22.0软件分析旅游照片、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照片质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照片质量越高越能够唤醒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旅游照片数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并不显著;旅游体验记忆对游客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回忆旅游体验记忆越详细,对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的影响就越高;个人的重游意向正向影响推荐意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龙潜颖  徐彤  
在结伴同游成为普遍出游方式的当下,旅游同伴是旅游者在旅途中最频繁的互动对象之一,并成为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社会影响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构建并检验了旅游同伴对个体旅游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亲密度与感知同伴信息、感知同伴吸引、感知同伴控制是旅游同伴对个体旅游体验的影响来源,后三者对应形成了内化、认同和顺从3种影响机制。感知同伴信息通过感知同伴吸引力间接影响个体旅游体验;感知同伴吸引对应的认同机制是旅游同伴影响的核心作用路径,对个体旅游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同伴控制引发的顺从机制对个体的情感体验有显著影响。文章从社会影响的理论视角揭示了结伴对象对个体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为结伴旅游的市场开发与产品设计运营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建峰  王桂玉  张晓萍  
旅游体验是主观、琐碎和肤浅的吗?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旅游规划形式与内容的反思,指出4种旅游规划思想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艺术途径重视旅游资源的感官与形式属性,关注旅游审美愉悦,但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市场途径强调旅游产品创新,但往往因为对旅游体验的过度包容而导致不负责任的规划行为;生态途径倡导旅游环境被"如其所是"地欣赏,但由于文化规律的难以把握,规划中可能会涉及诸多伦理问题;伦理途径认为旅游规划不仅要解决旅游环境如何欣赏的问题,还要涉及到它为何这样欣赏,后者是难点问题。因此,旅游规划工作应积极吸纳不同规划思想的精华,规避其存在的潜在问题,保持规划工作的连续性、本真性、功能性与伦理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厉新建  
本文从旅游体验和体验经济两个方面的理论综述和进展追踪出发,提出了基于该两方面理论具体到体验塑造实践的应用。文章总结了旅游体验的分类、概念化发展、真实性、体验质量、体验管理等问题。基于对体验分类的理论分析,提出了通过主体体验化和支撑主题化的旅游体验塑造途径;基于考察体验的影响逻辑,提出了改善体验质量的方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才  卢昌崇  
作为旅游现象的内核,旅游体验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诠释。文章从认同角度对旅游体验中的认同(成分)加以诠释,指出在旅游体验中认同呈现出多种形态,从外在的目的地认同,到对旅游者角色认同,再到文化认同,最后到自我认同,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通过各种形态的认同,旅游体验才能彰显其独特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谢辉基  
文章将"体验-世界"的关系作为旅游分析的核心概念。通过词源梳理,对体验与经验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区分。分析指出,词源上体验应被理解为是对某物的经验。在对Heidegger栖居思想与世界的观念的解析中,研究指出体验即对艺术的经验,由此得出三组命题:(1)艺术揭示世界;(2)对艺术的经验发生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当中;(3)经验艺术的形式是一种游戏的方式。结合前人分析,研究就旅游体验的内涵做了定义上的补充:旅是去远,游是游戏。在游戏论的框架下分析指出:旅游世界的封闭是由其观赏者来完成的。相比其他参与者,作为与戏者及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振之  谢辉基  
文章将"体验-世界"的关系作为旅游分析的核心概念。通过词源梳理,对体验与经验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区分。分析指出,词源上体验应被理解为是对某物的经验。在对Heidegger栖居思想与世界的观念的解析中,研究指出体验即对艺术的经验,由此得出三组命题:(1)艺术揭示世界;(2)对艺术的经验发生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当中;(3)经验艺术的形式是一种游戏的方式。结合前人分析,研究就旅游体验的内涵做了定义上的补充:旅是去远,游是游戏。在游戏论的框架下分析指出:旅游世界的封闭是由其观赏者来完成的。相比其他参与者,作为与戏者及观赏者出现的旅游者,在旅游及游戏的三元结构(游戏者-游戏-观赏者)中更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优先性。以上观念的提出为旅游体验阐释框架的建构提供出了一种新的可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索志辉  梁留科  苏小燕  买哲  张佳莹  
基于网络评论数据,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核密度分析和内容分析法,以游客体验的视角研究开封旅游目的地形象。结果表明:开封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较好,游客对开封旅游目的地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历史人物、历史建筑和表演节目等方面;游客情感特征鲜明,自然禀赋类旅游目的地游客体验最好,历史遗赠类旅游目的地的仿古建筑、票价和收费问题是造成游客体验较差的主要因素,文化创意类旅游目的地游客体验介于前两者之间。结合区域与类型的差异探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度概化和区位谬误,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燕  蒲波  官振中  
近年来,电商蓬勃发展,各大在线旅游企业竞争激烈。如何赢得顾客并进一步激发其再次预订意愿,是旅游电商的重要议题。以往研究表明,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在线体验是电商招徕消费者再次惠顾的有效途径,但鲜有文献关注在线旅游消费者这一特殊群体。基于沉浸理论,文章重在探索交互速度等6个维度与旅游消费者在线体验间的关系,凸显旅游消费者体验与再次预订间的关系,并检验信任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旅游消费者的网站技能、感知挑战、感知控制力、感知有用性及旅游网站的远程呈现与交互速度对消费者的在线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旅游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宗圆圆  
兴起于欧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公益旅游是一种与志工服务活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相融合的旅游形式,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逐渐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行。本文根据东西方背景的案例研究异同、前期与近期研究发展脉络这两大时空维度对公益旅游的动机、体验和影响三大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指出未来公益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推进我国公益旅游实现人、社会、生态三者和谐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宇青  邢博  王庆生  
旅游者外出旅游过程中,体验到新旅游产品将如何影响其对一整段旅程感知价值的评价,是本研究要解答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选择能够同时分析多变量交互作用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研究发现包含九个充分性条件组合的构型,即新旅游产品的新奇性、享乐性、实用性、参与性、新旅游产品类型(核心产品、边缘产品)、旅游者对单项新产品的满意度、旅游目的地知名度、旅游者创新性形成的256种组合中,其中有九个特定组合能够影响旅游体验感知价值。研究指出,对于不同类型的新旅游产品而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组合完全不同;对于不同旅游者个体而言,他们往往受到多种组合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左右旅游体验感知价值的"特定情境",解决了形成旅游体验感知价值的前因复杂性问题。旅游企业可以据此寻找与企业经营环境最匹配的新产品开发解决方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君怡  林岚  高华  张粮锋  
旅游地图中的符号系统通过形状、色彩等视觉变量传递旅游信息,提供旅游服务,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形象符号和抽象符号。文章采用认知心理学眼动追踪技术,以不同符号表现形式的导游图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大学生游客群体差异和符号形式对地图符号空间认知的影响。结论显示:不同的地图符号形式影响差异显著,形象符号地图的空间认知显著优于抽象符号;旅游地图使用频率高者的空间符号认知显著优于偶尔使用者,且差异在抽象符号中表现更明显。性别、专业背景、学科背景的差异均对地图符号的空间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