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54)
- 2023(5192)
- 2022(3613)
- 2021(3180)
- 2020(2527)
- 2019(5500)
- 2018(5679)
- 2017(10069)
- 2016(6259)
- 2015(7283)
- 2014(7339)
- 2013(6560)
- 2012(5639)
- 2011(5048)
- 2010(4962)
- 2009(4428)
- 2008(4358)
- 2007(3917)
- 2006(3592)
- 2005(3392)
- 学科
- 济(19772)
- 经济(19749)
- 业(12856)
- 管理(12713)
- 农(9652)
- 中国(8719)
- 企(8545)
- 企业(8545)
- 业经(6508)
- 农业(6185)
- 理论(5821)
- 教学(5685)
- 学(5488)
- 地方(5464)
- 方法(5313)
- 教育(5095)
- 发(4862)
- 发展(4329)
- 展(4317)
- 数学(4286)
- 数学方法(4184)
- 产业(3979)
- 财(3834)
- 制(3801)
- 学法(3727)
- 教学法(3727)
- 信息(3486)
- 学理(3390)
- 学理论(3390)
- 体(3309)
- 机构
- 学院(82600)
- 大学(80167)
- 研究(32351)
- 济(28644)
- 经济(27950)
- 管理(24884)
- 中国(22312)
- 农(21931)
- 科学(21869)
- 理学(21091)
- 理学院(20813)
- 管理学(20128)
- 管理学院(20014)
- 所(17929)
- 农业(17588)
- 京(17538)
- 研究所(16632)
- 业大(15928)
- 江(14433)
- 中心(13629)
- 技术(12865)
- 范(12649)
- 师范(12407)
- 财(12340)
- 院(12067)
- 省(11508)
- 州(11106)
- 北京(10884)
- 农业大学(10787)
- 财经(9663)
- 基金
- 项目(56847)
- 科学(42659)
- 研究(41880)
- 基金(37359)
- 家(34239)
- 国家(33938)
- 科学基金(27373)
- 省(24793)
- 社会(23964)
- 社会科(22517)
- 社会科学(22510)
- 教育(20687)
- 划(20191)
- 基金项目(19425)
- 编号(18304)
- 自然(17506)
- 自然科(17067)
- 自然科学(17060)
- 自然科学基金(16752)
- 资助(14931)
- 成果(14864)
- 重点(14005)
- 课题(13865)
- 发(13110)
- 创(11821)
- 部(11575)
- 年(11495)
- 创新(11049)
- 计划(10922)
- 农(10873)
共检索到128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伟军 林小涛 王春 廖志洪
利用塘泥和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种源,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 oratus)仔鱼的饵料动物进行非纯化培养并做了仔鱼的摄食试验。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各类饵料动物组成1~8 d以轮虫类占绝对优势,比例达到50%以上,9~10 d以枝角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占优势,比例达到30%以上;各类饵料动物密度变化曲线呈倒“V”字型,其中饵料动物总密度、轮虫类和枝角类密度均在第7 d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7.6个/mL、29.5个/mL和16.5个/mL。从仔鱼对饵料的摄食比率看,大小范围为50~100μm的饵料动物仅适合9日龄以下的仔鱼摄食,随着仔鱼的发育,趋向于摄食较大个体的饵料动物。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龚小玲 鲍宝龙 苏锦祥
研究了牙鲆仔鱼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指标,结果表明,在开口后的第8天、第10天、第11天以轮虫为喜好性饵料,且最适的密度为10ind/mL,在开口后第10天对卤虫无节幼体开始有了一定的摄食能力;在开口后的第13天以后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喜好性饵料;在开口后第15天开始放弃对轮虫的选择,可以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轮虫的最适密度是7~10ind/mL,卤虫无节幼体的最适密度是5~7ind/mL。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木亮亮 徐慈浩 许爱娱 高腾 肖锐媛 潘淦
在水温(30±1)℃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仔鱼进行转饵期不同投喂策略实验,对仔鱼生长和成活情况进行了研究,设计5个投喂组:轮虫投喂组(A组);70%轮虫+30%卤虫投喂组(B组);50%轮虫+50%卤虫投喂组(C组);30%轮虫+70%卤虫投喂组(D组);卤虫(幼虫)投喂组(E组)。结果显示:云斑尖塘鳢仔鱼对卤虫的摄食强度随卤虫在饵料中比例的升高而增大,其对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的摄食强度的比值(Ir/Ia)随食物组成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轮虫-卤虫不同比例的混合饵料投喂时,D组仔鱼的增长率、增重率最高,可存活率不足50%,高于E组,显著低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江双林 赵从明 王彦怀 尹晖 孙耀 石晓勇
以等边金藻3011为饵料,采用室内流水法,在12、20和24℃3个温度和不同的壳长、饵料浓度下,测定并计算了温度、壳长和饵料浓度与菲律宾蛤仔摄食率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摄食率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符合幂函数方程。摄食率可以用温度、壳长和饵料浓度的自然对数方程表示,其模型为:IR=21.2LnT+20.06LnL+7.10LnC-97.95,经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相关系数呈非常显著水平。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摄食率 温度 壳长 饵料浓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奎 樊启学 朱邦科 杜海明
研究了饵料密度(每毫升0.1个、0.3个、1.0个、3.0个和10.0个)对3种规格(I:0.68 cm;II:1.50 cm;III:3.20 cm)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饵料密度为每毫升0.1~1.0个的范围内,3种规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当饵料密度为每毫升1.0个时,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随着饵料密度进一步增加,规格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规格ⅡI、I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变化。饵料密度对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各饵料密度组的成活率都很高。规格差异对饵料密度不敏感,3种规格仔鱼的最适饵料密度均为每毫升1.0个。
关键词:
杂交鳢 仔鱼 饵料密度 生长 存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园园 徐育强 蒋骄云 许世杰 王倩 曲宪成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的仔鱼生长和鱼体成分的影响,选择4种开口饵料,分别为经小球藻强化培育的轮虫、蛋黄、轮虫+小型枝角类和鱼苗专用开口配合饲料。通过15 d的投喂实验,选出最适口的开口饵料。实验表明,经过15 d的投喂以小球藻强化培育的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最为适合,其平均体长为8.759 mm,平均体重为0.050 3 g,成活率为94%,蛋白含量21.65%,脂肪含量1.57%。其次为轮虫+小型枝角类组,蛋黄和鱼苗配合饲料不适合作为开口饵料。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 开口饵料 鱼体成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施振宁
利用轮虫、草履虫或蛋黄作为开口饵料 ,分别在玻璃缸培育珍珠马甲仔鱼 ,进行生长效果对比试验 ,从成活率、生长速度及个体生长差异三方面来看 ,认为用轮虫投喂效果最理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洁 谢从新 熊传喜 万新淼
乌鳢仔龟的昼夜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乌鳢仔鱼摄食具明显昼夜节律性,其饱满指数21时最高,12时最低。每天在6~15时之间停食3h左右。日摄食率随饵料密度高低而变化,饵料密度为10~15个/ml、7~8个/ml和5~6个/ml时,日摄食率分别为13.71%、7.04%和3.49%。
关键词:
乌鳢仔鱼,摄食节律,日摄食率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乔志刚 常国亮 张建平 牛景彦 王武
水温22-24℃时,鲇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18%,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5日龄,达100%;鲇仔鱼个体发育过程中存在混合营养期,正常摄食时,混合营养期为2 d,完全饥饿状态下,仔鱼的卵黄囊至4日龄即完全消失;7-8日龄,鲇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将很快进入饥饿不可逆(PNR)点;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仔鱼成活率明显降低,延迟6 d投饵,11日龄仔鱼全部死亡;完全饥饿组仔鱼,至10日龄全部死亡;仔鱼全长和湿重的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完全饥饿条件下,1日龄至6日龄仔鱼全长呈正增长,随后转为负增长;1日龄至4日龄仔鱼湿重呈正增长,随后转为负增长。
关键词:
鲇 仔鱼 延迟投饵 摄食 存活 生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江岚 黎玥 申晓东 韩碧泽 李建光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乔志刚 常国亮 石灵 赵国涛 吴素兰
取脱膜 4d的鲇仔鱼进行开口试验 ,分别喂以轮虫、枝角类、蛋黄、豆浆等饵料 ,结果发现 ,鲇仔鱼开口时口裂宽为 0 90~ 1 0 0mm ,开口摄食枝角类的机会最多。分组喂养 10d的结果显示 ,使用枝角类喂养的鲇仔鱼 ,其生长速度、养殖成活率均高于其他饵料组。
关键词:
鲇 开口饵料 枝角类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郭正龙 秦桂祥
以全人工繁殖的家化暗纹东方鱼屯仔鱼为试验鱼 ,随机分为A1、A2、A3、A4、A5五个试验组 ,分别为光合细菌液 50 0mg/L ;光合细菌液 2 0 0mg/L +投喂轮虫 2 5ml/d ;投喂光合细菌液 50ml/d ;投喂轮虫50ml/d ;投喂豆浆 +奶粉 +蛋黄共 1 - 2 g/d。F检验表明 ,五组仔鱼体长增长差异显著 ,新复极差多重比较表明 ,体长净增长A2 >A4 >A1 >A3 >A5 ,试验还发现平均体重结果 :A2 >A4 >A1 >A3 >A5 ,采用光合细菌和轮虫对初孵仔鱼进行开口能提高仔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 仔鱼 开口饵料 光合细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雷明 陈超 翟建明 杨志 李炎璐 马文辉 宋振鑫 孙涛 庞尊方 孙芳芳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采用轮虫与牡蛎受精卵两种开口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开口单喂轮虫(A)、开口单喂牡蛎受精卵(B)、开口将牡蛎受精卵和轮虫混合投喂(C),分析对比不同饵料对仔鱼开口效果。通过观察5日龄仔鱼日摄食与4~20日龄仔鱼消化道饱满度的变化,探讨仔鱼摄食习性及光照与摄食的关系。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孵化开口后,投喂3d牡蛎受精卵者比直接投喂轮虫对仔鱼生长有明显的效果;10日龄前,B组在全长、肛前距、口裂宽方面都大于A、C两组,B组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为4.969%,分别是A、C两组的2.5与2.4倍,生长速度最快;5日龄仔鱼在09∶00~10∶00与13∶00~14∶00时间段,有两个明显的...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仔鱼 摄食习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于欢欢 陈超 张廷廷 李炎璐 孔祥迪 刘莉 马文辉
研究了在水温为(23±0.5)℃,盐度为29?30的培育条件下,饥饿胁迫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仔鱼生长、摄食、存活等一系列的变化。结果显示,2.5日龄体长出现负增长现象,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4.5日龄卵黄囊和油球消耗殆尽;仔鱼摄食率随日龄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最终为0,最大值出现在卵黄囊和油球消失之后的当天,即5.5日龄仔鱼达到最大初次摄食率,摄食率为66.67%;6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为最大初次摄食率的1/2,仔鱼达到不可逆点,其混合营养的时间为2?3 d,即仔鱼初次摄食率发生到达不可逆点的时间为2.5 d;云纹石斑鱼仔鱼孵化出膜后的3?6 d为其摄食的重要时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于欢欢 陈超 张廷廷 李炎璐 孔祥迪 刘莉 马文辉
研究了在水温为(23±0.5)℃,盐度为29?30的培育条件下,饥饿胁迫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仔鱼生长、摄食、存活等一系列的变化。结果显示,2.5日龄体长出现负增长现象,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4.5日龄卵黄囊和油球消耗殆尽;仔鱼摄食率随日龄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最终为0,最大值出现在卵黄囊和油球消失之后的当天,即5.5日龄仔鱼达到最大初次摄食率,摄食率为66.67%;6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为最大初次摄食率的1/2,仔鱼达到不可逆点,其混合营养的时间为2?3 d,即仔鱼初次摄食率发生到达不可逆点的时间为2.5 d;云纹石斑鱼仔鱼孵化出膜后的3?6 d为其摄食的重要时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