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29)
2023(9192)
2022(8360)
2021(8024)
2020(6756)
2019(15745)
2018(15761)
2017(30191)
2016(16800)
2015(18900)
2014(19014)
2013(18885)
2012(17243)
2011(15374)
2010(15143)
2009(13638)
2008(12937)
2007(11014)
2006(9383)
2005(8023)
作者
(49565)
(41144)
(40942)
(38832)
(26277)
(20080)
(18398)
(16399)
(15777)
(14606)
(14205)
(13783)
(13096)
(13036)
(12651)
(12548)
(12507)
(12230)
(11675)
(11575)
(10473)
(10085)
(9851)
(9262)
(9238)
(9195)
(9169)
(8975)
(8371)
(8295)
学科
(61426)
经济(61358)
管理(45262)
(43404)
(36548)
企业(36548)
方法(30712)
数学(26517)
数学方法(26184)
(16610)
(16420)
中国(15087)
(14693)
业经(13732)
地方(13494)
理论(11173)
农业(11119)
(10956)
(10746)
(10424)
贸易(10419)
技术(10127)
(10095)
环境(9984)
教育(9603)
(9597)
财务(9538)
财务管理(9521)
企业财务(9017)
(8736)
机构
大学(233494)
学院(231439)
管理(93510)
(83581)
理学(81803)
经济(81393)
理学院(80873)
管理学(79293)
管理学院(78899)
研究(77833)
中国(54149)
科学(52920)
(50142)
(41283)
(40225)
业大(39417)
研究所(37306)
(36679)
中心(34527)
农业(32585)
(32476)
北京(31749)
(31153)
师范(30831)
财经(30035)
(28820)
(27301)
(27116)
技术(26152)
师范大学(24932)
基金
项目(168296)
科学(130115)
基金(120136)
研究(119939)
(106023)
国家(105156)
科学基金(89275)
社会(71867)
社会科(67897)
社会科学(67876)
(67501)
基金项目(65095)
自然(60858)
自然科(59386)
自然科学(59370)
自然科学基金(58271)
(56380)
教育(54939)
资助(49833)
编号(49190)
成果(39619)
重点(37652)
(35924)
(35119)
(34732)
课题(34081)
科研(32705)
创新(32320)
计划(31913)
大学(30882)
期刊
(89739)
经济(89739)
研究(64752)
学报(43075)
中国(42459)
科学(37920)
(36924)
管理(32512)
大学(31599)
学学(29787)
教育(27077)
农业(26317)
(25975)
技术(19538)
(15251)
金融(15251)
业经(14600)
图书(13923)
财经(13452)
(13250)
经济研究(13217)
科技(12913)
理论(12284)
林业(12023)
业大(11934)
实践(11634)
(11634)
(11596)
问题(11411)
(11196)
共检索到323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曹书勇  和兆荣  
使用5个形态性状对云南6种莲座蕨顶生小羽片形态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莲座蕨顶生小羽片形态多样,差异明显;食用莲座蕨长度变异最大(c.v.%=27.10),楔基莲座蕨长度变异最小(c.v.%=17.95);云南莲座蕨宽度变异最大(c.v.%=32.82),楔基莲座蕨宽度变异最小(c.v.%=20.73);长宽比总变异系数为22.29%,相对较稳定。综上表明,云南6种莲座蕨顶生小羽片形态存在丰富变异。该研究对莲座蕨属的分类提供了一些基础资料。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正火  任育军  李燕云  缪颖  
研究了拟南芥中一个PPR(称PPRs)基因与莲座叶片衰老之间的关系.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这个基因在生长7周的拟南芥各种组织中几乎都有表达,在莲座叶、花序和角果中的表达较高,在莲座叶中的表达随植株的生长和衰老进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体外衰老相关因素处理试验结果显示,在4周的莲座叶中因进行离体处理,叶片衰老的程序提前启动,PPRs基因的表达降至6周时叶片中的水平,而茉莉酸,冷、热和干旱处理则延缓了PPRs表达水平的降低.通过鉴定获得PPRs的超表达和反义抑制转基因植株,并对植株的莲座叶衰老表型进行观察,发现超表达和反义抑制植株叶片的衰老进程与野生型相比并无太大差别,但在茉莉酸处理后PPRs超表达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立  李昆  崔凯  
分析了云南丽江、怒江、临沧、保山、普洱5个地区的9个云南铁杉地理种源间的数量性状变异,进行了不同种源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间球果长、种翅长、种鳞数、千粒质量等12个数量性状指标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得出形态分化是地理因子、水分因子、温度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得出地理变异在海拔梯度上呈连续渐变,在纬向上呈随机渐变。3年栽培试验表明:不同地理种源苗木的高、径生长性状差异明显,以3年生苗高为依据筛选出月利、河源、山神庙、狗钻洞4个优良种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曙光  普晓兰  丁雨龙  万贤崇  林树燕  
对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显微观测和系统分析,结果为:云南箭竹纤维长度为0.50~5.18mm,平均长度为1.74mm;云南箭竹纤维宽度为5.70~52.00μm,平均宽度为19.98μm;长宽比为18.86~361.71,平均为92.80;壁厚为0.80~416.00μm,平均为14.17μm;腔径为0.30~390.00μm,平均为5.53μm;壁腔比为0.03~109.00,平均值为3.11。云南箭竹纤维平均长度的纵向变异规律为中部>基部>上部,纤维的平均宽度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规律;云南箭竹纤维的平均壁厚表现出的变化规律,1年生和2年生均为基部>中...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汉奇  梁宁  李春芳  李体初  孙茂盛  
对马来甜龙竹Dendrocalamus asper(J.A.et J.H.Schult)Backer ex Heyne、黄竹D.membranaceus Munro、巨龙竹D.sinicus Chia et J.L.Sun、"大白竹"Schizostachyum sp.、灰香竹Chimonocalamus pallens Hsueh et Yi和筇竹Qiongzhuea tumidissinosa Hsueh et Yi等6个坚果状颖果、典型颖果和浆果状颖果3类竹子种子进行了萌发和贮藏试验。6个竹种种子均未观测到明显的休眠期,新鲜的成熟种子播种后5 15 d内发芽,约15 d内完成整个发芽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浦艳飞  宋起萱  汪国鲜  杨春梅  吴丽芳  余蓉培  王继华  
【目的】比较9种云南常见菊科杂草的叶片性状,探究云南不同菊科杂草的环境适应性。【方法】以云南常见的9种菊科杂草为试验材料,对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叶片性状进行测定。【结果】9种菊科杂草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数值、气孔密度、叶脉密度、叶面积、比叶面积等叶片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磷(P)含量(1.61 ~ 1.82 mg/g)均高于中国陆生植物平均水平,除苦苣菜和青蒿外,其它7种菊科杂草的氮(N)含量(25.23 ~ 63.52 mg/g)均高于中国及全球陆生植物平均水平,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大于0.7,表现出良好的光合特性,说明菊科杂草对云南当地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对土著种和入侵种的综合分析显示,土著种杂草的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在2.51% ~ 61.66%,入侵种杂草的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在2.44% ~ 80.89%。不同种杂草对云南干燥环境适应性策略存在差异,入侵种银胶菊具有最厚的角质层(13.98 μm)及栅栏组织(145.57 μm),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而土著种苦苣菜具有最厚的表皮层(65.22 μm)和最大的气孔密度(331.55个/mm~(2))及叶脉密度(10.32 cm/cm~(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提高蒸腾调节能力和水分运输能力,应对干燥环境。【结论】9种菊科杂草对云南当地环境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叶片性状的差异反应出不同种类菊科杂草对云南干燥环境适应性策略的差异。研究结果将为菊科杂草的适应性研究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建华  晏存育  王艳梅  张新明  曾翔  曹学优  贺峭  
对6种不同变异类型毛竹叶片中的叶绿素、游离氨基酸、β-胡萝卜素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这4个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这4个生理指标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指标年变化呈单峰曲线,达到峰值的时间是在8~9月份;与普通毛竹类似的株型较大的花毛竹、厚壁毛竹和曲杆毛竹,其生理指标数值比株型较小的龟甲竹、绿槽毛竹和圣音竹大,且达到最高峰的时间要早30d。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冉隆珣  玉香甩  曾莉  肖强  汪云刚  
对勐海茶区云南大叶种茶树茶饼病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茶饼病始发期为8月初,盛发期为8~12月。茶树品种和叶位与抗病性相关。协调使用栽培措施和药剂防治抑制该病,效果比较明显,可减免茶叶产量的损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魏明  朱维贤  刘卫民  邹万君  张丽芳  蒋瑜  汪忠明  
在引进CIP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组合在云南省应用成功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高原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引进现有组合的亲本材料开展了马铃薯杂交制种关键技术的研究试验,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合于云南高原地区的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的制种技术。结果表明,杂交制种时,应选择母本适当的花期,并进行重复授粉,可有效提高结果率;昆明地区7~9月份温湿度适中,较适宜马铃薯杂交制种。而一天中早上温湿度更适宜马铃薯杂交制种,下午则温度偏高,湿度较低,因此上午授粉的平均结果率高于下午的平均结果率。开花数、结果率、果实大小以及产籽量等,从母本的第一台花序到第四台花序依次减少;母本天然结果是传媒昆虫引起的,母本本身属雄性不育,因此...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汉奇  孙茂盛  阮桢媛  董禹然  梁宁  
以典型的自然或栽培种群为研究对象,全面调查和分析了云南4种典型热带丛生竹——巨龙竹、龙竹、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分化背景,并结合种群平均秆径和平均秆质量,初步评价了以种群为代表的各个竹种的种源分化状况。结果显示:4个竹种种群间的平均秆径和平均秆质量等主要营林指标差异显著;巨龙竹、龙竹、云南甜龙竹种群间存在着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其遗传分化系数(Gst)均大于0.83;而黄竹种群间也存在一定水平的遗传分化(Gst=0.252 4)。研究结果为筛选巨龙竹等4个竹种的优良种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芮  殷超群  汪昱乔  杨梅  张政  褚文翔  王琴  胡惠蓉  
为揭示高温引起草原龙胆莲座化的代谢机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合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研究常温和高温处理下草原龙胆成熟叶片和茎尖的代谢差异。共鉴定出30种代谢产物,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显示不同温度下和不同组织中的代谢物均得到很好的分离。方差分析表明,与常温处理相比,高温下草原龙胆茎尖中的糖类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升高,而成熟叶片内的变化趋势刚好相反。推测草原龙胆在高温胁迫下茎尖的糖类含量下降可能导致其发生莲座化,从而无法正常抽薹开花;而成熟叶片中增加的可溶性糖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渗透保护能力,从而抵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鲁国艳   张梦蝶   张艳琳   杨斌   李宗波  
[目的 ]昆虫生殖是种群维持与繁荣的重要手段,研究云南切梢小蠹雄性生殖系统及其精子结构,对于探究云南切梢小蠹的持续危害规律及其灾变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以云南切梢小蠹新羽化成虫(性未成熟)和蛀干前期成虫(性成熟)为研究对象,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雄性内生殖器形态与精子超微结构。[结果 ]云南切梢小蠹雄性内生殖器由1对精巢、2对管状附腺、1对多管状腺体、1对储精囊、1对输精管和1根射精管组成,各组成器官在初孵时管壁纤薄,无色透明状;待性成熟后,管壁则明显增厚,精巢和多管状腺体呈橙黄色,而其它部分则为乳白色,储精囊内亦出现大量的精子。每个精子外形为线状,全长170.1±39.1μm,分为头部和尾部两部分。头部似针状,长23.5±3.4μm,包括1个3层的顶体复合体和1个圆柱状的细胞核;尾部细长,由2个大小不等的线粒体衍生物、2个等大的管胞、1个壶嘴状的中心体衍生物和1个典型的9+9+2式轴丝组成,但各细胞器的形态高度分化,不对称,管胞、小线粒体衍生物、管胞、大线粒体衍生物向尾部末端方向则逐渐消失不见。[结论 ]云南切梢小蠹雄性内生殖器的形态、组成以及精子超微结构与象虫科昆虫类似,特别是3层的顶体复合体、9+9+2式轴丝以及高度分化的尾部细胞器,研究结果不仅可丰富小蠹亚科的昆虫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而且可为深入理解云南切梢小蠹的受精生理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汪贵斌  曹福亮  柳学军  郝明灼  胡光磊  汪企明  
对16个落羽杉种源的14年生人工林木材微纤丝角和木材纤维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16个种源落羽杉木材微纤丝角存在显著差异,微纤丝角变化在29.9~35.8°之间。从径向变化看,落羽杉胸径处木材微纤丝角在髓心处最大,由髓心向外逐渐减小;从纵向变化看,微纤丝角在基干处最大,随树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16个落羽杉种源木材的纤维长度和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纤维长度的变化在1764.84~2900.08μm之间,纤维宽度的变化在28.48~51.21μm之间,纤维长宽比的变化在42.79~82.12之间。落羽杉胸径处木材纤维形态的径向变化为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从髓心到树皮逐渐增加,纵向变化规律为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金睿  王文倩  王玥  姚遥  吉泽  李俊逸  陈斌  肖关丽  
为明确不同马铃薯品种叶片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差异,为马铃薯抗逆性机理及内生菌开发研究提供依据。利用LB培养基对云南省4个主栽马铃薯品种叶片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培养,根据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从青薯9号马铃薯叶片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3门8科9属10种,其中葡萄球菌属和微小杆菌属为优势菌属,相对多度均为18.18%;从会-2马铃薯叶片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4门11科11属12种,其中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属,相对多度均为15.38%;从合作88马铃薯叶片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4门9科10属13种,其中不动杆菌属为优势菌属,相对多度为23.53%;从丽薯6号马铃薯叶片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4门7科8属17种,其中葡萄球菌属为优势菌属,相对多度为22.22%。4个马铃薯品种叶片中可培养细菌共有37种,其中青薯9号、会-2、合作88和丽薯6号马铃薯叶片中独有的内生细菌分别有4,8,4,10种。马铃薯不同品种叶片内生细菌种类组成及优势菌属不同,可为马铃薯叶片内生菌功能研究提供菌种资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郑益兴  张燕平  
采用形态学标记,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和巢式设计,沿印楝云南分布区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布点调查和采样,测量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形态性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云南分布区印楝表型的地理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营养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21.7 24.8℃)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197.0 1 277.0 m)和纬度(23°06'N 25°48'N)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纬向的单向变异模式;繁殖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634.0 1 060.0 mm)、经度(101°51'103°11'E)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