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93)
2023(6620)
2022(5931)
2021(5528)
2020(5054)
2019(11740)
2018(11812)
2017(22802)
2016(13220)
2015(14850)
2014(15240)
2013(15375)
2012(14708)
2011(13252)
2010(13555)
2009(12617)
2008(12569)
2007(11651)
2006(9908)
2005(8865)
作者
(41556)
(35113)
(34889)
(33356)
(22036)
(17136)
(15928)
(13941)
(13122)
(12724)
(11973)
(11634)
(11309)
(11140)
(11106)
(11095)
(10970)
(10235)
(10209)
(10027)
(9018)
(8874)
(8760)
(8121)
(7951)
(7914)
(7901)
(7801)
(7266)
(7227)
学科
(54383)
经济(54336)
管理(32833)
(32672)
方法(26888)
(25291)
企业(25291)
数学(24085)
数学方法(23888)
(16114)
(14449)
中国(13659)
(13359)
地方(11782)
(10805)
农业(10311)
业经(10175)
(9971)
贸易(9970)
(9653)
(8980)
财务(8956)
财务管理(8931)
(8617)
银行(8560)
企业财务(8431)
(8393)
(8208)
金融(8205)
(8120)
机构
学院(192178)
大学(191266)
(76018)
经济(74313)
研究(70112)
管理(68133)
理学(58239)
理学院(57474)
管理学(56303)
管理学院(55958)
中国(51278)
科学(47424)
(44093)
(41481)
(39299)
研究所(36210)
农业(35739)
业大(34959)
(34666)
中心(31853)
(29649)
财经(27409)
北京(26112)
(24995)
师范(24689)
(24681)
(24321)
(24100)
经济学(23733)
(23687)
基金
项目(128431)
科学(97543)
基金(89750)
研究(88619)
(81378)
国家(80735)
科学基金(65576)
社会(52700)
(52639)
社会科(49816)
社会科学(49792)
基金项目(48051)
(44407)
自然(44142)
自然科(43029)
自然科学(43011)
自然科学基金(42245)
教育(41231)
资助(37600)
编号(36348)
重点(30437)
成果(29881)
(28444)
(28143)
计划(26681)
课题(26159)
(26035)
科研(25192)
科技(24564)
创新(24531)
期刊
(81663)
经济(81663)
研究(52093)
(40047)
学报(39360)
中国(36525)
科学(32241)
(28160)
大学(27386)
农业(27312)
学学(26104)
管理(21852)
教育(18464)
技术(16543)
(15974)
金融(15974)
(15679)
财经(13529)
业经(13380)
经济研究(13070)
问题(11676)
(11609)
(11067)
业大(10580)
统计(9783)
技术经济(9782)
资源(9724)
理论(9184)
科技(8913)
农业大学(8855)
共检索到279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振喜  袁平荣  赵国珍  蒋聪  世荣  廖新华  朱振华  
利用2001~2008年云南省粳稻区域试验数据,分析了云南省粳稻新品系产量及其结构与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差异变化。分析显示,云南省新育成品系产量总的趋势是增加,但与对照比,产量增加幅度不大,产量差异中部在359.25~850.95 kg/hm2,中北部在141.7~927.5 kg/hm2,影响其产量差异的主要结构因素是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其次是群体结构。千粒重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比较稳定,变异小,遗传性强,提高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相关性分析也显示,产量与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确定后,穗粒数成了产量构成中的决定因素。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单产育种和培育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国珍  世荣  刘吉新  邹茜  刘慰华  朱振华  寇妹燕  陈于敏  苏振喜  袁平荣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李国生  赵秀兰  刘树芳  李迅东  钏兴宽  康洪灿  杨勤忠  
【目的】对云南20世纪60年代到2013年以来引进或育成的188个粳稻品种(系)开展稻瘟病抗性测定分析。【方法】采用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合室内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接种的方法进行抗性评价分析。【结果】田间自然病圃鉴定表明,其中146个品种(系)感或高感穗瘟,占鉴定品种(系)的77. 66%;利用9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在室内进一步接种在田间叶瘟和穗瘟均表现抗病的32个材料,发现楚粳13号、凤稻16号、岫03-8和合系20号等13个品种表现良好的抗性。楚粳23号、楚粳25号和凤稻21号等12个品种表现出抗叶瘟但感染穗瘟;而昌粳8号、昌粳9号、昌粳11号和丽粳4号等4个品种则感叶瘟但抗穗瘟。【结论】田间表现抗病且室内接种表现良好抗性的品种,可用作开展抗病育种的抗源材料;叶瘟表现感病,但穗瘟表现抗病的4个品种是否持有抗穗瘟的基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余腾琼  梁斌  叶昌荣  徐福荣  汤翠凤  毛孝强  戴陆园  
从云南高原粳稻区采集分离36份白叶枯病菌株,在包括初步选定的7个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毫糯扬、TN1、黄玉、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在内的29个水稻品种上测定致病型,进一步明确了这7个鉴别品种的有效性。发现菌株与品种之间具有交叉互作反应,菌株与品种之间存在质的特异性互作关系;利用这套鉴别品种可将36个菌株划分为9个致病型,其中Ⅴ型菌为优势菌群,Ⅶ型菌为毒性菌群。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主栽品种多数感病。稻种资源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IR1545-339(xa-5)对所有参试菌株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聪  刘慰华  杨旭昆  吴志刚  邹茜  
【目的】客观综合评价云南粳稻品种,并探索一种能综合评价水稻种质资源的新方法。【方法】针对13个具有代表性的粳稻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采用产量权重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DTOPSIS法。【结果】云粳46号、丽粳22号、昆粳10号、丽粳23号和昭粳13号5个品种按照产量权重来判定适应性,其变异系数为7.26%,最大值与最小值差为21.04%,产量差异较小,得出5个品种在云南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较好没有明显差异;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粳稻品种间的关联度值来判定品种适应性,其变异系数为14.06%,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差为40.14%,说明不同粳稻品种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差异较大;而DTOPSIS法粳稻品种间的Ci值差异最大,其变异系数为20.34%,最大值与最小的差为58.45%,说明不同粳稻品种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也存有差异,且差异较大。【结论】3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有所不同。D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法相比直接依据产量权重对不同粳稻品种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效果较好,尤其是DTOPSIS法综合评价效果最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国珍  蒋聪  邹茜  朱振华  苏振喜  袁平荣  戴陆园  
利用AMMI模型对种植在4个试点的11个粳稻品种的稻米品质进行稳定性分析,以品质性状的表型值及其相应的稳定性参数(Di)为指标,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品种×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随品种和环境不同而变化较大,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顺序为粒宽>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其稳定性参数分别为0.13,0.14,0.31,0.37,0.43,0.48,0.79,0.84和2.33。综合考虑稻米的品质性状及其稳定性,云粳4号、云粳优10号、云粳12号和云粳15号稻米品质好且稳定性较高,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树明  张素华  杜娟  杨涛  普晓英  杨晓梦  曾亚文  
为明确云南不同稻作生态区水稻高产育种性状的选择目标。以粳稻丽江新团黑谷孕穗期耐冷近等基因系(十和田4//丽江新团黑谷/十和田)BC4F8群体的105个家系为材料,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深入探讨云南寒冷粳稻区、冷凉粳稻区和籼粳交错区水稻育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的调控规律。结果表明,单株穗数、穗颈长、穗下节长、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穗粒数以基因型控制为主,株高、剑叶长、秕粒数、单株稻草干质量和单株生物产量变异主要是环境差异所致,剑叶宽、倒2叶宽、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以基因型×环境互作为主。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单株籽粒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单株穗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国珍  刘吉新  孙有泉  世荣  春原嘉泓  
通过对43个粳稻品种食味品质的综合评价,明确了稻米食味品质好坏与米饭外观(光泽)、粘性、软硬呈正相关;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呈负相关。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栽培,食味不同,在温度较高的低海拔地区明显优于温度较低的高海拔地区。基本确定了滇中温暖粳稻区(海拔1,500~1,800米)和滇中北部温凉粳稻区(海拔1,850~2,200米)食味鉴定的标准品种及其等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茜  董丽英  袁平荣  刘慰华  苏振喜  金雁  寇姝燕  
对持有主效广谱抗瘟基因Pi40的单基因系4163与其它11份单基因鉴别品系进行自然条件下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163在云南省粳稻区的稻瘟病重病区均表现抗病,即在保山、宜良、玉溪叶瘟田间抗性分别为0级、0级、4级,穗瘟田间抗性为3级;同时,利用49份有代表性的云南稻瘟病单胞菌株,通过室内接种抗性鉴定方法建立了Pi40对云南稻瘟病的抗谱,并与另外25份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进行室内接种同步鉴定比较,结果表明Pi40对49份云南地方稻瘟病菌株的抗病频率为87.8%,表现出较广的抗谱,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抗病育种的新抗源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农飞  钟丽华  单艳  世荣  朱振华  刘慰华  邹茜  寇姝燕  黄望启  苏振喜  
针对云南高原粳稻区优质米育种面临海拔高、夏季雨水多、气温低,特别是灌浆期气温不足等难点,开展了特色粳型软米(香软米)育种。文章对云南近年选育的粳型软米(香软米)品种进行了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软米和粳米在碾磨品质指标上没有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理化指标上,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粳米,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极显著高于粳米,碱消值差异不显著。软米味度值显著高于粳米。软米的RVA淀粉谱特性优于粳米,表现出最高黏度较高,最低黏度较低,崩解值较高,最终黏度较低,消减值较低,到达最高黏度时间较短,两者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表明,产量与高产对照品种比还有一定差距,影响产量提高的因子是分蘖弱...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隆四清  许明辉  姚春馨  李鼎  
利用经测验可区分籼粳品种的12对SSR特异引物对来自云南元阳不同海拔梯田的24个水稻样品进行了SSR分析.发现24个样品属于21个不同品种,其中现代育成品种6个,地方品种15个.现代育成品种中有1个籼稻品种,其余是偏籼品种,籼血缘占66.7%~83.3%,但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粳血缘(16.7%~33.3%),说明这些现代育成品种是籼粳杂交的结果.地方品种中有1个籼稻品种,3个粳稻品种,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籼或偏粳,发现在海拔1750m以上的有9个(占37.5%)偏籼品种,籼血缘占66.7%~83.3%,这些偏籼品种可能是长期人工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平  陈宗瑜  
对云南低纬高原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经纬度站点的太阳紫外辐射强度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紫外辐射强度在云南全境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紫外辐射的基本变化主要受天文因子的影响,其一般变化特征与总辐射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②紫外辐射强度受测站纬度的影响,随测站纬度的升高而减小,其同经度递减率为纬度每增加1°,紫外辐射强度干、雨季分别减小0.679W/m2和0.157W/m2;不同经度分别减小0.340W/m2和0.306W/m2,且紫外辐射强度随纬度的变化率干季大于雨季,具有明显的干雨季特征。③紫外辐射强度受测站海拔高度的影响,随测站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变化率为海拔高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久  丁鲲  卢义宣  辜琼瑶  刘晓利  张竹仙  宋建荣  李华惠  
对32份不同籼粳类型品种在云南省弥勒县籼粳交错区进行产量与11个性状间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每穗实粒数,遗传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别为r=0.52**,P=1.34625,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其次是结实率(r=0.45**)和千粒重(r=0.34*,P=0.80317)。性状之间谷粒长宽比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r=-0.38*),即谷粒长宽比越大,结实率越低。各性状对产量的作用通径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千粒重>株高,且这4个因子对单株产量的相对贡献率达到84.998%。因此,选择大穗大粒的品种是提高云南籼粳交错稻作区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兼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明雨  王云月  朱有勇  卢宝荣  
为了研究云南地方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对采自云南17个村落的82份品种以及代表籼粳不同类型的3份标准样的遗传背景进行SSR分析。19对引物共检测出83条多态带(分子量变异范围是100~500bp)。根据UPGMA法用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85份水稻品种遗传相似系数在0.152~0.900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这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非均匀的按地理位置分布,而是在相似系数为0.152的水平上明显分为2个不同类群:籼稻类群和粳稻类群。从不同村落采集的叫同一名称的品种的遗传背景并不相近。研究表明,保护云南地方水稻品种十分必要,但是需要制定合适的策略,确保有效保护活动。另外选择合适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晓燕  仓晓燕  李文凤  李婕  李银煳  单红丽  张荣跃  卢文洁  黄应昆  
【目的】云南地处低纬高原,作为中国第二大蔗区,近年来因多雨高湿加上感病品种大规模种植,导致由镰刀菌引起的甘蔗梢腐病在低纬高原云南蔗区扩散蔓延成灾,蔗糖产业严重减产减糖,面临严峻灾害威胁。为实现低纬高原云南蔗区甘蔗梢腐病的抗病育种和精准科学防控,亟需明确该病的病原菌种类、优势种及其系统进化关系。【方法】以采自云南省耿马县、孟连县、澜沧县勐滨镇、新平县、澜沧县、澜沧县上允镇、开远市和弥勒市等不同蔗区的14份梢腐病样品为材料,分别利用基于核糖体DNA非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设计的梢腐病特异性检测引物Fv-F4/Fv-R4和Fp-F3/Fp-R3对甘蔗梢腐病病原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Fv)和Fusarium proliferatum(Fp)进行PCR检测。【结果】14份梢腐病样品中有12份均检测到2种梢腐病病原菌,存在混合侵染现象。选取7份混合侵染样品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Fv(MZ126549-MZ126555)和Fp(MZ102259-MZ102265)序列分别与已报道的Fv菌株20(KU508286)和Fv德宏菌株(KJ629482)的同源性为98.6% ~ 100%和100%。系统进化树中云南蔗区梢腐病病原菌主要分成两组,即Fv组和Fp组。除来自云南澜沧ROC 25和云南弥勒福农10-1405上的Fv单独聚为一个小组外,在Fv组中,5个混合侵染样品与不同地理来源Fv菌株聚为一组,并与F. oxysporum(广西菌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就Fp而言,本研究获得的Fp序列与不同地理来源Fp菌株聚为一组。【结论】初步确认Fv和Fp是低纬高原云南蔗区梢腐病的主要病原,且普遍存在混合侵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