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68)
2023(6970)
2022(6337)
2021(5872)
2020(5474)
2019(12772)
2018(12613)
2017(23776)
2016(13912)
2015(15848)
2014(16155)
2013(16234)
2012(15363)
2011(14019)
2010(14363)
2009(13462)
2008(13451)
2007(12265)
2006(10318)
2005(9178)
作者
(46540)
(39507)
(39218)
(37172)
(25086)
(19396)
(17853)
(15678)
(14875)
(14340)
(13339)
(13152)
(12803)
(12682)
(12581)
(12575)
(12209)
(11621)
(11512)
(11281)
(10332)
(10082)
(9786)
(9029)
(8956)
(8956)
(8811)
(8784)
(8290)
(8123)
学科
(59257)
经济(59215)
管理(33480)
(32872)
方法(32417)
数学(29637)
数学方法(29204)
(25596)
企业(25596)
(15681)
(15622)
地方(13709)
(12718)
中国(12411)
(10770)
贸易(10766)
农业(10457)
(10425)
业经(9933)
(8562)
(8527)
环境(8370)
理论(8122)
(7801)
财务(7771)
财务管理(7749)
企业财务(7278)
(7162)
金融(7156)
技术(7099)
机构
学院(207204)
大学(206755)
(76697)
研究(75423)
经济(74916)
管理(72754)
理学(63184)
理学院(62335)
管理学(60553)
管理学院(60196)
科学(54942)
(53424)
中国(52400)
(44423)
(43181)
农业(43178)
业大(42752)
研究所(40079)
中心(33969)
(33062)
(31621)
农业大学(28492)
(27913)
北京(27480)
财经(26655)
(25991)
(25963)
师范(25563)
(25469)
科学院(25056)
基金
项目(144823)
科学(109276)
基金(102283)
(94158)
国家(93501)
研究(92768)
科学基金(76217)
(60128)
社会(54684)
自然(54579)
基金项目(54295)
自然科(53236)
自然科学(53208)
自然科学基金(52213)
社会科(51694)
社会科学(51669)
(50661)
资助(44171)
教育(43535)
编号(36499)
重点(33917)
计划(32423)
(31165)
科技(30467)
(30368)
成果(29346)
(29202)
科研(29019)
创新(27515)
课题(26651)
期刊
(79510)
经济(79510)
研究(51208)
学报(49794)
(48655)
科学(39332)
中国(37802)
大学(34664)
学学(33462)
农业(33203)
(25725)
管理(23336)
(18294)
技术(17176)
教育(17065)
业大(15218)
(14063)
金融(14063)
(13777)
业经(12762)
财经(12716)
农业大学(12689)
经济研究(12576)
统计(12500)
问题(11421)
林业(11169)
(11138)
科技(11079)
(10774)
技术经济(10568)
共检索到2933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余腾琼  梁斌  叶昌荣  徐福荣  汤翠凤  毛孝强  戴陆园  
从云南高原粳稻区采集分离36份白叶枯病菌株,在包括初步选定的7个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毫糯扬、TN1、黄玉、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在内的29个水稻品种上测定致病型,进一步明确了这7个鉴别品种的有效性。发现菌株与品种之间具有交叉互作反应,菌株与品种之间存在质的特异性互作关系;利用这套鉴别品种可将36个菌株划分为9个致病型,其中Ⅴ型菌为优势菌群,Ⅶ型菌为毒性菌群。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主栽品种多数感病。稻种资源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IR1545-339(xa-5)对所有参试菌株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波  吴云雨  陈浩  管昌红  刘凤权  张红生  鲍永美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主要稻区主栽品种的抗性品种分布情况。[方法]2013和2014年用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了吉林、云南、浙江、湖南、江苏和广东6省75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我国白叶枯病菌9个小种(R1~R9)的抗性。[结果]吉林、云南和湖南省主栽品种抗性弱、抗谱窄,分别只对其中5个、3个和6个小种有抗性,缺乏对当地优势小种表现抗病的品种;广东、江苏省主栽品种对9个小种均有抗性;浙江省的品种对7个小种,包括对当地优势小种R5和R8均有抗性。分析病原菌不同小种对主栽品种的致病力差异,发现强毒性小种R8和R9可以使90%以上的供试品种表现感病或中感反应;而弱毒小种R1只能侵染‘云粳41’和‘龙洋1号’2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王群  刘树芳  郑凤萍  李迅东  杨勤忠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可有效指导抗病育种的开展。本研究利用24个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对2007年至2010年采集自云南籼稻和粳稻区共379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i9和Pi5可在籼稻和粳稻区使用;Pik-h、Pita-2、Piz-5、Pita和Piz基因只能在籼稻区使用;Piz-t和Pi20基因仅能在粳稻区使用。对2个基因的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毒性系数和抗性互补系数分析表明,Pik/Pi7、Piz/Pi9和Pi1/Pikm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籼稻区的有效抗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丽  郑文静  王疏  
对来自辽宁地区的62份水稻品种,分别进行田间自然鉴定和实验室人工接种鉴定,通过试验筛选到18份高抗材料,如‘港源8号’、‘盐粳456’等,同时还筛选到一批对条纹叶枯病表现中抗的材料。另外,利用与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紧密连锁的标记ST10对96份水稻品种进行鉴定发现仅有5份材料扩增出了特异性带型,而其余材料均不携带该抗病基因,表明本试验中筛选出的高抗材料中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新型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资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国珍  世荣  刘吉新  邹茜  刘慰华  朱振华  寇妹燕  陈于敏  苏振喜  袁平荣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李国生  赵秀兰  刘树芳  李迅东  钏兴宽  康洪灿  杨勤忠  
【目的】对云南20世纪60年代到2013年以来引进或育成的188个粳稻品种(系)开展稻瘟病抗性测定分析。【方法】采用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合室内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接种的方法进行抗性评价分析。【结果】田间自然病圃鉴定表明,其中146个品种(系)感或高感穗瘟,占鉴定品种(系)的77. 66%;利用9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在室内进一步接种在田间叶瘟和穗瘟均表现抗病的32个材料,发现楚粳13号、凤稻16号、岫03-8和合系20号等13个品种表现良好的抗性。楚粳23号、楚粳25号和凤稻21号等12个品种表现出抗叶瘟但感染穗瘟;而昌粳8号、昌粳9号、昌粳11号和丽粳4号等4个品种则感叶瘟但抗穗瘟。【结论】田间表现抗病且室内接种表现良好抗性的品种,可用作开展抗病育种的抗源材料;叶瘟表现感病,但穗瘟表现抗病的4个品种是否持有抗穗瘟的基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成国英  苏清实  蔡福民  何正武  
从湖北8个地区46个县市广泛采样分离纯化获得208个稻白叶枯病菌株,按国内统一标准进行致病力的鉴定,结果表明:湖北省当前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以强弱数量变化为主的0、Ⅰ、Ⅱ、Ⅲ和Ⅳ致病型,其中第Ⅳ致病型是流行优势致病型。按行政区域以及按水稻的种植区划,比较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分化情况,表明不同区域各致病型的流行强度不一致。强毒力的第Ⅳ致病型菌的多少,与水稻的复种指数关系不大,而同稻区土壤母质及其酸碱度密切相关。在偏碱性的沉积土稻区,第Ⅳ型强毒株比例很多,如江汉平原稻区,第Ⅳ型菌株占63.0%,而酸性粘土稻区,如鄂东北丘陵岗地,第Ⅳ型菌株仅占2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晨阳  王金生  
笔者综述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科组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基因的研究结果和进展,介绍了病菌致病基因研究中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报道了病菌毒性基因、无毒基因和受寄主诱导基因的特征和功能,阐述了致病基因对致病性、致病生化因子可能的调控关系,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卫  余功新  林兴华  张端品  谢岳峰  
本研究分析了云南稻品种中白米、黄牛尾香糯、安宁早、鲁士谷和毫梅对白叶枯病菌系“江陵691”抗性的遗传模式和等位关系,鉴定了5个品种所带抗白叶枯病基因与华中农业大学命名的和国外命名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异同。结果表明,中白米、黄牛尾香糯对“江陵691”的抗性受一对相同的显性基因控制,安宁早、鲁士谷和毫梅的抗性分别受一对相互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中白米等5个品种的显性基因分别与X_(a-a)、X_(a-c)、X_(a-e)和X_(a-f)不等位。中白米和黄牛尾香糯的显性基因与X_(a-g)相同,而安宁早、鲁士谷和毫梅的显性基因分别与X_(a-g)不同。安宁早和鲁士谷可能各带有一对新的抗性基因。中白米等5...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施爱农  章琦  王春莲  白建法  杨文才  
分析和研究了全生育期表现抗病的5个籼稻品种二九丰、三黄占2号、川植5号、扬稻1号和83007对3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HB84-17、PXO16和T7174的抗性遗传,对这5个抗病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或金刚30杂交的F_1、F_2和B_1F_1群体植株对供试3个菌系的抗性反应和分离世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例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籼稻抗病品种对菌系HB84-17和PXO61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菌系T7174的抗性均由二对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控制,其中一对能控制对这3个菌系的抗性,另一对只控制对菌系T7174的抗性而对菌系HB84-17和PXO61表现为感病。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龙菊英  张桂英  王金生  
wxocA、wxocB、wxocD、wxocE和wzt是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 onas oryzaepv.oryzicola,Xooc)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合成基因,avrXa3是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 onas oryzaepv.oryzae,Xoo)的一个无毒基因。利用pBCSK(-)和pKNG101两个质粒的复制起点不被水稻黄单胞菌识别的特点,把wxocA、wxocD、wxocE和wzt的中心区域克隆在pBCSK(-)上,获得突变转化单元pBCSK∷ΔwxocA、pBCSK∷ΔwxocD、pBCSK∷ΔwxocE和pBCSK∷Δwzt...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江秀均   李玲利   柴建萍   倪婧   白兴荣  
【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蚕区家蚕僵蚕病原的多样性及不同来源白僵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差异。【方法】从云南省9个县(市)收集僵蚕样品,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产孢结构,并结合菌株核糖体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病原种类。此外,还测定分析了不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家蚕致病力的差异影响。【结果】经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云南蚕区僵病病原菌属于白僵菌属(Beauveria)、虫草菌属(Cordyceps)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其中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为主要病原,分别占57.58%和30.30%。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株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供试菌株侵染后,家蚕的僵蚕率达72.5%~95%,半致死时间(LT_(50))为5.093 ~ 7.133 d,其中LL1-1菌株的僵蚕率最高(为95%),半致死时间最短(为5.093 d),致病力最强;CB1-2菌株的僵蚕率较低(为75%),半致死时间最长(为7.133 d),致病力最弱。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病原的致病力变强,家蚕的僵蚕率也升高。【结论】云南省蚕区家蚕僵病病原种类呈多样性,球孢白僵菌和莱氏绿僵菌为主要病原菌,不同来源的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家蚕僵病的防治和僵蚕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成国英  于大胜  李桂菊  费甫华  
对冰箱斜面保存的0、Ⅱ、Ⅳ致病型模式株与其后代单菌落子株致病力的比较,并测定0、Ⅱ、Ⅳ型模式株两两混配液的致病力和观察22个菌株在中茬和晚茬的致病型鉴别品种上致病力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采取病叶段沙培,在切口取菌胶的方式分离所得菌株是含不同毒力细胞的混合体,其毒力差异是由各细胞间的组成比和互作关系决定的;用这样的菌株划分出的致病型,实际是病菌不同毒力细胞在一定生态条件下的组成比和互作关系的表型反应,即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结构的反应;鉴于致病型代表菌株是不同毒性细胞的混合体,不同的生态条件,必然会导致其组成比的变异,所以菌株毒力的变异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毛爱军  柴敏  于拴仓  姜立纲  
番茄晚疫病是危害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开展番茄晚疫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对番茄抗病品种选育和番茄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意义重大。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晚疫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小种分化现象,且致病性分化变异频繁。2001年,从北京地区采集并获得了一份番茄晚疫病新菌株,以番茄晚疫病菌的5个鉴别寄主品种为材料,采用苗期喷雾接种法对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根据致病性表现初步得出结论,该菌株属于晚疫病生理小种T1.3。同时,利用该菌株对7份番茄一代杂种和10份育种材料接种鉴定表明,7份一代杂种品种均高度感病;而10份番茄育种材料中,7份表现感病或高感病,3份耐病。另外,在2份耐病品系和3份感病材料中均存在一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建设  朱立宏  张红生  盖钧镒  
以 8种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 9个恢复系配制的 72个不育系杂种及保持系杂种为材料 ,研究了杂交稻对白叶枯病菌主基因抗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 ,杂交稻的抗性以主基因抗性为主 ,但同时也受双亲中与抗性有关的其他加性、显性及上位性基因效应的影响。说明杂交稻的抗性强弱取决于双亲抗性基因互补和累加程度高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